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师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390885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拟行路难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拟行路难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拟行路难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拟行路难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拟行路难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拟行路难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教师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导学案制作人: 授课时间: 姓名: 审核人:课题 拟行路难课型综合课时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诗歌的层次,分析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说明的道理。2过程与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重点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课标考纲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内容学 习 过 程一、背景知识(1)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

2、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2)社会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

3、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3)文学常识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二、诵读感知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断句(教师适当点评)泻水 ( ) 酌酒 ( ) 踯躅 ( )( )2、学生默读,品味情感(诵读提示:抓关键字,如“愁”“酒”“难”“踯躅”等)明确感情基调:愁(叹或不平)三、研习课文1、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愁”,作者因为什么而愁?明确:行路难(人生亦有命)2、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达“人各有命”这一道

4、理的?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门第决定人生。3、面对“人各有命”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作者是如何宽慰自己的?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举杯断绝歌路难”,用反问句理智地告诉自己不能行时叹息坐时愁,酌酒浇愁,悲歌消愁4、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作者的愁有无消除?明确:“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一反问句可看出作者愁绪无法消解,有一种愤懑不平之气。并且 “吞声踯躅不敢言”,不敢言更添愁。四、比较阅读 与李白行路难比较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上看,说说此诗和李白的行

5、路难的相点同。思想内容: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语言风格:受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思想。2、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吞声踯躅不敢言”。原因是什么?(1)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的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鲍照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鲍照才华横溢,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最后死于战乱。(2)诗人性格的不同李白豁达和乐观,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

6、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鲍照面对不平表现出的则是抑郁愤懑与无奈。教后反思阮籍 秋思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明确】忧思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2)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

7、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学后反思: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明确】忧思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

8、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2)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学后反思:随堂笔记(成果记录、问题生成、学以致用)学后反思: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