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伤仲永(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969050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伤仲永(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伤仲永(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伤仲永(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伤仲永(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伤仲永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知识,翻译课文前两段。3、体会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学习重点1、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熟读课文;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难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教学过程自学反馈一、 一、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自为其名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作品:(1)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属于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2)介绍作者王安石:3、熟

2、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语气)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标记下来) 5、学生汇报自学时发现的问题。个案补充师生互动一整体感知:读课文弄清下列各句的节奏与停顿,朗读课文。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卒之为众人。(二)学习第一、二段1.画重点字2.对照注释翻译(画出书下注释)3.学生就词句质疑,共同解决问题。4.小组讨论交流译文,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三)在疏通文意及熟读的基础上,概

3、括每段段意。达标测评1、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_代的_,他是杰出的_家、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泯然众人矣(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5、写出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父异焉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2、特殊句式:“不使学”“还自扬州”“受之天”总结归纳请梳理本节课知识并谈自己的学习收获(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