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3961665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部空间通过分隔与联系的处理,也可以使若干空间互相渗透从而丰富空间的层 次变化。如果说外部空间较内部空间有什么差别的话,那只是各自所使用的手段 和方法不同而已。在室内,主要是借不同形式的隔断、楼梯、夹层、家具等来分 隔房间,以使被分隔的空间互相渗透而达到增强空间层次变化的目的;而在外部空间处理中,所凭借的则是另外一些手段和方法以期达到与上述完全相同的目 的。这些手段和方法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为六个空间形式:1. 通过门洞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2. 通过空廊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3. 通过两个或一列柱墩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4. 通过建筑物透空的底层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5. 通过相

2、邻的两幢建筑之间的空隙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6. 通过树丛、山石、雕像等空隙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在外部空间处理中为了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 既可以把上述某一种手段和方 法重复地使用一例如通过一重又一重的门洞去看某一对象; 也可以综合地运用上 述某几种手段和方法一通过树丛、门洞、雕像的空隙 ,去看某一对象。这样, 空间就不限于内、外两个层次,而可使三个、四个、乃至更多层次的空间互相渗 透,从而造成无限深远的感觉。通过门洞从一个空间看另一个空间,这种手法不论在我国古典建筑或是西方古典 建筑中;也不论在庄严的宫殿建筑或是小巧的庭园建筑中都屡见不鲜。例如明、 清故宫,由于正对着中轴线而设置

3、了一重又一重的门阙, 人们通过这些厚重的门 洞、从一个空间透视一重又一重的空间, 这除了使人感到深远外,还可以造成一 种无限威严的气氛。传统的四合院居民建筑也有类似的情况, 即沿中轴线设置垂 花门、敞厅、花厅、轿厅等类似“门”那样的透空的建筑。当人进至前院时便可 通过这一系列的门而看到一重又一重的内院。 所谓“深宅大院”之所以能够给人 “深”的感觉,则正是借这种手法而获得的效果。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牌楼,如果从功能上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但是利用它却可以 分隔空间而增加层次感。在西文古典建筑中,通常也有通过高大的拱门去看另一 空间中的景物的。这种情况和我国的牌楼很相似,由于隔着一重层次去看,因而 就

4、愈觉深远。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往往有意识地通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自一个空间去观赏另一空间内的景物。这种手法一般称“借景”或“对景”,它一方面可借远方 景物来吸引人的注意力而引人入胜,另外,被对景物恰好处于洞口的中央,似一 幅图画嵌于框中。特别是由于隔着一重层次去看,因而就愈觉含蓄深远。通过空廊使两个相邻空间内的景物互相因借、 渗透,从而使两个空间内的景物各 自成为对方的远景或背景,这也可以获得错综复杂的空间层次变化。 江南一带的 庭园建筑,每每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而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近现代建筑也有利用类似的方法而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门廊和全苏农业展 览馆的门廊即是很好的例

5、子。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国外某些楼房,往往把底层处理成为透空的形式,这就使得 人们可以透过底层从一侧空间去看另一侧空间内的景物, 从而使被建筑物隔开的 两侧的空间互相渗透。勒柯布西耶就善于利用这种方法来取得效果, 他设计的 许多建筑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巴西建筑师尼迈耶也很推崇这种形式,其原因之一 就是人的视线可穿透建筑从一侧看到另一侧, 而不致因为巨大的板式建筑象一面 屏障那样把人的视线完全隔绝,从而使人感到阻塞。在群体组合中,采用自由布局的形式,往往可以采用建筑体形的交错、转折,特 别是透过相邻建筑之间的空隙而看到一重又一重的空间,这也是获得空间渗透和层次变化的一种好方法。国内外有不少居住建筑群即是通过这种布局而使空间显 得既深远而又富有层次感。严格地讲来,凡在空间内设置一重实体一一雕像或柱墩, 都会因为它的存在而使 空间多一重层次。例如古代陵墓建筑的墓道,由于在它的两侧设置了一列像生, 从而赋予空间以层次变化,加强了深远感。综合利用上述各种手段和方法,将可以大大地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国外有许多 群体组合的例子,其空间层次变化极为丰富,给人的感觉无限深远,细分析起来 不外就是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手法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