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即时满足”不要“延迟满足”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3888349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要“即时满足”不要“延迟满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要“即时满足”不要“延迟满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要“即时满足”不要“延迟满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要“即时满足”不要“延迟满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要“即时满足”不要“延迟满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要“即时满足”不要“延迟满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要“即时满足”,不要“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教育法”,与“哭声免疫法”如出一辙,都是对孩子的诉求不及时回应,是家长利 用强势地位欺负孩子的一种做法,是家长不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表现。尹老师,你好:我的儿子2岁2个月了,脾气不好,比如他要喝水,如果不马上喝到就在地上打滚大哭, 还一声比一声高,好像在向我示威,逼我就范。每每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一些育儿书上提到 的“延迟满足法”,说延迟满足训练出来的孩子,将来忍耐力强,更容易成功。于是我就是不理他,任他哭喊,等他哭得差不多了再去哄哄但我的孩子目前表现得 很差,比同龄孩子心智发育好像差不少,别的孩子能听懂的话,他好像总是听不懂,主要是 他不愿意听,延迟

2、满足的办法在他身上好像越用越差。老师,这样的做法对不对呢?如果孩 子一哭闹我就马上满足他,是不是将来孩子会被宠坏,然后得寸进尺,无法无天呢?期待尹老师的解答,谢谢!你好:你的问题虽然短小,却涉及一个当下非常流行的教育概念。它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 大的问题,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以及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两本书中,都没有深入地讨 论过它,这次补上。“延迟满足”这个概念现在被很多媒体经常提及,甚至被某些专家捧为育儿法宝、养育 利器,这也是这个概念传播甚广的原因。当下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过快,而人类的意识发育却 无法与之匹配。太多的人把跟风当时髦,哄抬伪劣概念,尤其在育儿问题上,因为孩子太弱 小,无法主动诉求,伪概

3、念更是满天飞,它们像“育儿公里” 一样流行起来,不知伤害多少 儿童。这其中就有“延迟满足法”这个概念与“哭声免疫法”如初一则,都是对孩子的诉求 不及时回应,是家长利用强势地位欺负孩子的一种做法,是家长不尊重孩作为独立个体的表 现-这是我对它的定性。要认清一个现象,最好到它的源头看看。资料显示,“延迟满足”概念的起源是这样的。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特,米歇尔 在位于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内主持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有三十二名孩子参加了 实验,最小的3岁半,最大的5岁8个月。实验的过程是,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 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这个孩子最爱吃的东西-棉

4、花糖、软糖、 曲奇或是饼干棒。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他们可以立即吃掉托盘里放的 食物,但不能有另外一份的奖励了;二是假如能忍耐一定的时间再吃,那么就可以得到双份 的食物,追加的一份是对他忍耐和等待的奖励。幼小的孩子们面对盘中美食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毫不犹豫、迫不及待地把食物吃 下了,他们一刻也不能忍受诱惑,当然他们只能吃到一份。另外一些孩子他们很想得到双 份食物,但盘中的食物太诱入了,单调的房子里又无事可做,于是这些小家伙有的捂住眼睛, 有的背转身体,有的故意兜圈,有的还唱起了歌-一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抵抗诱惑。还有一些 孩子开始做小动作一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敲

5、打盘中的美食。结果,这其 中的大多数孩子还是坚持不到五分钟就选择放弃,把食物吃掉了。较少的孩子坚持得稍微长 一点,但并没能坚持到十五分钟。最后,只有大约20%的孩子忍受了十五分钟的漫长煎熬, 得到了第二份美食的奖励。这次实验之后,先后有六百多名孩子参与了同样的实验。十八年之后,研究者对当年参与实验的孩子们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 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忍耐力,克制力”强,最后得到双份食物的孩子,在青春期 的表现更为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美 国高考中的成绩更优秀。到四十三年后的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们都已经步入中年, 他

