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源头土话-土话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397530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源头土话-土话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源头土话-土话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源头土话-土话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源头土话-土话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源头土话-土话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源头土话-土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源头土话-土话(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源头士话:士话上源头土话 我始祖由福建徙宜章城城居数代, 廖公受敕封后定居上源头。 研究上源头土话的形 成就需要研究湘南土话、宜章士话、梅田土话。争奇斗艳一一宜章士话漫谈(一)在语言学上看来,宜章绝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其他地方,话语上通常都有一定的方言代表,比如吴方言、粤方言、闽南语等等。但是处于湘南大地的宜章没 有,方言学上虽把宜章列为西南官话区,实际上这里话语犬牙交错,互相渗透,往往一个村子与一个村子之间话语就截然不同,难以理解。现在语言学上把这一带称为“湘南土话区”。不过还好,在这中国方言土话最为复杂的地方, 这里是典型的 双方言区,对于宜章的大部分人来说, 都至少会说两种话语,

2、一种即为自己家里的 士话,用于在家里交流;另一种即西南官话,用于外面的大众场合或与其他地方的 人进行交流。也正因为话语众多,而且分布交错,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又受到强势的西南官话的影响,因此,常用的词汇都有文白两读之分。比如,同一个“家”,在本来的话 语中。特别是很口语化的词语中,应该读为“ ga (人家)” 一类的音。但是受官话 影响,在文绐绐或者说官方话的引进词语中则读为“ jia (国家)” 了。这种情况 特别常见。根据相关的研究,宜章的土话可以分为三个大片:赤石片 即宜章所说的“上乡话”,主要分布在县城东北部的瑶冈仙镇、长策乡、里田乡、新华乡、平和乡、赤石乡以及杨梅山镇的部分村,以赤石

3、乡土话为代表。梅田片 主要分布在中部铁路沿线的麻田镇、梅田镇、浆水乡等地,以梅田土话为 代表。一六片 宜章所说的“下乡话”,分布在南部的迎春镇、一六镇、岩泉镇、 黄沙镇、栗源镇以及长村乡、东风乡、白沙乡、笆篱乡、天塘乡、关溪乡、莽山乡 等地,以一六土话为代表。三种土话各有特点,一般来说彼此不能通话。除了官话和土话,还有一种所谓的“军话”,这种话类似宜章官话。分布范围较小, 主要在下乡的笆篱堡、白沙坪、关西坪一带。另外,东风、天塘、莽山等乡讲的土 话,实际是具有当地特点的客家话。赤石话、梅田话和一六话是宜章土话的典型代表,“军话”是受到这三种土话影响的官话变体。究其原因,下乡人都知道,宜章有三堡

4、一一栗源堡、 黄沙堡和笆篱堡, 在古代的时候作为军事重镇挺立在山岭重重的宜章南部,当时的军官和士兵,按照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公职人员,自然是说“普通话”的,也就是当时在政府衙门交流 所用的官话。而这些军官士兵据宜章县志记载来到后便驻扎在了宜章的栗源、 黄沙和笆篱等地,在当地娶妻生子,世代繁衍,因此,所操用的官话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受到了当地土话的影响。 现在看来,军话除了音韵调与宜章官话相类似,在词汇和俗语上与宜章官话差别却很大。事实上,无论宜章的各种土话发音语调有多 大的差别,所用词汇很多却是一致的,比如下面这些常用词语:天光(天亮) 光窗(窗户)本台桌(桌子) 嬉搞(玩) 打莽练(夸夸其谈) 打

5、 白练(聊天) 食、呷(饭、酒、菜、茶、烟) 打梦冲(做梦、行事鲁莽) 天 狗食、呷月(月食) 天晴(晴天) 锯丝(刨花) 蠢妾人种、哈婆(蠢才) 讲、 话(说)话事(捎话) 打跤(打架) 做好事(办喜事) 前田(插秧) 鸡册(鸡 窝)鸡公(公鸡) 鸡婆(母鸡) 猪、牛、马牯(公猪、牛、马) 猪、牛、马婆(母猪、牛、马) 牛存(小母牛) 打飞脚、走(跑) 行(走) 寻(找) 上if、 赶闹子(赶集)卵扯(生气) 扯卵堂(乱说)卵里卵堂(不正经) 游离鸭趟(游手好闲)滚水(开水)背时(不走运、倒霉)小菜(普通蔬菜)屋(房子)房、 耳房(屋子内部的房间)禾坪(晒谷坪) 禾线(稻穗) 纸炮(鞭炮)

