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题西林壁》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389036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题西林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题西林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题西林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题西林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题西林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题西林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题西林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题西林壁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题西林壁(一)授课时间:XX年9月19日课题:题西林壁教学目的、要求: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难点: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课前准备:小黑板一块。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师生交流互动。教学过程:(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1、回顾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2、江湖,峡谷,榕树,

2、鸟儿,美丽的晚霞等等这些美好的景物就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3、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看到过哪些美好景物呢?(.)4、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庐山)看看我们的伟大的北宋诗人苏轼他是怎么来写庐山的!板书课题:题西林壁(二)、初读古诗,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三)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四)、范读古诗,讲读法。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

3、停顿处用“/”作上记号。小黑板出示: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五)朗诵分析古诗并背诵:1、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

4、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2、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师检查背诵情况3、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八、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见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观察的效果不同)所感只缘/身在/此山中。九、作业布置:背诵古诗。十、课后评析:临时得到通知,要来听我的课,即使课前备过课了,心里也难免紧张。那么多资深老师来听课,感觉压力好大。但是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只要能

5、够勇敢地去面对,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成长,有所得到的。接下来说一说,自己对该课的反思。作为一个刚走出校园迈入另外一个不同校园的新老师,总觉得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吃透教材上,总在刹那间会觉得比较迷茫,所以,总是千方百计的找一些资料拼命的借鉴人家好的地方,但在上课之后总是会觉得其实另外一种形式的教法也许会更好一点。课前想象了很多种学生情况,但在上课时还是会出现让我措手不及的地方。例如,今天在分析讲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叫了好几个学生说“不识”什么意思,这几个学生都说是不知道的意思,我在备课时希望学生说是看不清楚的意思,然后绕了好大一圈,才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课后觉得,其实有些知识上

6、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合理的,能够解释清楚的,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其次,在该课上,要感谢我的学生,他们让我觉得很惊讶。作为新老师兼班主任,对他们很多地方的了解还有些欠缺。例如,我让学生试着解释一下该诗的大致意思的时候,蔡冲真的让我很吃惊,他反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当作苏轼,然后再解释呢?”我立即说:“当然可以。”他的回答果然真的很精彩,其他同学都不由自主的把掌声送给了他,我想假如叫我来解释,也最多只能在字面上做些文章而已。这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做好优秀的学生的老师,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行。以后,在上课之前,所要做的准备其实还可以更加丰富。最后,在下面这个教学环节中:如果能注意一下

7、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记号。小黑板出示: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我可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自己说出来,让他们划出来。而是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之后的汇报中得到划分的依据。让他们自己得出结果比我告诉他们答案会更加好。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题西林壁(二)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

8、受与他人交流。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指名读。正音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三、理解感悟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师生共同概括:(一)、解诗题,知作者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抓字眼,明诗意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