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4005695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 内容简要;在大洋中脊下面是相对于其它地方,向上比较突出的岩浆带。液体与固体的压强作 用效果不同,这个长条形接近液体的岩浆带的岩浆.产生了巨大的,面向两边的水平压力,使岩 石圈分裂,向两边运动.板快就是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形成并运动的.关键词;岩石圈 软流层 对流 水平压力差 撕裂 侵蚀熔化 循环 侵入带 大洋中脊 海沟从地表向下,温度逐渐升高,大约在100 千米左右,已开始有物质熔化。从地表向下100千米 基本属于固体,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下面开始有液体物质 ,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物质越来越 多。从岩石圈底部开始,向下延伸 200 千米左右的范围,称为软流层。在软流层中熔点高的是

2、固 体,熔点低的已经是液体,谁多谁少至今难定论. 软流层中的液体与固体,基本是交错分布。 液体的分布有点象平原地区,地下水的分布,基本是连通为一体.但软流层中的液态聚集区, 可以拥有很大的体积,大的可以达到几百几千立方千米.并且众多的,大大小小的,液体积聚 区基本是连通的.也有相对孤立的,或连通量不足以影响,某些庞大液体物质积聚区的独立 性.软流层液态物质的分布,越往下密度越大,温度也是越往下温度越高。软流层热量来源,其一, 软流层中本身含的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其二,软流层下面,地球内部的热量.软流层的液态物质,有上下的热力对流运动,也有上下的密度对流交换,或综合的运动。不论那 一种,一般是分段

3、的。上下一段一段的对流运动.象接力赛.为什么会是一段一段的,原因是密度 差异,不会象烧锅的开水,从底滚到顶.软流层上层的高温物质,通过岩石圈向地表散热.软流层以下,地球内部的热量,通过软流 层的热力对流传递到岩石圈。液体的传热效果比固体好的多,软流层内的液体,上下之间温 差比较小,软流层内的液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强,越往下压强越大.软流层上部的液态物质有的向上面的岩石圈侵入很深,在整个软流层上部,可能有很多这样 的,侵入岩石圈深浅不一的液态聚集区, 软流层液态聚集区域,内部的物质对流运动,可以到 达这些侵入岩石圈的液态聚集区.使这些侵入岩石圈深浅不一的液态聚集区,获得持续不断 的热量.如果这些侵

4、入岩石圈的液态聚集区的液体,温度很高, 侵入岩石圈的液态聚集区,液 态物质总量又比较大,与软流层液态物质的热力对流比较活跃,便会持续不断的侵蚀熔化岩石 圈的固体,扩大自己的侵入范围,甚至极个别的会突破岩石圈的封锁.喷出地面,形成火山爆发.为什么能突破岩石圈形成火山爆发,熔化岩石是其一,主要是液体传递压强,不同于固体的特 殊性质.这些突入岩石圈的液体聚集区物质,利用自己不同于固体物质的压强作用原理,在 液体聚集区四周形成巨大的水平压力,作用在四周的固体上,而固体产生的,水平方向面向液 体的力较小.合力不为零,产生撕裂效应。液体聚集区上面,某些力量薄弱的岩石便被撕开 或者受到强大的面向四周的拉力.

5、加上这些高温液体的侵蚀熔化,就可以突破岩石圈,形成火 山爆发.岩石圈下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软流层液体侵入者,这些液体上侵者,受压而产生大大小小的 面向四周岩石的水平压力.这些岩石圈侵入者,有的能强大到突破岩石圈的束缚,形成火山爆 发,而大部分都被岩石圈束缚住。团结就是力量,也许有这样的巧合,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岩石圈液体侵入者 ,形成相对较直的 一条岩石圈液体侵入带。这样的巧合,只需要时间,只要时间足够长,就可以形成这样的巧 合。巧合形成,长条形的岩石圈液体侵入带后.这个液体侵入带并不代 表,也不需要岩石圈 液体侵入者,连为一体。个个独立,照样可以形成,点状液体侵入带,形成点状液体侵入带后, 每

