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4(附答案带详解)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3926508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4(附答案带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4(附答案带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4(附答案带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4(附答案带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4(附答案带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4(附答案带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4(附答案带详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附答案带详解)1. 单选题: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答案:A 本题解析:由材料得知,四个

2、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所以空间规划限制的是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2. 问答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发现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或原理时,只是提出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下面以“地球如何公转”为例说明发现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案例:地球如何公转师:假如我站在这里当作太阳,请一同学手捧地球仪模拟地球绕我这个太阳公转。生1:(捧着地球仪随便地围绕老师转一圈)师:大家思考一下,同学1转得对不对 哪个同学再来转一下生2:(捧着地球仪,一边使地球仪由西向东自转,一边围绕老师逆时针公转)师:同学2纠正

3、了同学1的一些错误是否完全转对了呢 请同学讨论一下。(同学们争论声顿起,有的说转对了,有的说还有问题)生3:(捧着地球仪,一边由西向东自转,并稳定地轴方向不变,围绕教师逆时针公转,转的速度及变化也恰当)师:同学3转动与同学2有什么不同呢(大多数同学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但也有同学小声嘀咭说没有不同)师:请同学们对照教材看看地球公转时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同学3转得对,而同学2转得不完全对(1)结合材料概括发现法教学运用的基本步骤。(8分)(2)分析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的局限性。(8分)答案: 本题解析:(1)发现法的基本步骤及运用: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矛盾,并提出要求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学生利用教

4、师提供的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假设。从理论和实践上检查假设,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对争论作出总结,得出必要的结论。(2)发现法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于设计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很多内容很难甚至不可能设计出一套探索发现的过程。运用发现法教学时,由于教师的启发、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等,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往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因而难以保证教学进度。对于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案去启发学生“发现”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发现法虽是一种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还应该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 问答题: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

5、,并试设计教学中运用此图的学生活动及其作用。(12分)答案: 本题解析:图学生活动:可让学生在学案上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填表并结合多媒体进行展示,分小组合作、探究,由小组长上台进行展示世界洋流的分布情况,其他小组进行纠错、点评,教师适时引导、归纳。作用:通过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绘图、填表,则有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更好地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4. 问答题: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并简述其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12分)答案: 本题解析: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1)“大气的运动”这部分知识

6、较难,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才可以逐步掌握,若在此部分教学内容中穿插使用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则可收到化繁为简、由难变易的教学效果。(2)让学生从直观上意识到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低压上升,高压下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这一原理形成的原因。(3)经教师点拨,让学生从感观上明确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风”是指近地面而非高空的“风”,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异。(4)此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可以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的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高空”,什么是“近地面”。5.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王老师讲授“城市交通运输”一课时的承转设计:【承转】请对照以下景观图(武汉市交通景观图与

7、乡村交通景观图对比),并联系生活实际,从交通的空间分布、交通流量的大小和时间分配、交通管理等方面说出城市相比乡村交通所具有的突出特点。(教学内容进入城市交通运输主要特点的学习)(教学过程略)【承转】(教师放映“武汉城市道路网模式图”)请观察“武汉城市道路网模式图”,分析武汉市道路网有哪些形态类型(教学内容进入城市道路网形态类型、影响因素和规划原则的学习)(教学过程略)【承转】联系生活体验,说出武汉市存在的最主要的交通问题。目前,武汉市为缓解该问题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请你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教学内容进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学习)问题:(1)该材料中教师设计的承转属于哪种类型,它有什么

8、特点 (6分)(2)这种承转的优势是什么,在设计这类承转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0分)答案: 本题解析:(1)该材料中教师设计的承转属于贯穿承转。贯穿承转是指一堂地理课中的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可能是某一个地理案例或者某一个地理活动,随着地理案例的逐步呈现、学生活动的逐步深入,教学内容得以一个一个地登场,这种承转给人一种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的感觉。(2)贯穿承转是教师可以提前预设的,一节地理课,无论教师如何精心地预设,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如果教师处理得当,巧妙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及时且巧妙调整预设,生成新的承转策略。这种承转策略的成功实施,需要地理教师具备高超的教

9、学机智。这就需要加强学习与训练:多听、多看优秀教师凭借教学机智成功承转的案例,然后积极领悟、吸纳精华,并在教学中大胆模仿、积极反思、结合自身优势有所创新。6. 单选题:下列关于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海拔都低于100m土壤都较肥沃降水都较为丰富雨热同期A.B.C.D.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 问答题:材料:周老师在初中地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课的导入片段:师:“去哪儿”这个话题在当今社会很流行,“爸爸去哪儿”“时间去哪儿”“飞机去哪儿”,今天我们也与时俱进,畅谈“去哪儿旅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设想“去哪儿旅行”,旅行的目的地就在下面这些图片里(PPT播放图片

10、和背景音乐): 它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它有变化莫测的日月潭,引人入胜的阿里山,美轮美奂的野柳地质公园师:同学们,我们将要去旅行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呀?生:台湾。(声音洪亮、异口同声)师:对!台湾省。(1)结合材料,概况本课导入设计的特点。(8分)(2)除该课导入方法外,再列举四种导入方法,并对其教学特点作简要说明。(8分)答案: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设计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导入方法,比如谜语导入、视频导入、歌曲导入、图片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等,并明确这些导入方法的特点。8. 问答题:材料:地球表面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褶皱和断层是

11、两种常见的地质构造。下面是王老师关于高中地理“地质构成与地表形态”的说课片段:在褶皱内容部分,教授褶皱的概念,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出相关的内容;画出关键词,接下来,选用适当的教具模拟并说明褶皱的形成过程及基本形态,并列举我国典型的褶皱山脉,然后,提供“背斜谷,向斜山”的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相应正确答案,最后,选用表格形式梳理并总结背斜谷,向斜山的特点,加深学生记忆。在断层的内容部分,教授断层的概念,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出相应的内容,画出关键词,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并讲解断层的含义及其结构。“说教学过程”仅是说课的要素之一,列出说课还要包含哪些要素。答案: 本题解析: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

12、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板书设计9.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陈老师设计的“大洲和大洋”一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理解大洲、大陆、岛屿、半岛、大洋、海、海峡的概念。(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在大脑中再现它们的位置。(3)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像,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利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方式培养综合素质。问题:(1)该教学目标的陈述存在哪些不足 (10分)(2)把“过程与方法”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维度,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依据材料,为“大洲和大洋”一课设计“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6分)答案: 本题解析:(1)教学目标应

13、具有可测性。如案例中“了解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的可操作性和可理解性不高,若课标内容改成“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会更合理。地理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具备全面性、层次性和主体性。全面性主要是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陈述,案例显然不具备;层次性是指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差异,就要有基础性目标、弹性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多层次目标,案例中也没有体现;主体性是陈述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体现“为学生而教”,案例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明显违背。(2)“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通过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观看教师用计算机模拟演

14、示地球的海陆分布,听教师讲述、与同学问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了解地球表面所占比例和海陆分布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向身边的同学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10. 问答题: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这一评价建议的理解。(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等方面思考)答案: 本题解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应以评价学生参与地理学习活动过程的表现以及地理方法掌握与运用的情况为基本目标。在评价学生参与探究性活动过程的表现时,应重点评价学生:(1)能否提出地理问题;(2)能否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以及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获得资料;(3)能否将地理信息资料恰当归类和将地理信息资料绘制成地理图表以及简单的地图;(4)能否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检验;(5)参与地理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的质量。在评价学生地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情况时,应注重对学生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地理实验等常用地理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进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