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降解BOPLA薄膜产业市场前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3939252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降解BOPLA薄膜产业市场前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物降解BOPLA薄膜产业市场前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物降解BOPLA薄膜产业市场前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生物降解BOPLA薄膜产业市场前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生物降解BOPLA薄膜产业市场前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降解BOPLA薄膜产业市场前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降解BOPLA薄膜产业市场前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降解BOPLA薄膜产业市场前瞻一、 行业竞争格局(一)区域竞争:江浙地区产业集群效应较好由于人口聚集较多且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消费电子等产品需求量较大,刺激带动了光学薄膜行业的发展。从目前中国光学薄膜产业上市企业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江苏、浙江聚集的光学薄膜制备企业数量较多,如双星新材、裕兴股份、激智科技、长阳科技等,广东地区聚集了更多的产业链下游的企业。(二)企业竞争:外资企业占据头部市场,内资企业迎头赶上目前国际上仅美国(如美国3M)、日本(如东丽、帝人)、韩国(如韩国SKC)、中国(如长阳科技、航天彩虹、双星新材、合肥乐凯)等少数国家掌握了光学膜等特种功能聚酯薄膜的生产加工制造技术,

2、因此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光学薄膜发展历史较短,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企业仍有一定差距。国际厂商因历史悠久起步较早,行业经验丰富,研发生产技术先进等原因,我国特种功能膜长期依赖进口,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日本东丽、日本帝人和韩国SKC等国外企业长期以来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近年来,国内厂商加速发力,在反射膜、扩散膜等部分产品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产自主研发的趋势日益明显。如长阳科技的核心产品反射膜的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年销售量已经超过了日本东丽、日本帝人等国外巨头,目前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综合来看,目前中国光学薄膜市场主要是日本、韩国的国际厂商占据高端市场份额,如偏光片

3、、高端增亮膜等,其核心基材如PVA、TAC等产品被掌握在国际厂商中,中国主要依赖进口或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但部分光学薄膜产品中国企业已取得优异的进步,如长阳科技的反射膜产品。二、 光学薄产业链下游需求场景丰富从产业链条来看,光学薄膜行业上游主要包括PET基膜、PVA膜、TAC膜、IOT基材等光学材料以及铸片机、拉伸机、分切机等生产设备;中游为光学薄膜产品(扩散膜、反射膜、增亮膜、偏光膜、IOT薄膜等)制造,将上游的基材材料进一步深加工;下游主要是光学薄膜产品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手机、电视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照明领域、光学仪器领域等。上游原材料提供商主要包括双星新材、长阳科技、裕兴股份、皖

4、维高新等公司;生产设备提供商主要是BMB、POLYTYPE、平野、富士等公司;中游光学薄膜生产企业主要包括双星新材、长阳科技、激智科技、康得新、东材科技等公司;终端消费是手机、电视机、平板电脑等市场。三、 光学薄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行业发展重点愈加明晰近年来,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发布一系列政策把光学薄膜制造作为新材料产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光学薄膜等功能性膜材料及产品,一定程度上促进光学薄膜行业的发展。2021年9月10日,中国工程院发布面向2035的新材料强国战略研究,该战略指出:关键战略材料领域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主要包括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新型能

5、源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芯片制造和封装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电子陶瓷和人工晶体、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和功能梯度材料、高性能分离膜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及生物基材料等。四、 光学薄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德国、美国等科学家在光学膜基础科学原理探究上成果不断,世界上第一批减反射膜诞生,光学薄膜各种特性被逐渐发现。20世纪初,光学膜制备设备和镀膜产品种类的技术和制备工艺得到发展,制造光学膜的真空镀膜机的油扩散泵出现,光学薄膜作为一类实用型光学元件在光学系统中得到了真正广泛的应用。中国光学薄膜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在起步阶段,

6、1994年我国第一张偏光片成功生产,2004年建立了第一条光学薄膜生产线,这一阶段市场被日、美等国企业垄断,在初步发展阶段,随着LCD面板产业开始向中国转移,中国光学膜行业开始快速发展,这一阶段生产线增多,产能有所增加;在快速发展阶段,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支持光学薄膜行业的发展,这一阶段新加入企业迅速增多,产能快速扩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加快形成,自主研发生产的产品类型不断增多。五、 中国光学薄膜行业市场扩张速度较快2019年,中国光学薄膜行业市场规模约354亿元。光学薄膜下游行业主要是消费电子产品,目前中国是全球电脑生产大国,电脑出货量约是全球出货量的2/3,而根据Counterpoint公布

7、的2021年度全球手机产量数据,中国贡献了全球手机产量的67%,中国已成为全球消费电子制造大国,中国光学薄膜行业市场规模增速应高于全球增速85%的增速。结合中国光学薄膜行业代表性企业营收规模增长情况,如双星新材、激智科技、长阳科技等头部企业2020-2021年营收增速在12%-35%之间,多数头部企业营收达到10%以上,但由于行业内众多企业为中小企业预期营收增速低于头部企业,综合考虑采用复合增速95%进行测算,初步测算,2021年中国光学薄膜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25亿元。六、 国内外市场现状分析聚酯膜,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是全球功能性膜材料中消费量占比最大的产品,2021年全球PET膜消

