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字知网10千字352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389686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500字知网10千字35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3500字知网10千字35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3500字知网10千字35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3500字知网10千字35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3500字知网10千字35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500字知网10千字35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00字知网10千字35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叶澜教授通过研究指出,作为个体最基本的关系与活动有两大类。一类指向外界的,即个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和实践性活动;一类指向内部的,即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和反思、重建性活动。这两类关系与活动中,个体能采取的基本方式也只有两种:或主动,或被动,而个体的主动性对自身发展十分重要。她强调指出,这种主动包括上述两个向度的关系与活动,对个体的发展,它们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密切相关,交互作用。个体主动性的发生,总是在对外界和自我及其关系、对将发生的行为价值等有了认识并产生意愿后做出的选择与行动。个体实践的主动性,对处于今日的每个人尤其重要。人在复杂背景下的自我选择的意识与能力,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显得更为重要

2、和必要。生物具有自我产生和自我再生的自组织能力,人是有意识的主体,能够做出决定、进行选择、制定政策、享有自由、进行发明创造,人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人具有意识和运算一认识能力,其内含的本质力量是人具有自觉、自主的选择、策划和创造的能力。从教育的眼光看,这种认识一运算活动,不仅指向人的物质生存的环境与对象,它还指向人的精神生存的环境和对象不仅指向个体的外部世界,还指向个体的内部世界。当指向内部世界的认识和运算、直接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问题时,即个体对自身的发展作出主动的思考、批判、选择目标、策划过程和准备付诸实施的时候,人就具有了主动把握自己人生和命运的个体发展意识和能力,这是人所具有的不同于任何生命

3、体的最重要的“自我产生和自我再生”的能力,也是作为个体的人实现生命价值、获取幸福人生的内在保证。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因此,学生构建自己的经验便非常重要,这种经验不仅仅是参与纪律制订的经验,而且学生违反了纪律时,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拥有从自己的错误中进行学习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直接予以惩罚而不给予其它反馈,应该允许儿童提问、争辩、坚持己见。让儿童从错误中学习到必要的自我控制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本身并不是纪律的化身,教师必须通过回答儿童的各种疑问以使儿童理解制订纪律的原因。教师作为纪律的实施者,其作用就在于引导、支持儿童的努力,让儿童掌握分清是非的标准。儿童对社会标准不是生而知之的

4、。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指责他们那些由于没有掌握或没有完全掌握社会标准而出现的行为问题,因为这些错误是他们在学习和掌握社会标准以及在决定如何行动的过程中所必然会犯的错误。纪律意识的形成过程不单纯是指责、批评和惩罚,而是一种因人、因时、因事进行的引导过程。如果任何事情都规定好,人自身的成长性就会被抹杀,只要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规则来做就可以了。而且,学生的责任感不可能培养出来。如果这种规则“铁面无私”,无法修改、质疑、反思,那么,一个好学生与所谓坏学生的差异就变成了谁能完全按照这种规则做事情。这就成了人们智商的比较,教育也无所谓教育了。.教师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技能技巧枯燥乏味的教学是造成学生厌恶学习,导

5、致学生纪律意识低的原因之一,教师应该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行为,想尽办法以生动有趣、活泼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既包括运用教学方法的艺术,更包括体现教师个性特色的艺术创造。要让学生“动起来”,提倡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课堂“活起来”,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技能的训练。只有学识精深,专业知识扎实,才能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需求,加工教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采取学生容易理解而又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进行

6、教学,使学生乐学爱学。只有通过训练掌握科学的教学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才能机智活泼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师的每一堂课不仅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而且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就会减少学生课堂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的发生,逐渐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另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成为主旋律。高年级小学生的自控力仍然较差,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当学生原有的形象思维不能跟上所需要理解的内容时,学生就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懈怠、思想走神、昏昏欲睡等状况,从而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很

7、畏惧,更产生对本学科的厌倦,有的悄悄地搞小动作或者心不在焉,有的可能恶作剧,有意寻事来破坏课堂纪律。如果建立了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就容易感受到学生内心的希望与意图,学生也能了解教师的要求与纪律允许的自由活动的范围,良好的纪律意识就会在这种相互理解中自然形成。为人师表,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塑造平易近人,温和可亲的性格和优雅的仪态,向学生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样,自然会赢得学生的敬仰和热爱,有的学生还会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语言,衣着,发型等的特点,甚至走路姿势。在长时间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后,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亲密友人,学生自然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

