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919809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长期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作为教师,有时光注重知识的传授、分数的高低,太急功近利而忽视学生心理的发展;或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却只对他们进行单一空泛的思想道德教育,最终因流于形式而教育无果。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作了几番尝试,不仅仅从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更主要的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走进他们的心理,接纳并肯定他们,最终我收获了学生语文成绩进步最快,师生关系融洽的双赢局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可行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若能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达到事

2、半功倍的育人效果。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呢?一、在教学目标中注入元素。1、备教材,知道教什么 教师应认真备教材,努力挖掘潜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无所不包,有位专家曾形象指出:“语文教学是清流、是甘泉、是乳汁、是森林、是美池、是桑竹;它是白帝城,是滕王阁,是黄鹤楼,是北固亭;是历史、是传统、是文化、是哲学、是生活。”如此多彩的内容就是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例子,独特的字词句篇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特别是选文中许多真实的优秀人物,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3、青”的凛然正气,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无悔,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舒婷“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暮暮”的独特追求等,都会对学生整个心灵起到震撼作用。教材中还集中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留下绝笔“最后一片叶子”的贝尔曼先生,吝啬自私、眼里只有金子的葛朗台,共吃“一碗阳春面”患难与共的母子三人,这些艺术形象有着各自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征,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亮点”,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来暗示学生接受知识的熏陶,情感的激励,灵魂的洗涤。2、备学生,知道怎么教。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标中有效渗透,教师必须认真备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有效

4、原则就是对在教材中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顺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应避免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而语文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濡染性使“顺其自然”成为可能。所谓“濡染”,就是对学生心灵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如让学生学会坚强,它可以通过教学来达到目的,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在问题思考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在与现实的拓展比照中很自然地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楷模,不必像特定的“心理咨询”那样,先对学生目前的生活现状、心理现状进行详尽的分析,然后再通过指点建议让其接受。 怎样让语文教学的濡染性充分体现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点来架设教学目标,以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达到心理渗透的最佳效果。语文

5、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章中“形象”的感染力,通过剖析、分析、赏析等途径,让学生的心灵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渲染,使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结合教学过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但这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就能办到的事,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怎么教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的。 在教指南录后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目标:了解作者为纾国难出使元营及至南归中的险恶遭遇,体会其生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聚焦于有18个“死”字的关键段,从对语言的品味来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文天祥爱国热情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认同感。我对基础差的班级首先梳理文意,在此基础上架设了三个层次来实现三维目

6、标:对比导入,把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化险为夷的西方英雄“007”和文天祥相提并论,铺设心理认知情境;品味18个“死”字,深入知人;激发认知冲突,追加对个人心理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拷问。在讲课过程中,面对学生冒出的“文天祥遭受十八次死亡威胁,生不如死” (意料之中)的议论,进行讨论,最后结合司马迁的名言深化对死亡与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可见,在教学目标中挖掘并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元素,教师不仅要认真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学生身上个性的独特和差异,而是使这种个性的独特和差异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完美的体现。因此,语文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除了考虑教材

7、中知识性的认知目标外,还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易被接受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考虑如何自然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促成在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二、在教学过程中铺设情境。1、追求“虎头豹尾” 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制造渗透心理教育的兴奋点。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对所教课文的阅读兴趣,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最主要是在兴趣背后有能让学生沉浸于文本的定力,有能让学生自觉接受心理教育的契合点。我在教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写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因为坟墓主人是托尔斯泰,我设计的导语就从托翁自创的一个数学公式谈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等于他的实际才能除以自我估价,分母越大(自我估价越高),这个分数的值(他对社会

8、的贡献)就越小,以这个公式作为导入语,语文课上有数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不着痕迹地点出了心理教育的内容,又寻求到与心理教育相契合的兴奋点,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托尔斯泰谦逊、博大的胸襟和品格,更激发学生课外了解托翁、自觉阅读托翁巨著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导入,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为之后心理教育的自然渗透作铺垫。导语精心设计,结语也应独具匠心,好的结语能给学生以深沉悠远的思索,达到在心理教育中“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我们都知道,学生所受学识、思想、心理教育显现的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总结时善于引用意味深长的名句谚语,列举发人深省的现

