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诊疗常规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3954327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瘫诊疗常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面瘫诊疗常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面瘫诊疗常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面瘫诊疗常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面瘫诊疗常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瘫诊疗常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瘫诊疗常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瘫一, 定义面瘫即是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 吊线风、吊斜风等。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最高,多 由受风受寒或某些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引起,最终造成的面神经功能丧失。发生病 变的一侧面部表情动作减弱或消失,口歪眼斜、口角下垂,口角流涎,眼角扩大, 闭眼不能、流泪,不能皱眉、露牙齿,耳后疼痛,耳鸣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常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侵脉络, 使该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成歪 斜。病因以邪风为主,次为风寒,风热,或可见风邪与痰瘀相杂者。 二,诊断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

2、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 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 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 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 引流而外溢。诊断依据1. 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起病突然,患侧面部发紧或板滞,或有耳后疼痛,鼻 唇沟变浅或消失,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流泪,鼓腮时漏气,口角易流涎, 笑时口角向健侧歪斜,吃饭时常嵌留饭菜在齿颊之间,有的可伴舌前 23 味觉 减退、听觉过敏等。2. 起病

3、急,多数是在清晨洗漱时或与他人交谈时发现,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3. 本病的最常见诱因有:掏耳朵、剔牙、饮酒和正在大出汗时突然受凉。 辅助检查:、生化方面,血糖、尿素氮、血常规;、X线,头颅及乳突X线摄片;、神经科检查,包括脑电图、病变定位:流泪试验,镫肌反射,电测味觉法;、面神经功能测定,即神经兴奋性试验,这种试验即使在最年幼的小孩也可施 行,同时最好在面瘫一开始就作,并每天由同一个人进行,有时也可能作涎腺闪 烁测定;、听力计检查。三,分型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 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1、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

4、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 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 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 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2、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 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

5、的颜面表情肌瘫 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四,鉴别诊断1、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 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2、小脑桥脑角损害:多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 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肢 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 炎症等。3、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 内部邻近结构,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锥体束、脊髓丘系等的损害,而出现同 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

6、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见于该部肿瘤、 炎症、血管病变等。4、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 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5、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 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五,治疗方案(一)中医治疗1、针灸治疗(1)体针以针灸治疗,并以手法为主,治疗过程中不加用药物或电针。法则:祛风通络。 处方:合谷、太冲、牵正、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风池,下关,迎香,承 浆或颊承浆。每次选三或四穴。随证配穴: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

7、 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刺法:平补平泻,抽针法。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 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 使面肌向后抽动,留针20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2)电针取阳白、太阳、顴髎、地仓、颊车、合谷等穴通电20分钟。2、中医辨证论治风寒袭络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面部发紧,得热则减。舌象:舌苔薄白。脉象:脉浮紧。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方药:小续命汤加减。本方为麻黄、防风、杏仁、生姜党参、甘草、附子、 桂枝、川芎、芍药、黄芩。加牵正散风热灼络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

8、不全,伴发热恶风,口苦,咽干,耳后热痛。 舌象:舌尖红,苔薄黄。脉象: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本方为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独活、川芎、当 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石膏生地。可加牵正散。若风热甚者去细辛、独 活,加桑叶、蝉衣。 风痰阻络症状:发病急骤,口眼歪斜,面肌麻木或抽搐,颜面作胀,头重身轻。 舌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象:脉弦滑。治法:祛风豁痰,化瘀通络 方药:牵正散合导痰汤加减。导痰汤为半夏、南星、陈皮、枳实、茯苓、 甘草。牵正散为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气虚血瘀 症状:口眼歪斜,日久不愈,面色滞暗颜面麻木,面部时有抽搐,患侧面部僵 硬,或颜面

9、肌肉萎缩,面色无华,扳声低懒言,乏力,自汗。脉象:脉虚无力或涩 治法:活血祛痰,补气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本方为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 黄芪,全蝎,僵蚕,当归,白附子中成药治疗:红花注射液用法:配合 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一次 20ml, 一天 一次,连续使用57天为一疗程.灯盏花注射液用法:配合 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一次 40mg, 一 天一次,连续使用 57 天为一疗程.(二) 西医治疗药物治疗(1) 皮质激素:病初期两天应用皮质激素可防止病损进行至完全性失神经支 配,有禁忌者不用。可每日服泼尼松1 mg/kg体重,约4060mg/d,分次服用, 应用 56 天,如果面

10、肌瘫痪完全,再继续同量应用 10 天,逐渐减量 5 天后停用, 如面肌瘫痪不完全,56 天后即可减量应用,5 天后停用。(2) 改善面部血液循环治疗:阿魏酸钠注射液用法:配合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一次0.3mg, 天一次, 连续使用 710 天为一疗程;乙酰谷酰胺0.6g:配合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一次0.3mg , 天一次,连 续使用 710 天为一疗程(3) 抗病毒治疗:如系带状疱疹感染者可应用阿昔洛韦,口服5mg/kg,每 日 3次,连服710天。(4) B族维生素药物:可促进神经髓鞘的恢复,维生素B12500,甲钻胺0.2g 营养神经(5) 维生素B1100 m,均每天1次,肌注。(6