8、费量约540万吨,市场规模超170亿美元。下游应用主要包括包装材料、电子电气材料以及影像胶片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近年来,凭借自身优良的耐长期老化(湿热、干热、紫外)、水蒸气阻隔等性能,PET基膜被作为直接与外界环境大面积接触的光伏封装材料,应用于太阳能电池背膜上。这种基膜对生产技术的要求高,目前全球背板PET基膜的代表企业有日本东丽、帝人-杜邦、韩国SKC等。此外,近几年应用在电子产品上的有色膜、汽车行业的车窗膜、建筑领域的建筑窗膜以及超高水汽阻隔膜等光学膜市场发展较快,伊士曼、三菱、3M、韩国SKC等企业在该领域拥有核心技术,掌握着市场的话语权。未来,在新能源、消费电子等消费需求的带动下,预

9、计到2030年全球各地区聚酯膜的消费量将达764万吨,2021-2030年CAGR约4%。中国聚酯膜产业近年来高速发展,产业生产能力、产品品种数量及质量快速提升,聚酯膜产能、产销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中国聚酯膜发展至今,应用领域已从早期的磁带基膜、胶片、各类食品包装扩展至转印、电子、电气、LED灯、OLED灯及建筑材料等。但总体来看,中国聚酯膜行业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结构性矛盾明显。通用膜产能过剩,特种功能性薄膜供不应求,部分高性能聚酯薄膜品种仍依赖进口。截止至2021年,中国PET膜行业总产能达466万吨/年,较2020年增长17%,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686万吨/年。从消费端看,

10、国内需求量从2011年的111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295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10%;预计到2030年将达435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45%。与其他功能性膜材料相比,含氟膜在耐化学性、介电性能、电气绝缘、耐高温、可焊性、机械强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含氟膜市场整体专业化程度高,生产企业往往具备较高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集成基础。目前全球主要的生产企业多集中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如戈尔(PTFE膜)、科慕(PFA膜、ETFE膜、FEP膜);杜邦(PVF膜);霍尼韦尔(PCTFE膜);阿科玛、吴羽、索尔维(PVDF膜)等。2021年,全球含氟膜的总消费量约56万吨,市场规模约24亿美元;预计至2030年全球消费

11、需求将达85万吨,年均增速约54%。其中,PTFE膜、PVF膜、FEP膜、PVDF膜和ETFE膜五种含氟膜的需求量合计占比超过95%。从消费区域看,含氟膜的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其中,中国含氟膜的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58%,紧随其后的是美国,消费占比约25%。聚酰亚胺(PI)被列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2021年,全球PI膜消费量约16万吨,市场规模约10亿美元;预计至2030年全球消费需求将达29万吨,年均增速约65%。其市场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其中,中国聚酰亚胺的产能和消费量占在全球占比均超50%。根据用途,PI薄膜可分为以绝缘、耐热为目的的电工级PI薄膜和附有高挠性、低

12、膨胀系数等性能要求的电子级PI薄膜。其中,电子级PI薄膜价格高昂,技术壁垒高,也被称为黄金薄膜,其产业集中度较高,目前主要由杜邦、日本东丽、日本钟渊化学、韩国SKC、宇部兴产等美日韩企业垄断。从应用端看,全球PI膜市场已细分为柔性印刷电路(FPC)、特种制品、压敏胶带、发电机、电线电缆等领域;其中,柔性印刷电路板已成为全球PI膜市场最大、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我国PI膜起步较晚,产业化进程发展较缓慢。国内企业虽已经实现相对简单的电工级PI膜大规模生产,但在高端电工绝缘、电子等其他应用领域的产业化能力较弱,能够自主掌握高性能PI膜完整制备技术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目前仍是我国被的功能性膜材料之一。从

13、需求端来看,2021年国内对PI薄膜的总需求量约1万吨。目前我国电子级PI薄膜与电工级PI薄膜整体消费量基本相当,未来随着电子显示、柔性印刷电路(FPC)和导热石墨膜等电子级应用领域的快速增长,电子级PI薄膜消费量规模将进一步增大。预计到2030年对PI薄膜的总需求量将超过2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86%。总体而言,功能性膜材料作为新材料产业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未来以消费电子、新能源为代表的下游终端市场将进一步带动对功能性膜材料需求的增长。目前,中国功能性膜材料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不少高端产品依旧供给不足。需由生产企业和下游用户共同发力,推动中国功能性膜产业的转型升级。分领域看,聚酯薄膜生产企业需通过对聚酯薄膜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提高其性能和品质,提升产品差异化水平,从而带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解决目前市场供需的矛盾。高端电子级PI薄膜目前发展进入瓶颈期,在设备、工艺及人才方面存在较高技术壁垒。未来随着我国相关研发及技术人才的积累,叠加下游重点市场转移至大陆市场及相关政策的利好,我国PI薄膜发展将不断提速,逐步实现高端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