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3981021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就是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 度发达,而精神文明极其匮乏的时代,人文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著 名教育家杜威说过: “离开了人和人的 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 无异于海市蜃楼。 ”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流于形式,偏 重于学生考试成绩,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 和系统性, 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 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一、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华文作家龙应台有精到的见解, 在论述到素养与知识的

2、区别 时他强调: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可以量化。只有将 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 渗透其生活与行为中后才能称为素养。 人文 素养,则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学科到了 最后,都有一个终极关怀,即是对人的关怀。小学阶段的各科知识, 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 学生在进行 学习的同时,又受到情感的陶冶、道德的教育,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 时也就是在学习民族的文化、 民族的思想、 民族的感情, 弘扬人文是 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学科本身都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 尤其是在人类进入 21 世纪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来临,信息产 业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 在这一新形势下,

3、要使各科教育更好地适 应时代变迁,就必须要始终坚持提高学生的知识、 思想、 伦理和审美 水准,而这一切,也正是人文素养的综合内涵。二、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人文性是素质教育的产物,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人 文素养问题在理论关照和政策规范中已经得到普遍重视, 但是由于受 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 由于教师头脑中常常泛起的对素质 教育的种种疑忌和困惑, 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人文素 养问题。1 、重教轻育的问题“教育”包含着“教书”与“育人 两方面的内涵,然而在教 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教书,忽略了育人。虽然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传递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或者说课堂教学 来完成, 但

4、人类文明的发展却要依赖于人的创造与更新, 而文明的创 造与更新则必须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能实现, 因此,人才是 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课堂教学 应成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体, “育人”与“教书”同等 重要甚至比教书更重要。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 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欲望。教学实践中只顾教书, 不顾 育人, 对于应试可能是有效的, 但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必然南辕 北辙,背道而驰。2、轻视感性的问题 教师只重理性灌输、 忽视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 养的大敌。学生的人文素养总是要通过理性认识才能体现出来的,

5、 但这种理 性认识应该通过感性体验而不是理性灌输去获得要可靠一些。 这也符 合认识论的理论。 轻视感性的体验只能陷入抽象说教的泥淖, 于人文教育犹如隔靴搔痒,不得要领,讲的吃力,听的糊涂,这对教书和读 书的人来说都是很乏味的事情。3、文过饰非的问题大自然丰富多彩, 包罗万象,既有长虹贯日,也有风雨交加,既 有艳阳高照,也有冰雪覆地,然而在人文教育领域,只见彩虹旭日, 不见雪雨风霜, 只有晴朗亮丽的天空,没有云封雾锁的黑暗。亮丽的 天空固然好,它可以净化心灵,给学生们一个明净如镜的内心世界, 但是社会是这样的吗 ?客观地说,完美的社会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之 中并召唤人们向它靠拢, 而现实社会总是光

6、明与黑暗并存、 美丑善恶 兼容并收的。正统的东西并非不好,但人文教育的内容过于简单、 纯净,把现 实中的学生用理想化的标准来熏陶, 必然会使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扭曲 和异化, 当他们走向社会时, 会对社会很陌生,对人间万象就会感到 困惑与不解。就会感到压抑, 他们的理想就会与现实冲突,他们在学 校里所苦心构建的人文思想宝塔就会崩塌,就会怀疑、失望和消沉, 甚至走向仇视社会、与社会对抗的极端。4、牵强附会的问题我们的人文教育太伦理化了, 政治化了。 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极 其丰富的概念,它囊括情商、智商各个领域,涉及人的个性、趣味、 道德、审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是 人文素

7、养的特点, 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 把人文素养看成单纯的政 治与伦理之类的东西,或者只重政治不重艺术, 只重德育,不重美育, 那么在教学中,人文素养就难免不出现牵强附会的问题。三、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性学习不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更需要老师春雨润物般的感化,整个过程特别需强调循序渐进。1、培养爱美情趣,打下人文素养的基础。古诗文 , 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 , 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 , 它高度精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 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因此 , 我们可以通过在古诗教学中将音乐引入课堂 , 让学生在欢快优美或激 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复吟颂 , 把学生带

