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辅导11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解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3959824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辅导11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辅导11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辅导11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辅导11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辅导11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辅导11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辅导11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解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一】化学计算与技巧考点1 守恒法守恒法就是化学变化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如:1.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2.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总数绝对值相等(化合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守恒。方法点击 化学计算中,“守恒”无处不在,运用守恒法可以提高解题的速率,又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所以只要看到化学计算,就想到守恒。例:1.质量守恒法例:0.1 mol某烃与1 mol过量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固体增重15 g,从Na2O2中逸出的全部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16.8 L。求烃的化学式。解析:设

2、烃的化学式为CxHy,摩尔质量为a gmol-1,因为最后逸出的气体不仅包括反应剩余的O2,也包括烃燃烧产物CO2和水蒸气与Na2O2反应放出的O2。烃的质量+m(O2)=Na2O2的增重+m(逸出气体)0.1 mola gmol-1+32 gmol-11 mol=15 g+32 gmol-116.8 L/22.4 Lmol-1解得a=70,烃的式量为70,=5余10,烃的化学式为C5H10。2.原子(或离子)守恒例:用含1.0 mol NaOH的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3 B.21 C.23 D.32解析:设生成Na2CO3、NaHCO3物

3、质的量为x、y,由反应前后C原子和Na+守恒可知,可得方程组: 解得即所得溶液中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3.电子守恒例:在一定条件下,PbO2与Cr3+反应,产物为和Pb2+,则与1.0 mol Cr3+反应所需的PbO2物质的量为_。解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电子守恒进行计算:1.0 mol(63)=x(42),得x=1.5 mol。4.电荷守恒例如:在硫酸铝和硫酸钾、明矾的混合物中,若c()=0.2 molL-1,当加入等体积的0.2 mol L-1 KOH溶液时,生成的沉淀又恰好溶解为止,则原溶液中K+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是( )A.0.2 B.0.25 C.

4、0.3 D.0.45解析:方法1:原混合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K+、Al3+,阴离子是,加入KOH溶液后发生的反应是Al3+4OH-=+2H2O,所以原溶液中Al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c(Al3+)=c(K+)=0.2 molL-1=0.05 molL-1方法2:根据电荷守恒有:3c(Al3+)+c(K+)=2c()推出:c(K+)=2c()-3c(Al3+)=0.25 molL-1考点2 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某些物理量发生的变化,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气体物质的体积、压强、物质的量、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

5、物质的量成正比这种比例关系,解决一定量变的计算题。方法点击 例如:某一元醇10 g与乙酸反应生成酯13.2 g,同时回收醇1.0 g,则该醇的式量是( )A.74 B.88 C.90 D.104解析:醇与乙酸反应生成酯和水,则乙酸和水的质量差等于酯和醇的质量差,设该醇的式量为x,则有:ROH+CH3COOHCH3COOR+H2O mX 60 18 429 g (13.2-9) g=4.2 g 差量法是建立在化学反应基础之上的,反应前后的量差与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直接相关,在计算时,若能将反应前后单位统一,配合成套,只需将差量当成一种特殊的“生成物”即可。考点3 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对于多

6、步进行的连续的反应,前一个反应的产物是后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可根据中间产物的传递关系找出原料和最终产物的关系式。关系式法计算方便、准确。方法点击 可根据中间产物的传递关系找出原料和最终产物的关系式。例:将5. 6 g铁溶于足量盐酸中,蒸发至干并在空气中灼烧至恒重,最后得到固体的质量最接近于( )A.8.0 g B.19.2 g C.24.2 g D.30.6 g解析:由FeFe2+Fe(OH)2Fe(OH)3Fe2O3所以可得:2FeFe2O3则Fe2O3的质量m(Fe2O3)=5.6 g160/(256)=8 g考点4 平均值法混合物中某一量的平均值,必大于相应量的最小值而小于相应量的最大值。

