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4009927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语文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堂训练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备课资料包1.巴东三峡重点1 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请找出并加以分析。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法,“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文中还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情绪的变化来表现三峡山水的险恶。如“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时所产生的“惊异的情感”。重点2 作者在描写

2、三峡的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这些诗、谚语、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引用杜甫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民谚“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作者的即景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三峡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难点 将描写巫峡的两个段落与描

3、写西陵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其不同之处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点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介绍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美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尔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2.周庄水韵重点1 课文五、六两段写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是按

4、照时间、空间顺序来描写的。时间上,先后有序;空间上,由岸上到河中,再写到天上,最后又回到地上。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重点2 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了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着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一次、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所以本文写了三次周庄水乡之游,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所以第三次周庄游详写。难点1 “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

5、,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如何理解这句话里的“水声重重叠叠”?本句中通感的运用,突破了语言之间的局限,丰富了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色彩,使本来抽象而又令人难以捉摸的水声的热闹变得仿佛伸手可及,如在人的眼前一样。难点2 “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中的“绕”字好在何处?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运用拟人手法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来。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重点1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

6、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如何理解这句话?“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是灵动的,富有生气的,这也是涟漪的特点。用这种博喻的手法来表达意思,能让语言更含蓄,更耐人寻味。重点2 “我看着不远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如何理解司机表情“肃穆”而不愿“交流感情”呢?这句话是为了从侧面体现青海湖的美。毫无疑问,在作者的眼中青海湖是美的,那么在司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也是

7、美得醉人的。他的肃穆,是因为这个世界美得让人震撼,只能保持肃穆,以免亵渎,他“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陶醉在这梦一般的美丽当中,甚至丝毫不想交流,因为这种美只能用心去体会,交流也是难以把握的。难点 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表达了作者见到青海湖时的惊喜以及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4.走进纽约重点1 怎样理解“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

8、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这句话?在本句中作者把纽约的高大建筑物与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相对比后,分别把它们比喻成“蒿草”和“椰子树”、“玩具”和“长颈鹿”,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对比鲜明形象,比喻贴切新颖,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重点2 文中善于运用叠词、叠句、排比句等手法,请结合文句分析。“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连续四个“一切”,如此庞大的阵容将纽约如山的高楼尽情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切切实实体会到了纽约的大和繁华。“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

9、壑,沟壑,沟壑。”这样的语言,气势迫促,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高楼大厦耸立如群山的雄伟场面。难点 “此刻,万里迢迢跨洋过海走来,被浪涛洗过,被长风扫过,被纽约的手轻柔地拍打过,我的身上却还带满了那儿的红旗、炭火、黄土、米酒和野艾的气息。”如何理解这句话里的“红旗、炭火、黄土、米酒和野艾”?在这些事物中有中国的精神(“红旗”),中国的象征(“黄土”),还有中国的风情(“炭火”、“米酒”、“野艾”),这些小小的事物,完全可以扩大成整个中国,作者用“我的身上却还带满了那儿的红旗、炭火、黄土、米酒和野艾的气息”这样一句话,很深刻地表明了不管走到地球上哪个城市,中国才是他永远的家。5.北京喜获2008

10、年奥运会主办权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重点1 本标题分为正副标题,正标题有什么作用?“喜”字有何作用?这个消息的正标题“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概括报导了这篇消息的中心事件。一个喜字贯穿了全文。“申奥”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了,政治稳定了,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无不让人激动喜悦。一个“喜”字,道出了全国人民对申奥成功的无限喜悦和激动之情。重点2 这则消息的导语与一般消息的导语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则消息的导语以抒情的笔法开篇,“所有”、“都”、“尽情”等词汇的使用表达了中国人申奥成功后无比喜悦、万分激动的心情。通过中国代表

11、团成员的“矜持”的态度、“流淌”的热泪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平稳”的语调形成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中国人民申办奥运会的热切期望,也表明中国人民终于可以以一个强者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难点1 结合这则消息分析新闻中数字应用的效果。副标题中的数字突出中国得票数之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导语的第二段中有一组确凿的数字,用事实说话,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主体的第四至五段报道了两轮投票的情况。这一部分用确凿的数据充分证明,在众多的申办城市中,北京战胜竞争对手,脱颖而出,赢得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正义、进步、强盛的中国在国际社会拥有广泛的支持。难点2 如何理解第

12、一段和第六段中的“泪”?文章用“泪”来表现“喜”。第一段中“让热泪尽情地流淌”和“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这两处表现了广大中国人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喜极而泣的情景。第六段中“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了泪水”表现了何振梁作为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听到这一消息时感慨万千的心理。6.别了,“不列颠尼亚”重点1 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的含意?(1)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2)“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

13、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雪洗;(3)“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重点2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难点1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英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

14、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1)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停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2)第四段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作者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

15、,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7.生命之舟重点1 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为第一至第二段,导语部分交代了如下内容: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的记者,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奉命赶往现场营救。重点2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这句话中为什么要写多次失败?为什么要用详细的数字描写?多次的失败真实地再现了洪水的凶猛与情况的危急,小女孩的幼小生

16、命如细丝悬重,而解放军、武警战士们也是在与洪水进行着殊死的搏斗。详细地用数字表示冲锋舟与小树之间的距离,是为了突出救人的难度,也是为了突出战士们舍己为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难点 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重点1 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袁隆平这个人物形象? 袁隆平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