8、人,用最好的表现表达对老师的敬意。5教师应端正态度,合理惩罚“管”是为了“不管”,课堂纪律的实施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自我行为的控制,形成良好的纪律意识。但在很多课堂,教师在“教训”学生时,往往采用不合理的惩罚,使学生感觉到巨大的无形的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课堂纪律管理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课堂纪律应该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起到作用。对于惩罚与纪律之间的关系,涂尔干曾经有过很好的论述。他说:“惩罚并未赋予纪律以权威,但惩罚可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很显然,这很充分地解释了纪律与惩罚的关系,涂尔干认为,纪律在师生共同协商的条件下,制定后就形成了大家必须遵守的规则,它代表着纪律的神圣不可侵

9、犯性,如果全班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参与制定了课堂规则,这意味着师生都是认可规则其内在的道德价值的。他们表现出了对纪律权威的虔诚、尊重之感情,如果学生自觉地课堂纪律规则,那么规则在它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是值得遵守和尊重的,而如果一个学生对纪律规则是贬低的,它会藐视这些规则,并随时会触犯课堂纪律规则。这就是违纪学生之所以违纪的直接原因,所以,惩罚就是为了保证纪律规范所具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权威性,惩罚是为了让学生对具体规则的虔诚的遵守,要重塑对合理合法的纪律规范的敬畏、尊重之情,从而达到纠正错误行为,达到自觉地遵守纪律的目的,这就是惩罚的全部意义。教育惩戒的实施主体是教师,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

10、拙上,充分认识到惩戒在教育中跟赏识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应该充分理解惩戒在教育中的地位跟作用,惩戒并不是让学生完全服从,而是在人权平等的基础上让他改过从新,使他找到自己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教师如何实施教育惩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教育惩戒要有底线,要本着育人的原则,让教育惩戒能够触及学生的灵魂却不伤害孩子的心灵。惩戒应该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教师要跟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惩戒他,让他对自己的违纪行为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加深惩戒的教育意义。惩戒实施后要注意对孩子的心理进行疏导,让孩子明白老师惩戒他是为了让他能够及时改正不良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纪律意识。(三)尊重

11、学生差异,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纪律的实施的特殊性更多地取决于它所面临的特殊对象,纪律育人价值的发挥也更多地取决于其与学生特点的匹配程度。高年级小学生处于独特的发展阶段,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情况必须被重视。纪律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正如学会生存所言,“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组成的,而这些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当我们决定教育的最终目的、

12、内容和方法时,我们又如何能够不考虑这一点呢?” 学会生存.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196.从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来看,认知的发展是儿童规则意识包括道德发展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纪律的认知方面则体现在对于纪律规则的认识。所以,纪律是一种随着儿童对于规则的理解而变化的现象。皮亚杰的研究证实,只有在发展的早期,即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才对成人颁布的规则怀有一种神秘的尊敬感,认为承认规定的规则具有绝对价值,不得有丝毫更改。然而,这种完全服从于外在规则的行为并不是我们对于儿童发展期许的边界。首先,服从的动机来自于儿童的外部,或者是为了获得成人的赞赏,或者是规避成人世界施加的惩罚,并非出于

13、道德的动机。其次,从儿童的行为来看,这个阶段的儿童只能够按照成人规定去做,也就是说,他们仅仅做那些成人想要他们做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主动性、创造性不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与他们的道德本性是不相容的。显然,这种服从规则的行为并不是我们期望的自觉纪律意识。具体运算阶段学龄期(高年级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开始听从自身内部道德价值的调节,他们的道德判断也开始逐渐从他律转向自律。在这个转变期,儿童从客观性判断向主观性判断发展,而且对行为的判断逐渐摆脱了成人惩罚的影响。因此,学龄儿童不仅能考虑到行为的主观动机,而且他自己的行为也开始逐渐摆脱成人的强制,成人的命令不再是驱使他行动的唯一动

14、力。思维的可逆性使得他感到必须按照与其同伴互惠的方式来进行活动。还必须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不变的东西,规则的价值不取决于它是成人的规定,而在于它可以管理同伴之间的集体生活,可以确保其与同伴合作活动中的平等地位。他们认为,规则是可以随着活动的变化而更改的,只要大家取得一致的意见。由于儿童共同制定了规则,规则的修改也表达了他本人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了他内在的需要,所以他们才认为这套规则是有价值的,也更易于自愿遵从这套规则。这从儿童之间自发活动的进行可以得到确证。这种形成规则的方法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道德需要,也更容易在有人违反规则的时候形成一致,所以我们应该遵从学生发展规律进行纪律意识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