6、们接受了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 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最高级的思维活动,并且这些人在事业生活方面也确实比较 成功。根据这个实验,人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孩子在四五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 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人生可能更精彩。于是很多头脑肤浅的人兴奋不已,以为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宝”和“灵丹妙药” 以至于在解释和传播“延迟满足”实验过程中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使得一个本来还有一点 用处的实验被误解误用,误导了无数的家长。米歇尔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常说的“坚持就是胜利”。当一个人 用理性、智慧的

7、思维推导出一个队自己有利的结论时,剩下的就是去行动并一直坚持下去, 直到成功。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胜枚举,早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常识。一个人事业有成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方向正确,二是努力坚持。这两者缺一不可。 米歇尔的实验无非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做出明智的选择并努力坚持”的优秀品质越早发生 在一个身上越好。这和我国古人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一个道理。如果一个孩子在 很小的时候就具备了一些优秀的品质,他长大后人生精彩,成就斐然的可能性就大。由此看 来,米歇尔的实验并没有什么深奥之处。这样一个显而易见、非常简单的实验结论,经过某些人的“阐释和演变”味道全变了。 他们是如

8、何转换概念、偷梁换柱并由此发展出了一整套虚构的“延迟满足教育法”的呢?第一步就是模糊和调换决定的主体米歇尔的实验中,孩子们都是“独立自主”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是马上吃了解馋, 还是忍耐一会儿多吃一份,一切都是由孩子自己说了算,实在忍不住,中途改变主意也是可 以的。整个过程中,孩子是绝对的主导者,由他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并为结果负责。 这期间,么有任何对孩子的负面或正面评价。没能忍住馋,只迟到一份食物的孩子,不会受 到任何批评;能忍住,吃了双份美味的孩子,也不会受到任何表扬。孩子们从这个亲身经历 的实验中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虽然马上吃掉心爱的美食很解馋,当时很开心,但如果再忍 一会儿,得到双份的

9、美食,那种快乐会更大。马上想吃掉食物,是出于生理冲动、生物本能;为了获得双份食物,去忍耐十五分钟这 个决定,则属于智力和智慧的运作过程-从做出这个决定到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锻炼了孩 子内在的意志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应变能力-在这难熬的十五分钟里,孩子必须相出办 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时间过得快点,让自己不至于太难过。最终的结果是,运用智慧且 意志力坚强的还不但得到了双份美食,还得到了成倍的快乐。更大,更有益的收获是这些孩 子在心灵上获得了一份难得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对他今后人生道路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 这些孩子成人后比较优秀,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而当下人们鼓吹的“延迟满足教育法”偷偷地将决

10、定主体调换为父母-孩子们完全没有 主动权决定自己是否愿意延迟。他们不是行为的主动体,而是被动体,是受控制对象。孩子 作为受控对象,服从父母指挥了,会得到夸奖和奖励,如果不服从,会得到训斥和惩罚。父 母的意志完全覆盖了孩子的意志,孩子是完全失去了主动选择的权利。如果说有一个后果, 那个后果只是“听话”或“不听话”换来的,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选择换来的。孩子从 中得到的经验是,服从就有好果子吃,不服从就倒霉-孩子饱满的生命力在这样的控制和压 抑之下一次次萎缩,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承担后果的宝贵经验就这样流失了。父母主导的“延迟满足”教育,经常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矛盾。当孩子兴趣十足地想 去做某件事

11、情时,父母下令“等一会儿,不要急?而在其他情况下,却又总催促孩子“快点 快点”,不许磨蹭,你写作业太慢了 ”!我曾收到家长来信,说他也是从幼儿园开始训练孩子 延迟满足,经常让孩子“等会儿”。,没想到孩子上小学了,天天早上都磨蹭着出不了门,经 常迟到,父母已催促,孩子就说“等会儿”。当父母无视儿童作为个体的独立性,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控制孩子时,其逻辑就无 法统一,经常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指令,弄得孩子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延迟满足”之所以会 流行,因为它是成人欺负孩子,控制孩子冠冕堂皇的理由,毕竟孩子弱小可欺。但长期被“延 迟满足”操控的孩子是无法发展自己的,别说达到出类拔萃,就连一般的水平都很难维