6、怪(埋怨) 湘(猪食) 面(脸) 面帕(毛巾) 膝脑骨(膝盖) 浆丝 网(蜘蛛网) 失错(无意、不小心) 田(水田) 土(旱地) 日头(太阳) 月 光(月亮) 天星(星星) 拐子(小偷) 喊(叫) 眼鼓(眼红、羡慕) 读书(上 学)老弟(弟弟) 过(传染) 哄、弄(欺骗) 料理(伺候、打点) 过人家(走 亲戚) 行往(交往、来往) 去食、呷酒(赴宴席)外家(娘家) 外父(岳父)外母(岳母) 叔侄(父老乡亲)我们屋上、我们那边(家乡)厅屋、门楼、祠堂(宗祠) 刀头(祭祀用的肉)奉神(祭祀) 团近(周围) 眼(空、洞) 肚饥(饿)养(生)烽、溶(融化) 坐席(入席) 夫娘(老婆) 筋(荆棘、刺)

7、默(想到) 麻拐(青蛙) 闹(毒死) 打花(开花) 作神(认真) 因为有别的地方所不具有的共同词汇俗语,所以稍微了解一下彼此的发音特点和声 调,操不同话语的人交流起来还不至于有太大的困难,甚至你讲你的话,我讲我的话,彼此虽然不能说对方的话语, 但是一般还可以大概地理解。 其实真正差异大的, 往往都是固定的词汇,如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 ,指示代词(这、那、这个、那个、这里、那里),疑问代词(谁、哪儿、什么时候、为什么), 属格助词“的”,程度副词(真的、这么、那么) 。除了相当多的一致词汇俗语俗谚外,宜章一代的土话还有不少共同点,像在动物词 后面加“牯”表示公的,加“婆”表示

8、母的,加“崽、仔”表示小的;称呼男性往往取名字的一个字加“古”;声母 zh归入z、j ,声母ch归入c、q,声母sh归入 s、x,声母r归入y、ni (这是个舌面鼻音)、n。普通话很多零声母字在各地土话中都有舌面后鼻音 ng (像熬、澳、咬、爱、艾、隘、安、岸、岩、眼、藕、压、我、硬、颜、饿、恶),尖音少数保留,团音大多保留。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话语杂糅,细细分析来,有的像粤语,有的又像赣方言,或者客家话,但是又不完全像, 总之,宜章是方言土话的大杂炒地带。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章土话争奇斗艳漫谈士话不土一一宜章土话漫谈(二)作为汉语方言,无论其语音、声调和词汇有多大差别,相互之间沟通有多大困难

9、,实际上都同出一流,只是因为地理环境迁徙等物理人文方面的原因,各种方言土话多多少少总保留了某些古代的语音信息,或者是秦汉,或者是隋唐,或者是元明。宜章作为湖南的南大门,自古天高皇帝远,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 当然,宜章也自 古就是移民汇聚的地带,从秦朝开始便不断有中原人来到这儿定居,到唐宋则几乎达到顶峰。因此,宜章人的族谱上大多记载着诸如“吾祖xx公x朝XX年间自 xx府徙宜章”,而且宜章人的祖上大多来自江西、河南、广东及湖南北部等地。但是宜章古代山岭崇峻,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古代几乎世外桃源一样与外隔绝,移民来到后便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 对外却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 所以能够保留古 音古词也是想

10、当然的。很多宜章人可能都会觉得自己说的土话真的很土,土得掉渣。说出来的东西压根就不知道怎么用汉字写出来, 就算写出来也让非本地人不知所云, 而且语音与周围本 地人的话语相差尚且很大, 何况普通话呢。其实,哪里知道,这些土得掉渣的东西 却恰恰是汉语古音的活化石,是汉语语音发展各个阶段的见证。一般来说,无论哪种方言,差别最大的是声调和韵母 (所以这里也不讨论宜章土话 的韵母系统),声母相差是不大的。这我想也就是古代的音韵学家为什么把声母称作“钮” 了,“钮”者,枢纽也,把各种方言土话串联起来。不过,在宜章有的词语声母与普通话的确相差太大,没想到的是这却又是音韵学领域几个重要结论的具体体现。本人不才

11、,在此试举几例,加以说明。一、关于上古无舌上音。上古音是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语音系统。这一结论指的是“知彻澄(普通话的zh、ch音)”这组音上古尚未产生,大约到了六世纪才从“端透定(普通话的 d、t音)”分化而出的。这项结论是由清代史学家、音韵学家钱大昕发现并提出的, 现在已经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至于具体论证过程,在此不予讨论。宜章士话虽然不是全部保留,有些词的发音确实保留下来了, 例如这几个词:澄(水很浑浊,放在桌子上澄一下)、砧(砧板)、啄(鸡啄米)、值(这头牛值多少钱;哎呀,你姨鼬和你买了新衣服, 好值得啊)、猪、竹、胀(胀 谷)、装(装饭)。二、关于古无轻唇音。这同样是钱

