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396798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怎样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怎样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怎样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 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 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 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 态平衡。1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

2、 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 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2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 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 “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 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被激发起 “兴奋” 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的“错误”时;当师生互动中

3、学生“随 机”冒出的精彩火花时;当学生表情出现 “细微”的变化时;当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时, 都是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大好时机。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 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 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 “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 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 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 “生成”要大加鼓励、 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 “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

4、思维 “归队”,回 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 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 做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知道“生成性资源”不会与时俱来的,更不会凭空而至;我们 也知道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资源”往往稍纵即逝。那么,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 如何把握呢?1. 课前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 课堂因为有了生成, 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

5、人心魄的感动;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 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 生成,一种“意料生成”。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做出重点预设:(1)、 预设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 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 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 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 1 时=60 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过程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 习的意识。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

6、间的意识和习惯。(2)、 预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顾名思义,是指周围教学环境资源。教师在预设时,应主动寻找教材中 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 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 这样才能增 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 引发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数学 现实。(3)、 预设弹性的教学板块。 既然称为“板块”,其意味着可移动,可增删,非线性,有弹性。板块式的教案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 而单一化的教案流程是固定不变的: 复习铺垫新课导入新 课展开巩固深化课堂小结。这样的流程未免呆板、僵硬,不能适应活跃的学生、开放的 课堂。因此,根据学生的旧知掌握

7、程度,“复习铺垫”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如果新课展 开后,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不甚掌握,也可再次铺垫;也可复习旧知蕴含在一个情境中。再如,“课堂小结”环节可放在巩固练习之后也可之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另外每个板块 下面又可细分为“小板块”,教学中究竟使用哪种,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2. 课中强化生成“预设”诚可贵,“生成”价更高预设好的教学预案, 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 但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布卢姆的那 句话“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 一种艺术了。”新课程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 互动的课堂具有较

8、强的资源性。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一种是采取巧妙回避,因 为这些信息往往是顺利执行教案的障碍; 另一种是有效利用, 但这需要高超的驾御课堂的能 力,对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预设教案的超越。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提倡后者,因此教 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 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我以为以下两种策略很关键:策略 1:激活“亮点”资源我在上认识时间这节课时,让学生 5分 5分地数出每个数字代表的时间。正当学生 听的认真时,忽然听到有一个男生在小声嘀咕着: “这样数太繁了,只要记住四个数字

9、就可 以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在钟面上, 12 和 6 是对称的,分别表示整时和半时; 3 和 9 也是对称的,分别表示 15 分和 45 分。” “多么有 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 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由于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可 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 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策略 2:尊重生成

10、,还给学生的课堂主权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 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 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我在上认识时间时,曾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 9 时 5 分这一时刻。有很多学生就 写成了 9:5,另有一部分同学是写了 9:05,这个答案才是正确的。 这样同学们就有了争执, 我没有及时地给予结论,而是让他们自由辩论。用第一种方式写的小朋友说:既然读作 9 时 5 分,我想应该这样写。这时,用一位女生站了起来,问到:那么 9 时 50 分应该怎样写呢? 你的 5 不是变成在同一位置上了吗?之后, 还

11、有几位学生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我发现写错 的那些学生正悄悄地改正自己的答案。显然,同学的反问使有错误的那些小朋友茅塞顿开、豁然开朗。3.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处苏霍姆林斯说过: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 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只有我们尊重生成,弘扬学生的课堂 主权;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和不断地反思生成, 我们的教学才能触动生命的灵性, 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真理向前迈一步就是谬误。过度生成,将会影响到课堂的基本效率。有人说,没有预设的课,是没有效率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没有人性的课。预设与生 成是一对矛盾的的统一体。如何把握二者的度,是横亘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 在预设的总体架构正确的前提下,应该以预设为主,生成为辅。这个“主”,如果不能正确 并坚持下来,所谓的生成必将流于形式,缺乏深刻,生成也就失去了基础。其二,生成不是 目的,它只是手段,是为师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空间,富于挑战性的话题,来达到解放学生 身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那么就不能牵强地、虚假地制造生成,只能是提供某些机会, 在自然“愤悱”的状态下产生生成,这才是具有真实意义的生成。精心预设,强化生成, 是我们想在课堂教学上有所作为的教育追寻者必须反思的一个重 要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