8、到诗的意境中去体会 ,体味作品 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 作品的感染熏陶下 , 受到美的教育。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一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 , 千朵万朵压 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 , 自在娇莺恰恰啼” , 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 , 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满路的鲜花 , 飞舞的彩蝶 , 婉转的黄莺鸣叫声 配上民族乐曲中轻快的小调 ,让学生合眼吟颂、欣赏, 就能让学生与诗 人一起感受到春光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的无限美感。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则通过雄浑 的音乐带给学生一种气势磅礴的美。通过配乐先声夺人 , 让学生感受 到美, 使他们与

9、作者产生共鸣 ,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涵的美 , 从而逐步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2、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 指导学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 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并且与他人交流自 己的阅读感受;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 , 作为社会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 发展, 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已大相径庭 ,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很 有必要反复推敲。如游园不值中的“值”字 , 学生容易认为作者本来要去游园 , 结果连花园都没能进去 ,只看见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 , 这次游园很 不值

10、得。这时 , 教师就应指导 , 把学生的思路引深一步 : 作者进不得花 园 , 确实是件扫兴的事 , 但他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到了什么 ?学生 马上回答, 想像到了满园的春色 , 想像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师再因 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得到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 诗人会 感到怎样 ?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理解为没有遇到。通过这样一 番推敲, 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3、注重实践,提高人文素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的工具性 只有与人文性相统一, 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 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 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

11、小学生都爱听故 事。我上课经常讲故事,学完拼音后,我常常把故事讲到关键处停下 来引导学生阅读故事, 这对巩固学生对所学的拼音的记忆是极为有利 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课余指导学生多读书,读 好书,多积累, 这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指导 学生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促使学生与美文作者对话的过程, 把无声的 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 学生多方面地感知了文本, 感知了文章所写 事物的美。读过丑小鸭的小朋友对我说:“丑小鸭小时真可怜, 别的动物不该欺负他。”读过野天鹅的小朋友说:“艾丽莎对她 的哥哥那么好, 怪不得哥哥们都喜欢她。”廖廖几句,折射出了少年 儿童对真、善、美的

12、追求,学会阅读,孩子们的人文内蕴不断地积累、提高。4、强调主观感受,加厚人文底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 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 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能说出 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拓展学生课外阅读, 并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 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言微旨远的古诗历来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为佳。因此, 教师在 古诗教学时 , 应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咀嚼精华 ,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 联想。如教学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时 , 为了培养学生体味含而不露 的

13、文字能力 , 通过诱导学生寻求句外句 , 悟出诗人“不说出”的哲理 , 设计问题。如果把上句“不识”换成“要识” , 即要识庐山真面目 , 想想下句该怎么说 ?学生就能立刻回答出“就得走出庐山”或“要身 在庐山外”, 然后问这两个句外句说明了什么 ?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 道理?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 , 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 , 扩展学生的想像 , 使他们获得诗人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5、以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 任何认识 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 在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调动学 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这样往往

14、会起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某个班里转来了一位女同学。 她走进教室的 时候,同学们先是惊讶,而后捂住嘴埋下头嗤嗤笑了起来。因为那女孩只有几绺稀疏的头发。女孩惨白着脸,像只受惊的小鹿手足无措地 找到自己的座位。接下来的几天,一些同学把这个丑丑的女孩当作了 笑谈的资料。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师通过主动与女孩接触, 发现这个女孩不仅心地善良,而且手特别巧,女孩是因为生过一场大 病才变成这样的,她的父亲也离家出走了。 后来,老师通过让女孩办 黑板报,让大家见识了她漂亮的美术字和潇洒的图案设计;通过手工比赛,让同学发现了她精美的剪纸艺术;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同学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和美的

15、价值。渐渐地,同学们都喜欢上了这个“丑” 女孩,而且发现女孩原来有一双很大很美的眼睛。 女孩的脸上终于有 了快乐、自信的笑容。通过这个小故事,我发现老师的做法是那样的不寻常, 是那样的 巧妙,她没有强迫同学们去接受这个女孩, 而是走进女孩的内心,通 过各种活动帮女孩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威信,这种教育就是人文教育, 就是贴近心灵的教育。所以说,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老师应努力引 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创造一种宽松、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 的人际环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总之,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 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教学中,既要重视各个学科的工具性, 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能更 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