12、大昕发现并提出来的,具体论证过程,在此也不予讨论。其意思即大概唐朝及以前汉语中的“非、敷、奉、微(清唇音,现代普通话的f和w) ”是不存在的,清唇音是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3、明(普通话 的b、p和m) ”声母中分化出来的。在宜章各地土话中保留的部分词,也同样证 明了这一点,这些词如:浮(东西从水里浮上来),蜂,孵(孵鸡崽),网(浆丝网), 望(望天狗),萍(沙萍子),蚊(蚊虫),繁(树木的果实很繁),微(落微雨)。需要说明的是繁和微两字, 在宜章土话中,形容果树的果实很多,军话就叫pei44 , 考察起来,其本字就为“繁”(涉及阴阳对转) ,文言文说“其实甚繁”就是说果 实很多的意思。还有

13、落微雨(mei21 v44 ),刚开始总会想到“梅雨季节”这个词, 细想来是不同的,梅雨季节是因阴雨连绵, 导致南方大部分东西发霉, 又值南方梅 子黄熟之际才这么叫,而宜章土话所说的 mei21 v44特指那种像牛毛一样细的飘飘 洒洒的雨,而且并不专指梅雨季节的雨,是以我确定其汉字本字为“微”。三、关于阴阳对转。就汉字读音的音节结构来说,凡是用元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叫阴声(如普通话“马 ma214妙miao51、花hua55”);凡是用鼻音 m n、ng 收尾的韵叫阳声(如粤语南 nam21、男nam21,普通话安an55、眼yan214,普通话 房fang35、梦meng51);凡用塞声-

14、p、-t、-k收尾的韵叫入声(如粤语急 gep5、 滑wat1、麦mak1)。在汉语语音的发展中阴声或入声的韵尾都可能失去,这样阴声或入声就转变为阳声了。同样,阴声和入声之间也可能因为韵尾的发音部位相同而 互相变化。这就叫阴阳对转,通常这都是语音学界用于解释诗经等先秦韵文押韵问题的。不过,这在宜章土话中却很常见,入声韵转变为阳声韵自不必说,宜章各土话都没保留古入声。 阴声转为阳声却相当的常见(口语词中),如:古代以-m结尾的字南、胆、淡、蓝、衫、减、咸、眼、男、粘、镰、签、甜、谭、三、淹、盐、添、店、针、今(这些字赤石话全部、一六话部分没有鼻音)古代以-n结尾的字兰、弹、粉、便、棉、剪、天、钱

15、、前、新、亲、真、山、门、村、孙、分、转、选、船、圆、远、县(这些字赤石话全部、一六话部分没有鼻音) 古代以-ng结尾的字公、凳、藤、曾、灯、冷、硬、撑、兴、笼、红、坪、病、 名、睛、痛、工、宗、蜂、风、梦、虫(这些字赤石话全部、一六话部分没有鼻音) 可见,阴声韵转为阳声韵在宜章士话中的普遍。不过,古代以 -m结尾的字丢掉鼻 音很容易理解,因为这些字都是发出元音后才把口闭上,跟古代以-n结尾的字发音确实相差很大,所以在宜章士话中不会像普通话一样把古代以-m和以-n结尾的字都归入到以-n结尾。但是连古代以-n结尾和以-ng结尾的字在土话中也失去鼻音这就让我很迷茫了,一般的说来,全国各地的方言土话古代以-n结尾和以-ng结尾的字都是最容易保留的四、保留古义词和单音节词较多。 我们大家都知道汉语在古代是以单音节词(即一个字表示一个词)为主的,到了现代汉语的普通话, 很多古代单音节词都发展为双 音节词了。但是在宜章士话中,依然使用大量单音节词, 并且很多单音节词是现代 汉语普通话不再用,却是古代汉语比如文言文中常见的。下面举出的都是宜章士话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单音节词:食(对应普通话表示吃、喝、饮、抽义) 讲、话(说)(市场)走(跑、逃亡)行(走路)寻(寻找)屋(房子)房(屋 子内部的房间)巷(巷道) 江(大的河流)沟(小的河流) 禾(水稻) 岭(连绵起伏的丘陵) 山(有石头高大的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