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3925475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导论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19世纪中叶创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17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17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方式出现)(1)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及内在矛盾的暴露(17世纪中叶-19世纪)为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客观经济条件。(2)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并成为重要理论来源。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

2、的理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有其深刻的内涵:它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的发展又是通过批判地吸收各种经济流派的合理成份而实现的。(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经济做了原则性的预见。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实际,深刻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实质和经济运行问题做了开创性研究;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大理论总是做了新的探

3、索。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三代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列创新和重大发展。二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单,大)1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3)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2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

4、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注意单选)(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具有层次性,不仅要研究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本质层次的生产关系,而且研究社会经济体制这一具体运行层次的生产关系。(4)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一般原理(社会经济制度的原理、经济运行的原理、商品经济的原理)一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

5、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1)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2)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1出单选大于22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 (各自特点,概念)(1)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基础 是一致的)(2)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3)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既是经济制度的制约因素又受其它因素影响。二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

6、本形态1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2 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三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1 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

7、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二者是商品缺一不可的因素,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以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无论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可兼得。(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即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即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8、枢纽。(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2 商品价值和价值量(1)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单选)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3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2)商品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9、。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相同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使用价值量越大),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商品价值量就越小,反之越大。因此,单位商品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4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前两年考过)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5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1)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列商品上。一般价值形式,

10、即一切商品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充当一般等价物和某一种商品上。货币形式,即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2)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外在表现的对立。6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职能是由它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5种职能: 价值尺度,指货币用来衡量和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

11、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它与商品价值成正比,而与货币价值成反比。此外,商品价格还要受供求关系、货币供应量、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它可以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支付手段,货币在商品赊销过程中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世界货币,货币越出一国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其它三种职能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7 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是由商

12、品流通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货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是由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的。商品流通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前两个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货币形式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发展的。8 纸币和信用货币(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

13、纸币发行量取决于流通中金属货币的需要量,即纸币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为限,这就是纸币流通规律。(2)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执行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或价值符号,包括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是直接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9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三个指标) (1)通货膨胀一般指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一般在半年以上)的现象。(2)通货紧缩一般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10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的

14、原则。11 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形式:价格围拢价值上下波动。12市场机制(1)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13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2)促进商品生产者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3)产生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1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基本规律(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内在的客观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在起作用。(2)影响商品经济运行的除了价值规律外还有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而支配这些

15、规律和商品生产和流通全过程并起主导作用的是价值规律。1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1)马克思根据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实际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对象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16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大题)(1)(为什么要深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于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马克思根据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特点主要考察的是直接生产过程,研究的主要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10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当代劳动的内容、形式和结构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2)(怎样深化)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就是要结合新的实际充分认识和科学总结创造价值的劳动在内涵和外延上发生的重大变化。服务型劳动种类在增加,在社会总劳动中的比重日益上升。科技创新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