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513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3915631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513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513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513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513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513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513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513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框经济的繁荣见学生用书P71农业的发展(1)农业技术的进步:明朝至清朝前期,_精耕细作_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_两年三熟制_和_三年四熟制_,南方长江流域采用多种形式的_一年两熟制_,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_一年三熟制_。(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3)引进外来品种:一些原产于南美洲的高产且适应性强的_甘薯_、_玉米_等作物引进中国,并且逐步推广。2手工业的发展(1)手工业繁荣_棉纺织业_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基地。榨油、粮食加工、制瓷(_该行业中心在景德镇_)、采矿、冶铁、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

2、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2)_民间私营手工业_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作坊,占据了_主导_地位。(3)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出现时间:_明朝中期_以后。出现地区、行业:苏州(丝织业中心)、松江等地的_纺织业_中。特点:以_生产商品_为目的的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几台甚至几十台织机,他们采用_计时或计件_方式向机工付酬。认识:这种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效率较高的经营形式,已经带有_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_的特点。3商业的发展(1)原因: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产品与手工制品大量投入市场,_商品经济_活跃起来。(2)表现_工商业市镇_的兴起:除了北京等大城市日益繁荣外,在一些工商业发达

3、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荣;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_商帮_的形成:商品生产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工商业市镇的兴盛,给商人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随着商人数量的增长,逐渐形成了资本雄厚的地区性商人群体商帮,著名的有_徽商_、_晋商_等。4海外贸易活跃(1)16世纪,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中国的商品不仅满足了当时国内的需求,还有很多被中转到欧洲等地。(2)中国的_茶叶_、_生丝_、_土布_、_瓷器_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深受欢迎。欧洲人为了购买这些商品,支付了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不断增长。(3)_白银_在

4、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一、选择题1明朝时期的丝织业和制瓷业中心分别是(A)A苏州和景德镇 B杭州和北京C南京和越窑 D成都和邢窑2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又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景最早应出现在(C)A元朝后期 B明朝前期C明朝中期 D清朝前期【解析】 此题中的关键词是“雇用”,材料内容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就曾出现了这种生产关系的萌芽,故最早应出现在明朝中期,C项正确。3明朝时期,苏州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的行业是(D)A制瓷业

5、B造船业C冶铸业 D纺织业【解析】 明代,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几台甚至几十台织机,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这样,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D项正确。4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晋商的足迹。下列关于晋商的说法正确的是(A)A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B形成于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C是陕西商人组成的D在当时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浙江商人组成的浙商【解析】 晋商形成于商品经济发达的明清时期,B项错误;晋商主要是由山西商人组成的,C项错误;在当时,与晋商相匹敌的是徽商,D项错误。5吴江县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了清朝前期,

6、已经是“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从盛泽镇的繁荣可以看出,清朝前期(C)A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B全国商业网形成C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大商帮的出现【解析】 清朝前期,工商业的发达,使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荣。C项符合题意。6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史料中的“机户”是(C)A地主 B农民C早期的资本家 D早期的雇佣工人【解析】 “机户”是拥有资金和织机等一定资本的雇主,即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靠出卖自身劳动力的无产阶级,即早期的雇佣工人。C项符合题意。7“明清时期的晋商在中国古代商贸史上谱写过灿烂的篇章,创造过令人

7、瞩目的商业奇迹,是有其深层思想根源的。晋商思想超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晋商吃苦耐劳,管理有方,公平经商,有高度的诚信精神;晋商崇尚和谐,相互扶持,同舟共济。”从上述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C)A进取精神 B诚信精神C匠人精神 D团结精神【解析】 由材料中的“思想超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可以提取的信息是晋商的进取精神;由材料中的“有高度的诚信精神”可以提取的信息是晋商的诚信精神;由材料中的“崇尚和谐,相互扶持,同舟共济”可以提取的信息是晋商的团结精神。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8明清时期,商业活动十分频繁,商业贸易不断发展。这主要体现在(B)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大量投放市场,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南京等

8、传统大城市日益繁荣,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商业的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农业,占据主体地位商人数量不断增长,出现了商帮,如晋商、徽商等A BC D【解析】 明清时期虽然农耕文明达到了鼎盛,但在这一时期,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徐光启农政全书材料二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养有一子,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他们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冯梦龙醒世恒言(1)“甘薯”引入中国是在哪个朝代?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民间渐次广种”的意义。【答案】甘薯引入中国是在明代。“民间渐次广种”的意义: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则故事中,你能推断出哪些结论?【答案】变化:从自给自足变为有雇佣关系的生产方式。结论: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民间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