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孝文化”教育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389371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孝文化”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孝文化”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孝文化”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孝文化”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论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孝文化”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孝文化”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孝文化”教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孝文化”教育内容摘要:现实要求对传统的“孝文化”要进行批判性地继承,而学校教育正是学生成长教育的主阵地,什么才是真正的“孝”,新孝道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潜移默化来影响学生,应是当代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关键词:新孝道 教育教学 渗透 潜移默化 糟粕 精华一、 问题的提出学校一直想选一个题目搞搞课题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发现:学校是一所山村偏远学校,山里孩子潜移默化受长辈表现出来的“孝道”的影响,对“孝道”的理解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朦胧、盲从”。他们被特别地教导,一切道德败坏,根源都是缺乏孝心,学习不努力,是缺乏孝心,违法乱纪,是缺乏孝心,违反礼节是缺乏孝心,不诚心

2、待友,是缺乏孝心,等等仿佛一切都与有无孝心有关。到底怎样是真正的“孝”,学生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孝道观。二、 孝文化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需批判地继承。 我国的孝文化,属伦理学、道德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它在历史上对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研究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应对步入老龄化时代带来的挑战,响应了“积极老龄化”这一号召。 但传统文化总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如果不加分析地全部继承下来,对社会的发展必定会产生负面作用。像二十四孝中所列的行孝典型中,在今天看就有许多不合时宜

3、,充斥着因果报应、封建迷信的东西,理应对其进行辨证的扬弃。伟大领袖毛泽东也一贯主张对传统文化应辨证地分析和批判地继承,提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传统孝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进行认真的分析,发掘其中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的民主性的精华部分,我们不止是要继承,还要大胆创新,把前人创造的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的孝文化。我认为,新的“孝文化”,首先应该是民族的,要保持民族特色,不论如何继承和发展,都应保存其民族形式,才能使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其次因该是科学的,要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我们应坚决摒弃传统孝文化中不科学的成分,提倡

4、文明科学的行孝观念。提倡孝道不能寄托在因果报应等虚幻迷信的基础上,也不宜去鼓励那些盲目伤残自身及后代的蠢事。再次,应该是大众的,我们提倡的新的行孝观念要能为最广大的民众所接受。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我们不期望一天之内就能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建立文明理想的社会需要全体公民作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我们崇尚的新孝道,应该既继承传统孝道的精华,又体现社会主义的原则,有着自身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征:一、新孝道应是以全社会人们人格平等为前提,以父慈子孝的基本要求为核心,能促进社会成员社会成员对家庭尽孝、对社会尽责、对国家尽忠的新型道德规范。它不仅是一种家庭美德,也是一种公民

5、的基本道德,它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紧密相连,是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新孝道应该具有强烈的情感性、鲜明的民主性、突出的时代性、严格的规范性和充分的可延展性等特征。强烈的情感性是指新孝道要建立在亲子之间的感情基础上;鲜明的民主性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存在人身的依附关系,子女不在盲从父母,父母不再对子女实行专制。双方通过建议、说服、帮助、批评来求得一致;而突出的时代性是指新孝道不同于封建孝道,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道德,是促进家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道德,是广大人民的道德。 三、学校德育中如何渗透“孝文化” 既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孝道观”很有必要,那么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怎么样渗透孝文化教育呢

6、?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当然是要认真制定的计划和方案,学校根据计划和方案,可大力开展相关孝亲敬长教育的活动,实施孝亲敬长教育的方案,做好宣传工作,建立最孝顺的学生档案,邀请附近居民中孝亲敬长方面的典型来校开展讲座、开展各项传统文明美德教活动、改善学校及周边教育环境。各班成立校园孝亲敬长的调查小组,对学校最具孝心的孩子,家庭、社会反映最不尊敬家长的孩子进行调查汇总。课题组召开调查小组会议,分析本校学生对父母、长辈不孝的现状及形成的原因。学校组织全体中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突出孝亲敬长的重要性。根据布置,各班组织全班同学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贯彻落实文明礼仪常规,使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

7、常规的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使尊敬父母、孝敬长辈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定期开设知识讲座。向学生全面介绍中国传统美德,尤其是孝亲敬长的故事、典型等,“国旗下讲话”也可适当增加此主题的演讲。并启动校内宣传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站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教育。 开展争当“孝心小天使”、“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感恩”、“爸爸妈妈和我”、“给爸爸妈妈的礼物”、“说给爸爸妈妈的悄悄话”等朗诵、演讲、绘画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创办主题黑板报,增加孝亲敬长教育的力度。孝亲敬长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建立档案,为以后的工作(包括对学生本人的奖励)提供依据;建立学生与家长一对一的跟踪教育档案(主要是原来这方面做得不好的学生

8、,记载通过学校教育后逐渐转变的过程),便于积累经验。加强家访工作,突出孝亲敬长的教育观点,要求家长起示范作用。 为了让这种传统美德的学习和实践成为一种校园风气,最终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应定期印发一些宣传资料,加强宣传力度,有时还要趁热打铁适时开展和调整活动。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弘扬传统美德有关的活动,做好总结。黑板报作为班级文化的窗口,及时更新内容,近距离传播文明美德的知识。开展孝敬父母活动月,在活动中着重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承包一项家务劳动,为父母做一顿饭,为父母洗一次脚,同父母谈一次心,送父母一件礼物,争取家长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9、 四、学校德育中要渗透“孝文化”教育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是要确定好基本方针,要通过对传统“孝”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进行认真分析,发掘其中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的民主性的精华部分,同时吸收其他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成份,用以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们不只是要继承,还要大胆创新,把前人创造的“孝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孝文化。这是孝文化教育基本方针。 其次是要确立正确的目标,孝亲敬长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文明素养的积淀,最终解决由“把学生培养成知书达礼、举止文雅、品行端庄、会学习、会生活,懂得感恩的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到“学生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尊敬长辈、孝敬

10、父母,讲文明、懂礼貌、言谈举止受欢迎的人;勤奋学习、乐观向上、有理想有志气的人。”让孝亲敬长教育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并且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这种光荣的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 第三,要注意方法。我们挖掘校内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方面的典型素材,善于运用校情资料,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孝亲敬长教育内容。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做孝亲敬长的楷模,做到言传身教,并利用教师身分的特殊性对学生言行提出一定的要求,使教育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产生最佳的教育作用。在学校优等生、个性学生评比活动中,突出“孝敬长辈,尊敬老人,感恩他人”这一参评标准,强调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教育活动一定要道德诱导和启发教育密切结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各项内容开展情况要定期实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要发挥评估的导向、激励作用,以形成班级之间、学生之间的竞争气氛,使教育效果不断提高。 作为为人的优良素质与人品,孝并非孤立地存在。一个孝敬分母的人,必定会对祖国怀有强烈的爱心,孝是一切道德信念的根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孝文化”是每一位从教者的责任。参考文献:1、孝经(春秋)孔丘著 陈书凯编译 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2、论孝道创新与孝道建设 3、中国孝文化的历史研究 孔祥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