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归纳苏教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4032686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归纳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归纳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归纳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归纳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归纳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归纳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归纳苏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归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归纳(苏教版)六下: 一、扇形统计图 1.使学生联系现实的问题情境,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读懂扇形统计图;经历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额过程,知道要根据数据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使学生经历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对统计图数据进行一些合理的分析和解释,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据分析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参与统计活动的乐趣,培养对数学学习的

2、兴趣。 二、圆柱与圆锥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估计、类比、归纳等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一些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圆柱和圆锥等有关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得一些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比例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和内项、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4、解比例;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比例尺的不同表达形式,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应用比例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认识比例和应用比例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体会不同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价值;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面积的变化(探索规律):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探索并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加深对图形放大和

5、缩小的含义以及比例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积累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等活动经验,感悟归纳的思想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五、确定位置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这四个方向,能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正比例和反比例 1.使学生结

6、合现实的情境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限第一象限),能根据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两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像,能应用正比例图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图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表示特定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初步感知函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4.使学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大树有多高: 1.使学生通过

7、测量、比较、计算等具体的活动,初步发现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积累探索并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七、总复习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理解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体会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

8、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和掌握自然数和整数,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等概念的含义;增强用数表达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等四则运算的算理、算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能正确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得必要的运算技能和运算能力;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感悟与体验,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含

9、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的方法,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争取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运用比和比例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5.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体会相

10、关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有关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会解答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6.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平移与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方式的认识,能正确描述图形的运动过程,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运动后的图形;掌握用数对或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7.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收集、整理、表示、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常见的统计表、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具

11、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数据,能对统计表、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8.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9.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0.使学生经历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类比与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

12、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关于分类、对应、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与感悟,提高数学素养。 11.使学生在回顾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获取知识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制订旅游计划: 1.使学生经历规划旅游行程、进行旅游费用预算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部分相关知识的理解,体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制订旅游计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所学习的有关计算、统计等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绘制平面图: 1.使学生经历测绘平面图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测量、比例尺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想象能力,发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绘制平面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图形与几何”部分有关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对测量、制图等数学活动的兴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