7、方法点击 借助平均值法对于分析混合物问题可化繁为简,实现快解。例:燃烧镁和某金属的合金,所生成的氧化物的质量为反应前合金的质量的2倍,另一金属可能是( )A.Cu B.Be C.Na D.Al解析:镁形成的氧化物中,m(Mg)m(O)=2416,金属质量大于氧的质量;则另一金属形成的氧化物中,金属质量要小于氧的质量。Cu、Be、Na、Al在燃烧时所形成的氧化物分别是:CuO、BeO、Na2O2、Al2O3,其中只有BeO中m(Be)m(O)=916,是金属小于氧的质量。所以选B。考点5 讨论法 当题中缺乏条件或关系模糊时,可分别考虑每种可能的情况,运用数学手段再结合化学原理分别计算,从而使模糊

8、问题具体化。方法点击 例:把x mol CO2通入含有y mol Ca(OH)2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当xy时,生成100x g沉淀;当yx时,生成100y g沉淀;当yx2y时,生成100(2yx)g沉淀;当2yx时,产生的沉淀全部溶解。解析:CO2和Ca(OH)2的反应有:CO2+Ca(OH)2=CaCO3+H2O 2CO2+Ca(OH)2=Ca(HCO3)2 此类型的题比较复杂,我们为了直观简洁,可以借用数学中的数轴来表示。方法:画一个数轴,在数轴上标出正好完全反应的点。 当xy时,发生反应产物只有CaCO3,且CO2全部反应,所以n(CaCO3)=n(CO2)=

9、n mol,m(CaCO3)=100x g;当yx2y时,反应同时发生,产物有CaCO3 和Ca(HCO3)2且CO2 和Ca(OH)2全部反应,则:CO2+Ca(OH)2=CaCO3+H2Oy y yCa(OH)2+CO2+H2O=Ca(HCO3)2x-y x-yn(CaCO3)=y mol(x-y) mol=(2y-x)molm(CaCO3)=100(2y-x) g当2yx时,只发生反应,所以沉淀全部溶解。 做讨论题时,因为题量比较大,比较复杂,我们依据数轴,根据数轴上的点和区间,把一个大题分成几个小题,然后各个击破。考点6 假设法 假设法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化学解题中常用的技

10、巧与策略,一些较难的化学题,运用适当的假设加以解决,既方便又快捷,这不仅给解题的方式带来新意,同时也给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方法点击 1.极端假设法:就是把研究对象、过程、数据、变化,经过假设推理的极限值,从而绝处逢生,得到正确答案。2.中值假设法:选定研究过程中的某量、某方程式的参照、分析、推理量变关系进而求解。例:18.4 g NaOH和NaHCO3的固体混合物,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到250 ,经充分反应后排出空气冷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16.6 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解析:NaOH和NaHCO3的固体混合物,可能发生的反应是:NaHCO3+NaOH=Na2

11、CO3+H2O 同时可能发生:2NaHCO3Na2CO3+H2O+CO2 对于式是否发生以及固体的成分,可采用中值法判断。设NaHCO3和NaOH恰好反应,加热后失重x g,并建立下列关系式:NaHCO3+NaOHNa2CO3+H2O84 40 18所以m(H2O)=18.4 g=2.6 g本题失重18.4 g-16.6=1.8 g,说明仅发生式反应,且NaOH过量。设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为y,由式得:8418=y1.8,y=8.4 g所以原混合物中NaOH为18.4 g-8.4=10 gw (NaOH)=100%=54.3%考点7 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法又名“交叉法”“混合规则法”“杠杆原理法”,它在计算中具有简捷和迅速求解的功能。方法点击 十字交叉法实际上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变式,所以凡能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均可以用十字交叉法求解。如由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求物质的量之比。 由CO2、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CO2、H2和CO的体积比为( )A.2983 B.22114 C.13829 D.261657方法指导:由于CO与N2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所以CO2、H2和CO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仅由CO2、H2决定,CO的量任意。由十字交叉法:即得CO2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138,答案为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