6、个侵入点都有水平方向,面向四周的压力,这些侵入点的水平压力,互相中和后,会形成沿 垂直于液体侵入带方向,巨大的指向两边的水平压力。这个巨大的指向两边的水平压力 ,会沿着点状液体侵入带 ,把这里的岩石圈撕开, 缓慢的撕 开。在巨大的撕裂力作用下,点状液体侵入带下面的岩浆,对岩石圈的岩石侵入熔化加速,只 要下面有足够的高温岩浆,的对流交换补给,这种侵入速度会越来越快,形成的点状液体带, 会逐渐连为一体,液体横截面积的增大,会导致指向两边的水平压力跟着增大 .指向两边的撕 裂力会跟着增大.这样互相促进,良性循环.会导致岩石圈内部,彻底形成一条连为一体的液体 侵入带.形成更大的沿侵入带指向两边的水平压

7、力,将彻底撕开侵入带上面的岩石圈.这个浮在软流层上面的岩石圈,被分开,开口处两边,都有往相反方向运动的趋势.也都受到巨 大的,向相反方向的水平压力 .这个巨大的水平压力,沿岩石圈向远处传导,使岩石圈岩石变 形。如果巧合,某个地方的物质特殊,不耐挤压,或者原来就没有连为一体.当然也不耐挤压.会 形成破裂或错位.然后一边被挤压下去,一边被挤压上去,这样被液体侵入带分割开的岩石圈, 都开始向相反方向运动。在液体侵入带撕裂的口子处 ,岩浆上涌,冷却凝固,这些新凝固的岩 石,构成了岩石圈的一部分。在下面岩浆的水平压力下,随着岩石圈逐渐远离液体侵入带,新 的高温岩浆上涌,冷却凝固,变成新的岩石.随着岩石圈

8、逐渐远离.如此往复循环,至今未枯.岩浆上涌,在露面之前就冷却凝固变成岩石.也有少部分露面.这些上涌的岩浆,都是高温而密 度小的液体,在上涌过程中降温,这里的岩浆上涌变成岩石,下面的岩浆少了,产生的水平压力 下降了.在另一端被迫挤压在下面的岩石 ,在强大的挤压力下,继续前行下降,已经深深的被挤压到软 流层内,这些岩石受热熔化,那些特别难熔又密度大的物质会下沉,难熔而密度小的会上升.这个区域的软流层,凭白硬挤来了一些物质,导致这里的压强上升,使这里的软流层液体物质, 向压强低的地方流动.就是被挤压走了.哪里压强低呢?在液体侵入带下面,这里岩浆上涌,压强当然低了.液体侵入带下面,是软流层中压强最低的

9、地方.而被迫得到岩石的地方,是软流层中压强最高 的地方.它们之间形成软流层内部液体的流动.在整个岩石圈中,液体侵入带的上涌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为出发点.向两边运动.其中的一 半,在挤压的地方又深入软流层溶化了,这一半与软流层的液体运动,构成了一个完整循环. 另一半岩石圈,挤压着前面的岩石前进着,这是扩张的一半岩石圈.如果这一半称为一个板块的话,那么它是一个扩张的板块.另一半则是缩小的板块.事实上地球岩石圈上的液体侵入带不只一个,凭地球的大小可以形成几条液体侵入带。形成 的时间可互不同时.侵入带换成我们已有的名词,就是大洋中脊,或东非大裂谷,那些挤压的地方,就是我们称之为 海沟的地方.大洋中脊是

10、诞生岩石圈的地方, 诞生的岩石向两边运动,在海沟处是岩石圈消失的地方.板块运动的动力,就是大洋中脊下面,深深侵入岩石圈的岩浆,由于是液体,而产生的水平 压力。能量来源,高温高压岩浆的上升膨胀降温.henanyanlin原发贴:7精华贴:0回复贴:12金 币:812008-7-17 12:26:24 收藏此贴 给他发消息 加为好友 引用 删除 修改 回复 2楼板块运动学说的历史回顾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于1912 年,根据大西洋两侧陆地的轮廓、地层、古生物和古气候等的 相似性和连续性,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该学说认为,在距今约 2.5 亿年之千年之前,地球上只 有一块大陆,称为泛大陆,其周围的海洋也只有

