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3942494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一起看看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欢迎查阅!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想】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三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

2、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知识教育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

3、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 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式: 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精读研究法: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揣摩课文,深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认识。 对比学习法: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视频。一段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 (二)课堂教学 、导入: 利用视频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唐代木亭模型来引入全文,并且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感知“斗拱”这一概念,

5、以及明确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以及现代的传承。 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建筑导入本文,揭示课题,并交代文体,指出其与记叙文的不同。而且简要地介绍作者。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和直观感受,对学习说明文有极大的好处。 这一个步骤所需时间不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学习本文与过去学习记叙性文字有了区别,明确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全文思路。速读之前,老师予以指导:这其实就是给文章分段,然后总结段意。明确本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快速、独立解决。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

6、但是“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却还扑朔迷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每一段的具体内容。鉴于此,我给大家出了两道思考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第一组研究第一题,第二组研究第二题,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这两道题是: (1)请把梁思成先生所总结的中国建筑的大特征,再从3个角度高度概括一下。并据此,复述中国建筑的特征。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设计过程及目的】 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巡视教室,通过询问了解情况,给予点拨。在学生回答的时候,遇到分类归纳不准确的情况时,可以人物为例来类比指导;在学生复述的时候,大屏幕出现故宫图片,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

7、会出现的问题多表现为表述啰嗦、拖沓,这就需要老师提前明确方法; 关于文法问题,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那么只需找出对应的本体,就解决问题了。学生的问题更多表现在不够全面,表述比较混乱,逻辑性不强,我就事先强调学生用笔写出来。从而,在与同桌的讨论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书面的调整中加强语言的严谨性。通过这两道题的设置,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加强了文化厚度;而且锻炼了学生对使用类文本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做题技巧。至此,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这篇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除观点确实、叙说严谨之外,文

8、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 【设计过程及目的】: 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掌握的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性,这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流畅性。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答题模式。(老师首先板书答题模式:即把比喻成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个过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赏析,让学生体会本文叙述说明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 5、对比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西方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分析它们不同的建筑特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的认识,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中的兼收并蓄问题。 6、检测目

9、标 本着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的学习目标,制定以下检测题目。 ()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中国建筑中,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2)阅读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思考: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7、课外拓展: 关注家乡的建筑,可以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介绍这些建筑的特点。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2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他的小说

10、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同时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忆旧入新: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联系前后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由标题设问引入探讨课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找课文的主要人物。) 讨论,明确:一个普通的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一个辖制了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城市十五年的一个普通人。) 、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

11、物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论调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别里科夫大热天装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为什么不钻出来,却心甘情愿越钻越深(产生这种悲剧的主观原因) 讨论,明确: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藏进套子,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4、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由对教材的分析过度到理论的把握) 讨论,明确:不能。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锁”是强制行为,

12、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 5、是被谁放进去的为什么要放进去(揭露社会根源) 讨论,明确:长期以来反动的沙皇专制统治,愚民政策。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可以分为哪几类(理论联系实际) (略)如课本,标准答案,各种规章制度。分为三类。 四、你喜欢什么样套子为什么(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写一篇短文。) 五、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 边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

13、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

14、土著军队当兵。123年到北京。192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93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