11、) 保护角膜:预防暴露性角膜炎,外出戴眼罩,滴眼药水,睡前涂眼药膏。(三) 其它治疗 早期治疗主要用超短波深部透热治疗可以减轻面神经水肿,治疗部位主要 是病侧、耳后、面部,发病起即开始治疗,20 次一疗程,严重者可继续一个疗 程。 病后两周可应用低频电刺激,能引起面肌收缩,改善血循环,刺激血管运 动神经防止肌肉萎缩,此疗法能引起面肌痉挛,不宜在初期应用。 刺络疗法:取穴:内地仓(口腔内颊部内侧相对地仓之小静脉)。 梅花针叩刺:取穴:太阳、地仓、下关、合谷、列缺等。 拔罐:选用 2-3 号玻璃罐,于患侧口角 2 厘米处,将下垂歪斜面肌向上牵 拉。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利多卡因,地塞

12、米松,6542取穴:太 阳、迎香、颊车、地仓。(四)辅助治疗1、热疗面瘫疾病主要是因为面部神经受到寒邪侵袭,使面部神经受阻,导致面部血运 不畅,血流速度减慢,面瘫疾病在用药以及针灸治疗的方法之余,患者还可以采 取热疗,面瘫部位的热疗一般用100度的灯泡对患侧额部照射10分钟,(注意事 项:灯泡不要离患部太近以免灼伤)。对面部照射20 分钟,上下午各做1 次,照 射额部时应闭目。也可用频谱仪照射,其照射部位、时间与灯泡照射相同。还可用毛巾热敷,每日2次,随之也可以在热敷之后多做一些面瘫患部的按摩, 这样就能够增加面部肌肉群的弹性恢复,热疗之作用为使面瘫的患病局部毛细血 液扩张,血流加快,增强面部

13、的血液循环,改善面神经及面部肌肉组织的营养, 加速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促使面神经炎症、水肿消除,使面瘫康复。2、自我按摩介绍沿着肌肉方向按摩的方法如下:1、枕额肌额腹 患者或他人用拇指或示指指腹沿着枕额肌额腹的方向从眉弓向 头顶及从头顶向眉弓方向轻轻地按摩。按摩时可以轻轻地从眉弓处向头顶发际处 推拉,或缓慢地揉搓。2、眼轮匝肌 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闭眼功能障碍及流泪。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不 能有效地收缩,将眼轮匝肌从凸出的眼球上方拉下闭合。先让患者闭眼后,再用 指腹沿着上下眼睑或眶下缘间的凹陷处按摩。在上、下眼睑上从内向外,再从外 向内轻轻地推拉,有助于上眼睑功能恢复。这种方法亦有助于闭眼。一

14、般周围性 面瘫主要表现为上眼睑闭合障碍。重度病变型面瘫,可以出现下眼睑上提障碍。 个别患者出现下眼睑轻度外翻,主要由于面瘫后下眼睑松弛所致。亦可采用上述 手指推拉的方法治疗。嘱患者闭眼,用拇指及示指的指腹,分别沿着下眼睑皮肤 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地推拉。个别的患者在面部表情肌大部分恢复后,遗 留上眼睑闭合不全,采用此方法按摩治疗,可避免或减轻恢复后的眼睑挛缩。3、提上唇肌 提上唇肌又称上唇方肌,起源于眶下孔上方、眶下缘的上颌部, 此处位于眼轮匝肌的深部。提上唇肌的一部分肌纤维向下进入上唇外侧皮肤,其 他纤维与口轮匝肌纤维交织。因此,按摩时应在患侧的上口轮匝肌向鼻翼旁及颧 部按摩,然后沿着鼻

15、唇沟或口角上向颧部按摩。用拇指或示指和中指指腹按揉颧 部或沿着肌肉方向推拉按摩治疗。4、颧肌 颧肌分为颧大、小肌,起于颧骨止于口角。主要上提及向外拉口角, 可沿着肌纤维,由口角旁向颧骨方向推拉或按揉。5、口轮匝肌 上口轮匝肌:用示指及拇指的指腹,沿着患侧口角向人中沟方向, 然后沿着人中沟向口角方向按摩。下口轮匝肌:用示指及拇指指腹,沿着患侧口 角向中心方向,然后再向患侧口角方向按摩。6、下唇方肌 用拇指指腹从口角下方向内侧及向下轻轻按摩、推拉,有助于下 唇方肌、颏肌、三角肌功能的恢复。3、表情肌康复训练患侧面部表情肌出现运动后,进行有效的表情肌康复训练可明显地提高疗效。 面瘫时主要累及的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 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进行这些主要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 动功能恢复正常。在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下述的治疗方法,每日训 练 23 次,每个动作训练 1020 次。具体训练方法如下:1、抬眉训练 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在失用型、轻、中 度病变型面瘫中,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功能最容易恢复。可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 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2、闭眼训练 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收缩完成。训练闭眼时,嘱 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 1020 次,如不能完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