11、一个,称为泛大洋。在地壳演化到距今2.5 亿年之后,泛大陆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开始分裂,并且分裂得较轻的 陆地(硅铝层)像冰块漂浮于水面一样在较重的大洋地壳(硅镁层)上沿水平方向漂浮移动, 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大陆漂移说,从刚开始的激烈争论,逐渐的冷却下来。到了20 世纪50 年代以后,随着古地 磁学、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的进展,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资料,为大陆漂移说提 供了新的证据。特别是古地磁研究的结果证实,地壳在水平方向上确实发生过显著的位移。这一重要发现支持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论点,因而大陆漂移这一词语逐渐被地质学家所普遍 接受。在 20 世纪 60 年

12、代初,由美国学者赫斯和迪茨在大陆漂移说和热力对流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 海底扩张说。这一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大洋地壳是在海岭一带由海岭裂缝中溢出的岩浆冷凝 形成,并不断地向海岭两侧扩张,当其扩张到大陆边缘海沟时便潜入地幔中消亡,洋底不断 得到更新;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力对流,海岭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 圈的下降处,大洋地壳是被驮伏在自海岭到海沟运动的地幔软流层上运动的,海底扩张引起 了大陆漂移,大陆不是独立于洋壳之上主动地漂移,而是与坚硬的洋壳一起在地幔对流体上 移动。后来对海底的进一步研究,为海底扩张说,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如海岭两侧岩石的 年龄、磁异常条带和热流值的分布还具有对

13、称性和渐变性的特点。离海岭距离越近,岩层的 年龄越年轻,大洋地壳的沉积层也越薄。热流值自海岭向两侧逐渐递减。特别是对平行且对 称分布于海岭两侧的磁异常条带的进一步研究生命了海底扩张的存在。海底扩张说不仅对海底新发现的现象能够作出很好的解释,而且对大陆漂移的运动机制作了 较好的解释,但是对大陆地质现象却不能很好的解释。随着新的地球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由美国的摩根(1968)、英国的麦肯齐( 1967)和法国的勒皮顺(1968 ) 等世界上一批学者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 了板块构造说。这一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地球的岩石圈由若

14、干个板块构成;各板块之间存在 着相对水平运动。这是岩石圈运动或构造运动的主要方式,垂直运动是由水平运动派生出来 的;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是地幔物质的热力对流。经历了三次前进,从最初的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再前进到板块构造说。上面说了,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是地幔物质的热力对流。我研究的内容就是,板块运动的 动力来源。我将详细的解释这一点。henanyanlin原发贴:7精华贴:0回复贴:12金 币:812008-7-17 13:13:45 收藏此贴 给他发消息 加为好友 引用 删除 修改 回复 3楼附属内容; 液态物质与固态物质受压力作用原理根据帕斯卡定理,液态物质内部,同一点各个方向压强大小相

15、等,高温高压液态、气态物质都符合帕斯卡定理。例证,火山喷发原理。火山岩浆从地下几十千米 上百千米的地被压出来。气态、液态物质内部为什么同一点各个方向压强大小相等,这与 它们为什么呈气态、液态有根本关系。呈气态、液态的原因是分子分布杂乱无章,即分子无规则分布, 是这个分子无规则分布,来传导压力的。液体分子通过无规则的相互接触及碰撞来传递压力。但仅靠无规 则的相互接触及碰撞只能实现压力作用方向传递压力,其它方向也会部分增大压力,但任一 宏观点不会压强大小相等。气体或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使这些分子去填补那些压强较弱 方向的分子分布。比如,气体或液体受到上下压强作用,上下间的分子间隔缩小,但气体或

16、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则趋向于减少上下方向上的分子数量,如果不考虑气体分子的重量, 则不论从任何方向测量,等距离从概率上看,有等数量的分子。如果在失重的太空做实验, 某个装着一定数值压强的等温气体或液体的容器,它内部的任意一个宏观体,都有数量基本 相同的分子数。固体的压强作用原理,在我们的感觉中,固体的压强作用方向, 是沿压强方向作用的,并且大小相等。事实上确实在压强的作用方向上,可以传递大小方向 相同的压强,但是在垂直压强的任意方向上,会形成一定数值的分压强,这个分压强的大小 与原始压强相比,较小,大概为1/3 左右。分压强占原始压强的比值大小如何,因物质不同 而异,因原始压强不同而异。不过差别不太大,根据分子模型,最大的也不足1/2。大家都应该根据分子模型分析一下,不过最好用实验证实一下各种物质在不同压强下的,分 压强,大小如何,不知有人做过吗?如果没有,应做一下,方法:取某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