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复习提纲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4012097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复习提纲(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化学实验安全1、遵守实验室规则。2、了解安全措施。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4、重视并逐步熟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Page4 图11 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可直接加热的仪器、需要垫上石棉网进行加热的仪器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优先考虑物理方法,然后再考虑化学方法。1、过滤和蒸发过滤: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的固体物质。蒸发:从溶液中分离出已溶解的溶质。实验:粗盐提纯 步骤:溶解 过滤 蒸发 转移检验SO42-的方法:先加过量的稀盐酸(可排除Ag+和CO32-的干扰),再加BaC

2、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原溶液中含有SO42-,反之则无。检验CO32-的方法: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溶质为Ca(OH)2),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原溶液中含有CO32-,反之则无。除去粗盐(主要成分为NaCl)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和一些硫酸盐(以Na2SO4为代表)时添加试剂的顺序: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稀HCl或BaCl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稀HCl(其它方法合理亦可,要注意一定要在加Na2CO3溶液之前先加BaCl2)Na2SO4+BaCl2=BaSO4 +2NaClPage110 附录二 部分

3、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溶解性规律:硝酸盐、铵盐、钾盐、钠盐都可溶 盐酸盐:AgCl不溶 硫酸盐:BaSO4不溶,CaSO4、Ag2SO4微溶 碳酸盐:(NH4)2CO3、K2CO3、Na2CO3可溶 碱:NH3H2O、KOH、NaOH、Ca(OH)2、可溶 不溶于酸的盐:AgCl、BaSO42、蒸馏和萃取蒸馏的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实验:实验室制取蒸馏水萃取的原理: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对萃取剂的要求:(1)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更大(2)萃取剂和原溶剂互不相溶等分液

4、:将萃取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做分液。实验: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注意:碘单质能升华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mol可以计量所有微观粒子。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的符号为M,常用的单位为g/mol

5、(或gmol-1)。粒子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质量。n=m/M二、气体摩尔体积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构成这种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这三个因素。当粒子数相同时,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的大小,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STP),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阿伏加德罗定律,又称四同定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Vm,常用的单位有L/mol(或Lmol-1)。Vm=V/n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决定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在0和101kPa(标准状况)的条件下,气体摩尔体

6、积约为22.4L/mol。温度升高,气体摩尔体积增加;压强增大,气体摩尔体积减小。(1mol气体的体积为22.4L,该气体不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R为气体普适常数,R=8.3144107尔格克分子-1度-1)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到的三个推论:(1)V1/V2=n1/n2 (STP) (2)M1/M2=1/2=D (STP) (3)M=Vm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也称为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物质的量浓度可表示为:CB=nB/V物质的量浓度常用的单位为mol/L(或molL-1)。浓溶液稀释:C1V

7、1=C2V2或1m1=2m2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的密度的关系:CB=1000/M (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仪器(惟一的用途)。其常用的规格有100mL、250mL、500mL和1000mL。容量瓶上标有容积、温度和刻度线(只有一条)三项。实验:配制100mL1.00mol/LNaCl溶液 步骤:(1)计算 (2)称量(在托盘天平两边先各放一张薄纸,所放薄纸的质量相同) (3)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加快NaCl溶解) (4)冷却 (5)移液(要用玻璃棒引流) (6)洗涤(反复23次,将洗涤液倒入瓶中) (7)振荡 (8)定容(用洗瓶注水至液面离瓶颈刻度线下12cm

8、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9)摇匀(反复倒转) (10)装瓶贴签注意正确使用仪器和用品(如使用托盘天平时要注意先调零,天平两边左物右码,添加砝码时要先大后小,砝码用毕后放回盒中),正确称量药品(如防止腐蚀仪器等),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可避免)等问题。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理论值即计算值,实际值是实际操作产生的数值。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树状分类法二、分散系及其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

9、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当分散剂是水或其它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浊液分为乳浊液和悬浊液)。溶液中的溶质粒子通常小于1nm(即110-9m),浊液中的粒子通常大于100nm,胶体粒子的大小在1100nm之间。溶液是最稳定的,无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分散系性质分散质粒子大小能否透过滤纸溶液均一、稳定、透明1nm能胶体均一、介稳体系、透明1100nm能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不透

10、明100nm不能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向沸水中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光束照射时胶体中有光亮通路,而溶液中无光亮通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该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乳浊液有时也具有丁达尔效应,因而不能以此区分)。胶体的实例、胶体的应用以及渗析法初中教材中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第二节 离子反应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1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化合物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叫做电离。能溶于水的电解质加入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子脱离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电解质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为方便起见,用离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目前所涉及到的化合物除酒精(化学式C2H5OH)和蔗糖(化学式C12H22O11)外均属于电解质。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类金属阳离子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

12、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要注意元素守恒和电荷守恒)离子方程式书写四步骤:写、拆、删、查。在离子方程式中能拆的物质有:强酸、强碱、可溶性盐。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实质是离子浓度减少的过程。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方程式,根据离子方程式写出化学方程式。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须同时出现。化学反应可以按照是否为氧

13、化还原反应重新分类。HCl是共价化合物,H和Cl依靠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是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时本身被还原。还原剂是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时本身被氧化。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电子(电子用e-表示),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常见的氧化剂:O2、Cl2、浓硫酸、HNO、KMnO4、FeCl3等常见的还原剂: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Zn、Fe,以及C、H2

14、、CO等。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或离子)方程式。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性好,有延展性等。)根据八点图可知能与金属反应的物质的类型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质软(可用小刀切开),有金属光泽的银白色固体,熔点低,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化学性质活泼,常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去金属钠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开金属钠,切面会用银白色变为灰白色(被氧化为氧化钠)。在加热或点燃时,钠会被氧化为过氧化钠。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氧化物。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锈等;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

15、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等表面的氧化层,因此在点燃镁条前,常用砂纸打磨。用酒精灯加热铝箔时,溶化的铝箔不会滴落。(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金属阳离子,因此金属单质往往表现还原性,当遇到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以前的金属遇到酸时,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钠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迅速向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变红。说明反应有气体和碱生成。当火灾现场有大量活泼金属存放时,必须用干燥沙土来灭火。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写方程式时注意不要在氢气的后面加气体符号。三、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反应都放出氢气。(如果盐酸或NaOH溶液过量,每摩尔铝都放出1.5mol氢气。)铝表面的氧化铝也能与酸或强碱反应。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只有极少数极不活泼的金属如金等以游离态存在。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具体格式参照Page52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一、钠的重要化合物钠是一种活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