9、状来比照,让学生思索,以期达到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如在上完跨越百年的美丽后,我引用泰戈尔的诗做结:“你可用外表之美评论一朵花,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评价一个人。”我还让学生思考历史长河中是否有像居里夫人这样获得永恒美丽的女子,学生在列举过程中很自然地比照现实,关照自我,感受到一个人身上永恒的美丽即一个人的心灵品格之美。上完舒婷的双桅船这首诗后,我借助黑板上形似“双桅船”的板书,总结说:“飞鸟拥有矫健的双翼,它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在人生的航船上,拥有情感与理智的双桅是不是能让我们走得更踏实、更稳健呢!舒婷从一个女人的角度试图传递出她的一种独特追求,那就是追求爱情事业的双丰收。那么我们能否在现

10、实生活中追求双赢呢。”可见结语是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心理情况的反映在最后制造的一个熔铸精神与灵魂的大火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结语中点化出来,呼唤出来,这样的结语不仅“绕梁三日而不绝,余音袅袅”,打动学生的心弦,而且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情趣,进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既能有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激发学生认知思考的问题。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能精心设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在是否有针对性,能否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推进学生的心理思索。在教梁实秋的雅舍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名为雅舍实为陋舍,陋在哪里?”我让学生品读文章,找寻

11、描写陋室之陋的语句,学生很快概括“结构简单、地点荒凉、起居不便、陈设简陋”。由于作者叙述得情趣盎然,巧用文言俚语,学生在阅读和归纳时发出阵阵笑声。我继续问:“这样的陋室作者美其名曰为雅舍,何也?雅在哪里?”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达成共识:关键是“人雅”,作者沉浸在他的学问境界中,对居住环境根本不在意,他在雅舍蛰居7年,一般人可能碌碌无为,终日埋怨或投机钻营,改善居舍,而他却始终执着于对自己而言更重要的事,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成,其间还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爱自己,不知不觉,生命教育渗透其间,学生也在问题设置的情境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接

12、受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激疑问难,创设情境,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我想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问题情境的成功创设已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3、多样化辅助手段的运用文学作品往往是含蓄的,它的主题思想蕴含在字里行间,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更是重中之重。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的分析引导为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感悟能力。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用一些辅助手段能更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上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但愿人长久”一歌,让学生想象作者月下独自一人饮酒思亲感怀世

13、事人生的情景;在上蒹葭时播放在水一方一歌触发对诗的意境的多元联想;在上琵琶行时,与白居易描绘琵琶乐曲的经典片段相结合播放一段琵琶乐曲,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感受作者的身世之慨。有时画面影像资料是对教材文字的再提炼再补充,我在上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时,就插播了一个片段灰色的震撼,它分为“儿童篇”、“农民篇”、“老人篇”、“民工篇”,里面描绘了诸多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他们贫穷,为温饱生存而奋斗,同样是生命,与我们相比,却有着如此大的反差,面对不知名的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伸出救援之手,有的学生当即落了泪,我想他们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的体悟,他们会懂得保持生命的本色,懂得珍惜,不因

14、物欲而使心灵蒙上世俗的灰尘。可见,强烈的视听效果有时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观感,当然你要运用得当,不可喧宾夺主,要能使学生自觉地沉浸在教材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在心理上亲近教材,自觉地思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心理教育了。三、在教学评价中积极引导。 高中生情绪波动很大,心理也极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下,题海战术、频繁的测验考试及“分数唯一”的评价取向的重压下,学生精神、心态长期处于紧张状况,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潜能是多样的,而不只是单一的学习。新课程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5、。教师的口头评价最忌讳没有原则的赞扬和伤人自尊的讥讽,应以鼓励为主,当然是有针对性地鼓励,而非千篇一律、空洞的说辞,以使这位学生以后有信心把自己的优势及健康积极的一面表现出来。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极细微的一句话会成就他的一生,也会毁灭他的一生。而书面评价最忌讳无情和千篇一律。对于不同的学生,批语既可以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也可以巧妙提醒,不露痕迹。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应将情感渗透到书面的评语中去,而不应是相同的干巴巴的点评,要知道来自教师饱含情感的手写的评语能让学生得到一种被关注、被理解的喜悦,甚至能让学生一生受到激励。总之,教师应坚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多些赏识的语气,少

16、点责备的字眼;多些宽容的理解,少点狭隘的否定,适时适当地渗透健康的审美情趣,运用正面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多举些奋进耐挫的名人事例,巧妙自然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给他们的心理以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综上所述,高中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也是必需的,尽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但作为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乐学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传授知识,实实在在地培养能力,适时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一种交往,是师生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关注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交往,它强调师生间精神与心灵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关注个体精神、人格的成长,是教育的一部分。现代教学要求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检验我们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