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4007626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1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殡仪馆骨灰存放楼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论 1第一节 项目背景 1第二节 项目概况 3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第三章 需求分析及服务规模 8第四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10第一节 场址现状 10第二节 建设条件 10第五章 总体规划方案 13第一节 设计依据及指导原则 13第二节 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14第六章 项目工程方案 16第一节 建筑设计方案 16第二节 结构设计方案 18第三节 给排水设计方案 20第四节 采暖通风设计方案 23第五节 建筑电气设计方案 24第七章 节能节水措施 28第一节 节能措施 28第二节 节水措施 32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33第一节 项目建设

2、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33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34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35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消防 37第一节 安全卫生设施 37第二节 消防 38第十章 项目组织与实施 41第一节 项目组织 41第二节 项目运营管理 41第三节 项目招投标 42第四节 项目施工进度安排 43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4第一节 投资估算依据及说明 44第二节 投资估算 45第三节 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 47第十二章 效益分析 48第一节 财务评价 48第二节 社会效益 49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 50第一节 研究结论 50第二节 建议 51XX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项目背景一、项目名称XX 市XX 殡仪馆骨

3、灰存放楼新建工程二、项目承办单位本项目承办单位是XX 市XX 殡仪馆。XX 殡仪馆位于XX 市XX 镇,始建于 1976 年,1978 年正式投入使用,现有职工 18 人。殡仪馆总占地面积 30227 平方米,现有火化炉4 台、接尸车 4 台、办公用车 1 台,固定资产总值 300 余万元。XX 殡仪馆主要承担 XX 市北部 10 个乡镇及部分邻近市县的火化任务,年均化尸 2000 具左右。XX 殡仪馆虽然规模较小,但在殡仪管理、建设和服务上,始终坚持并推行“安慰百姓,让群众满意再多一点”的理念,始终把“满意在民政”通过殡仪馆这个窗口更加深入人心作为工作目标。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国家

4、计委办公厅颁发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2、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3、辽宁省殡葬管理办法;4、大连市殡葬管理办法;5、XX 市(普湾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6、XX 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7、有关设计标准与规范;8、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资料与基础数据。四、项目建设背景殡仪馆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一个部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阵地,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其功能是通过人们在殡仪馆举行的一系列活动,使人们的悲伤得到慰藉,哀思有所寄托,生者得到安慰,逝者得到安息,起到移风易俗,升华人们思想的作用,使整个丧葬过程成为文明、健康、进步的活动。同时对节约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显

5、示意义。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未来几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增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涉及到每一个家庭。资料显示,老龄人口的死亡率大约占死亡人口的72%,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意味着进入人口死亡的高峰时段。同理,随着 XX 市北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XX 镇及附近乡镇人口的积聚,人口老年化现象日益严重,现有的XX 殡仪馆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XX 市 XX 殡仪馆始建于 1976 年,占地面积 3 万多平方米,现有职工 18 名,主要承担 XX 市北部乡镇及部分邻近县市的火花任务,每年化尸 2000 具左右。该殡仪馆投入使用多年,建设规模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建筑简陋狭小,部

6、分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近几年来,该馆虽然进行了一些翻修改建,但是仍然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 求。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殡葬管理工作的特殊性、科学性、复杂性、连续性,根据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和XX 市、 XX 镇十二五发展规划,XX 镇殡仪馆决定投入 200 多万元,在原有殡仪馆场地内新建一座骨灰存放楼,包括办公、休息、骨灰存放等功能,改善 XX 镇及周边地区殉葬条件,加快丧事服务的进程,满足群众不同档次的合理要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节 项目概况一、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 市XX 镇XX 社区大屯村北部。二、项目建设内容项目新建二层骨灰存放楼一幢,同时建设给排

7、水工程、配电及照明工程、消防安全系统、避雷系统、采暖通风系统等配套设施。三、项目建设规模项目新建骨灰存放楼占地 664 平方米,建筑面积 1170 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设置骨灰存放格位 10000 个。四、项目建设工期项目建设工期为 1 年,从 2012 年 11 月2013 年 10 月。五、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为200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为18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10万元,基本预备费为6万元。项目投资的资金来源为:全部使用政府财政投资。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表 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一1指标内容技术指标 建筑占地面积单位指标值