12、持。 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孩子“目前表现的很差,比同龄孩子心智发育好像差不少”伪概念的确必须“多管齐下”单一因素是“立”不起来的。他们的第二步就是混淆因 果关系,并抛出对父母们极具诱惑的愿景。“延迟满足”支持者的逻辑是,如果你的孩子在小时候得到了“延迟满足”的训练,那 么孩子很可能有一个非常出色的人生。你看,我这里有“科学铁证”一-米歇尔的“延迟满足 实验”。事实是,米歇尔的实验只是证明了从小有智慧,有毅力的孩子将来的人生精彩的可能性 更大-这几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基本没有什么实践指导意义。这个实验的缺陷是 没有涉及家庭教育和孩子表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米歇尔并没有调查这20%优秀孩子的

13、 家庭教育情况,更没有通过实验为父母们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他仅仅是用实验证明了一 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当然,一个实验不必承担太多的教育责任,问题是现在有那么多人喜欢拿这个来说事。 这种情况,就好像有专家说:“根据我的研究和跟踪调查,如果孩子从小特别喜爱阅读,而且 每天看书不少于一个小时,那么这个孩子未来比那些每年看书不足半小时的孩子更好,有所 成就的可能性更大。”-这个结论没错,但如果没有人根本不关注这背后的阅读兴趣的培养, 紧凭借这个表面化的“每天至少看书一小时”的结论做出畸形的因果诠释,逻辑就会变得非 常可笑-“如果想让孩子优秀,必须每天让他的眼睛盯着书看至少一个小时。”可是,如果 孩子缺

14、少内在的阅读兴趣和动力,只是被控制着天天捧着书一个小时,这个行为就不是他自 己的,是家长的,那孩子从“阅读”中就无法真正获得营养。他的眼睛盯着书,可能思绪早 就飞到云霄外,被逼的急了,他甚至会痛恨阅读,只要控制解除,就再也不想拿起一本书一 这个例子中荒谬的逻辑关系很容易看清楚,而“延迟满足法”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米歇尔的实验就是这样被一些人混淆因果关系,随意曲解的,制造出所谓的“延迟满足 教育法”。它虽然经不起推敲,存在非常明显的错误和漏洞,但让人奇怪的是,这个唯理论, 迅速传遍全球,在社会和家长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首先,这个理论迎合了很多强势家长的心思和胃口。现在打骂

15、,棍棒教育受到了社会潮 流的摈弃和批评,如果有专家或媒体公然赞成虎妈狼爸的打骂、棍棒教育,会为人们不齿, 且明显违反国家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况但如果换一种更给隐蔽的,间 接的方式欺负,控制孩子,同时还能达到让孩子更加优秀的目的,真是很乐而不为呢1其次,这个理论满足了那些思维简单,行为懒惰的父母们的愿望。由于是由父母来下达 各种延迟命令,而不必费力地改变自己的言行,揣摩孩子的心思,这就使教育孩子这件事变 的非常简单,既简单又效果好,而且是专家和报纸说的,那肯定错不了。再有一些洋名字及貌似专业的术语极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延迟满足法”是在“美国 斯坦福大学”由“心理学家”米歇尔举行的“

16、世界著名实验”一-来头这么大,谁敢怀疑?别 说普通家长,就是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或“心理学专家”也马上对其顶礼膜拜,不假思 索地拿开使用。这么“高大上”的东西,很能标榜自己的学术品味,当然会吸引众多的追随 者。最后,由于儿童教育效果的延后性、迟滞性,错误教育理念造成的破坏不会一下子显现 出来,需要多年才能水落石出。这就使唯理论,伪学术的宣传和误导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可以从容地贻害儿童,而未来又不需要为后者担责。我认为,识别教育唯理论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看它的理念是基于“人性本善”还是“人 性本恶”,这是教育理论的立论基础,也是执行者的内在信仰。“延迟满足法”“哭声免疫法”之类的概念,它们的立论基础是人性是恶的,如果对孩子 及时回应,即时满足,把自由选择权利交给孩子,他就会得寸进尺,无法无天,腐败堕落。 所以要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剥夺满足感,故意给孩子制造痛苦,令其适应痛苦,体验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