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合理运用消渴丸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3952312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合理运用消渴丸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安全合理运用消渴丸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全合理运用消渴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合理运用消渴丸(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合理运用消渴丸消渴丸是由中药复方与化学药格列本脲组成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因此应用消渴丸时切不可将其当作普 通的中成药,更不可随意服用。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消渴丸只适用于确诊为 2型糖尿病的患者。较轻型患者一般不适合选用该药,尤其是一些仅血糖升高 尚不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病例,更不宜选用。应严格遵循消渴丸说明书经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广州中一药业对消渴丸说明书进行了修改,在新版说明书中将消 渴丸的服用方法由“餐后服用”改为了“餐前服用”,根据专家论证,消渴丸从餐后服用改为餐前服 用,能更安全有效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消渴丸所含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强,起效迅速,发挥作用的高峰 期一般出现在服药后

2、的半小时到 2 小时内。如果进餐前半小时内服用消渴丸,进餐通常需要半小时左 右,进餐完毕正好是消渴丸发挥降糖作用的高峰期,此时由于进餐后的食物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因 此餐前服用可以更好地避免低血糖,因而更安全;另一方面,糖尿病的治疗,最理想的目标就是空腹 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能得到满意控制,消渴丸在餐前服用的话,既能有效地降低空腹血糖,又能有效降 低餐后血糖,使机体内的血糖能长时间保持相对平稳状态而且更有效。治疗方法要得当由于消渴丸的降糖作用较强,治疗开始要从小剂量开始,即根据病情从每次 5丸起逐渐递增。每次服 用量不能超过 10丸,每日不能超过 30丸;至疗效满意时,可逐渐减少每次服用量或减少服

3、用次数至 每日 2次的维持剂量。每日服用2 次时,应在早餐及午餐前各服用 1 次,晚餐前尽量不用。并由医生 指导,进行服量控制。另外,该药所含格列本腺,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半衰期为812小时,故给药 应每天不超过 3次,且应尽量避免晚间临睡前服药,因睡眠后低血糖反应不易被发现,将影响及时治 疗。注意摄入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早期往往表现为食欲亢进,随着病程的延续,后期糖尿病患者往往食欲不佳,进食较少, 尤其是老年患者,进食较少且不规则。还有些患者过分限制饮食,这些情况均会使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受限。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食欲不佳,晚上未进食即服药休息,致使夜间发生低血糖反应。注意老年病人及病人的肝肾

4、功能消渴丸所含格列本脲,其代谢产物仍有活性和降糖作用,部分在肝脏代谢,部分经肾脏排出。因此, 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原则上禁用消渴丸。老年患者(特别是 65岁以上患者)肝肾功能一般较年轻者衰退 药物代谢减慢,对成年患者的一般剂量对年老、体弱者即可能过量,故老年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通常 较严重,且老年人较少出现肾上腺释放反应,常无先兆而转入嗜睡或昏迷。另外,有些老年患者精神状况较差,记忆力减退,造成重复过量服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注意联合用药1.消渴丸和某些药物同时应用可诱发或增加低血糖的发生:(1)抑制磺脲类药物由尿中排泄,如治疗 痛风的丙磺舒、别嘌醇;(2 )延迟磺脲类药物的代谢,如酒精,H2

5、受体阻滞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 氯霉素,抗真菌药咪康唑,抗凝药。磺脲类与酒精同服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头痛以及面部潮红 (尤以使用氯磺丙脲时),与香豆素类抗凝剂合用时,开始二者血浆浓度皆升高,以后二者血浆浓度皆减少,故应按情况调整两药的用量;(3)促使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磺脲类药物分离出来,如水杨酸 盐、贝特类降血脂药;( 4)药物本身具有致低血糖作用:酒精、水杨酸类、胍乙啶、单胺氧化酶抑制 剂、奎尼丁;(5)合用其他降血糖药物:胰岛素、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6)0肾 上腺受体阻滞剂可干扰低血糖时机体的升血糖反应,阻碍肝糖酵解,同时又可掩盖低血糖的警觉症状。2.消渴丸已含有格

6、列本脲,故不宜与其他磺脲类药物合用,否则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例如,格列本 脲、美吡达、达美康、瑞易宁、糖适平等。低血糖的防治措施药物性低血糖反应关键在于预防。在消渴丸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监测血糖,尤其是治疗初始的一 周,如果血糖下降过低应注意将药物减量。治疗中如果患者出现心慌、出汗、焦虑或昏迷等表现时, 应立即想到低血糖反应的可能性,应不失时机地给予救治。如果患者尚清醒可给予甜果汁、糖水或进 食少量食物,昏迷时应给予 50%葡萄糖静脉推注及 5%葡萄糖持续滴注。由于其代谢产物有持续性降血 糖作用,低血糖清醒后可再度昏迷,因而治疗要持续滴注12天,血糖平稳后方可停止。在用葡萄糖 治疗中,应注意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及血电解质等指标,以防导致治疗后高血糖和高渗昏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