8、664备注2二总建筑面积投资指标11701总投资万元2001.1建筑安装工程费万元1841.2其他费用万元101.3基本预备费万元62资金筹措万元2002.1财政资金万元200三经济指标1单位功能建筑面积投资元/平方米17092单位骨灰存放投资元/盒200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实施是有利于破除落后的传统习俗,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殡葬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群众生老病死密切相关,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殡葬陈规陋习至今尚未根除,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加之有些地方思想治工作的薄弱,丧葬陋习一遇适宜气候,便会沉渣泛起

9、,甚至泛滥,导致了当前殡葬活动中一系列问题的滋生和蔓延。传统的殡葬观念根深蒂固,“叶落归根”的归祖寻根意识,“入土为安”的殡葬习俗,死后保留“全尸”的观念至今在社会中特别是在相当多的农民中作祟。另外,在清明节和其他祭奠日,许多城市的街头、路口不断出现焚烧纸钱、纸马等冥品冥物的封建迷信现象,不仅严重污染了市区环境,而且有损于城市形象。在农村地区,清明节正逢干旱多风季节,在坟山墓地焚烧祭祖物品,稍有疏忽就会酿成火灾。本项目的实施可引导群众丧事新办,去除陋俗,倡导厚养薄葬,实行文明科学的丧葬方式,逐步形成群众自觉进行丧葬习俗改革的社会新风尚,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二、项目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

10、境,造福子孙后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实施稳定人们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1.2 亩,只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1/5,而由于各种原因,每年还要减少 600 万亩,每年却新增人口 1500 万左右。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 22%的人口。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极低,人均森林蓄积量仅 9.1 平方米,不足世界人均量的 1/7。而土葬直接导致两个重大浪费,一是土地浪费,另一个木材的浪费。我国每年约有700

11、万人死亡,如果全部采用传统方式处理,按每副棺材 1 立方米木材,人均 0.5 分墓地计算,每年土葬消耗优质木材约 700 万立方米,相当于福建省两年的采伐量;每年新占用的土地面积为 35 万亩,传统上坟头要保留好几代,按 4 世 100 年计,便要占用土地 3500 万亩。对我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极为紧缺的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浪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土地等自然资源匮乏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本项目的实施可以节约资源,保护我们的生产环境和生存条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项目实施有利于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我国推行殡葬改革,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 担。在中国

12、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制定了许多不合理的礼俗,丧葬制度作为其中的重要方面,产生的弊端和危害影响深远,其突出表现是丧仪繁琐、丧礼残忍、等级森严、重男轻女、浪费严重。封建社会的历代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的丧葬和祭祀都挥霍无度,这对黎民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持久而深入地发起了以推行火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以适应现代中国社会的需要。几十年来,我国殡葬改革基本上是全面发展的,但礼俗改革相对滞后。有的地方对葬式改革比较重视。推行火化的力度较大,而对丧葬礼俗改革则满足于“倡导”,力度不够。因此,在一些火化率较高的地区,依然存在着火化后重新装棺土葬、丧事大操大办甚至修坟立碑建

13、陵园等不正常现象,造成严重浪费。由此可见,从思想教育、组织机构、法律制度等各方面,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实行新的殡葬方式和礼仪,树立新的殡葬习俗,从而减轻群众负担,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事。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章 需求分析及服务规模殡仪馆服务对象在数量上的绝对增长性与相对稳定性是统一的。殡仪馆的服务对象是死亡人口,其绝对增长性体现在,根据我国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状况分析,21 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老年人口和死亡人口将达到相对的高峰期。相对稳定性体现在,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的死亡数及其变化是有规可循的渐变过程,一般

14、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这一特征为制定殡仪馆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内部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根据。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环保意识、文明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国家殡葬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殡仪馆成为了唯一合法的专业治丧场所。XX 殡仪馆服务范围为 XX 市北部 10 个乡镇及邻近市县,服务人口约 40 万人。根据XX 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市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最近几年,XX 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1.21,人口自然死亡率为 5.11。根据上述数据分析,项目服务区现状总人口约 40 万人,人口自然死亡率为 5.11,则现状火化量每年约 2000 具;随着服务区域交通区位大幅改善,工业、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规划至中期( 2020年)自然死亡人口年均增长率按 2%测算,即年火化量为 2340 具。从 XX 殡仪馆实际情况看,过去死亡人口骨灰 80%以上是被丧属带回农村进行安葬,究其原因,是因为群众“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认为人死后即便是火化了也应该将骨灰埋葬起来。但随着土地制度的完善和人民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最近几年,将骨灰寄存在殡仪馆骨灰堂的人越来越多,寄存比例达到 30%,预计到 201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 50%以上。通过上述估算可以看出,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