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3874259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辉煌下滑回升又低落再攀升这样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路程。它的起落直接与劳动就业市场变化,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几年,江苏省的职业教育也处于“低谷”。在职教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使职业教育再次引起各界关注,搅动起思想的碰撞和实践的探新。本文是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对现存主要问题进行诊断,并试图从创新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中等职教困惑中等职教面临五大难题问题一:生源危机一是学生数量萎缩。近两年“普高热、中职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江苏一个远郊区的某所职

2、高去年只招了31个学生。数字表明:随着江苏学龄人口的变化,初中毕业生将逐年减少,到2008年,将从2001年的14万人逐步下降到9.6万人左右;“普高和高校”的扩招导向使得普职比例呈“普增职减”之势,今后几年,职校招生数还会继续下降;初中毕业生的锐减、普高的扩招、中职缺乏吸引力带来的“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二是学生状况处于弱势。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为了“初中不落地”以及社会的稳定,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把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教成“学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

3、“生源质量下降”是职教人的又一悲叹!问题二:体系割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应该说是不完善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很清晰。其一是在层次上衔接不够。过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从层次上看主要是指职高、中专和技校等中等层次,高职是众多人所陌生的,而且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也缺乏有机的衔接。中职与普通高校的交叉衔接更是缺乏有效机制。其二是在类型上融通不够。初三后分流的职教与普教相互分离、高中阶段的职普二元并存,是我国中等职教模式的一大特色。职普相互融通和渗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综合高中在国外是成功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取得经验形成特色。普通高

4、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也处于浅尝实验阶段。其三是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地属于非正规社会教育系统。但随着职教事业的变化,成人的、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然具有局限性。问题三:模式单一尽管多年来职教取得很多经验,但用它本应有的“多样化”的内在特征来对照,依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化”的痕迹。一是办学功能单一。几乎都办成学历教育、正规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二是办学体制单一。在江苏现有的约22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仅有20所是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其余均为公办学校。与国家积极鼓励非义务

5、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不相适应。三是办学形式单一。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企业为主的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是比较典型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和行业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不甚平衡,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政策问题、有企业的困难,但关键还是制度和机制问题。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带来的是资源和投入的客观需要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高成本的学校模式也遭到世界银行专家的质疑,他们在一份报告中发出“今后20年内,中国应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的惊人警示,引起国人官方和学者的争议,且不说这个判断是否合理,至少为什么、从哪个角度引发出这种结论,值得我们深思。

6、四是教学制度单一。学校系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是长学制,或是三年制,或是四年制。一些经济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若单纯从职业能力和岗前培训的角度看,许多岗位职业(工种)根本不需要3、4年的培养;另外,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是面向企业行业,固定而不灵活的教学制度也不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问题四:管理多头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多头分散的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表现为:一是部门分权。职业教育分属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多头领导。二是证书分管。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不同行业又有执业证、专业技术等级证,等等。个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位职校生要面对多方证书考试。三是中职与高职分

7、统。同是一类教育,同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却按层次分割开来:中等职教归职成教司(或处),高等职教归高教司(处)。四是职前与职后分离。职前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事,职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多是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行业、社会和个人的事。总之,尽管职业教育很复杂,但多头的、分散的管理模式难免形成交叉、争权、推委、扯皮、门户之见等弊端。问题五:质量遭非议中等职教因为先天的不足(人、财、物、办学思想等)和后天的不利因素(社会认识、用工政策、政府导向、自身条件)影响,导致它的社会吸引力和认可度都不是很高。据江苏教科院的一项“公众对首都教育现状的评价与预期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满意度状况,中等职

8、教的分值最低(满分为5,中职为2.96),质量评价不仅低于学前、普通中小学和高校,甚至不如民办、私立学校及继续教育。这种状况需要客观地分析,至少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增加了职业学校教育的难度。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畸轻畸重在所难免。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道理上好说,实践中谈何容易!第四,“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匮乏的矛盾。在职教形势迷茫,理论和技能人才奇缺,人事制度、教师培训机制和流动机制没有健全的形势下,如何扩充“双师

9、型”师资?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比如质量观、课程、师资、教学模式等等,但是,上述矛盾有些是学校难以摆平的,需要靠外力来缓解。思考中等职教发展的七个创新思路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战略思想,这是促进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首都教育现代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出发,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举措。我不揣在借鉴与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七点建议: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非主流的补充性”地位,树立职教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地位,特别是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创造良

10、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极为重要但又是非常薄弱的一个部分,必须改变职教是二流教育”的看法和做法。职业教育区别于他类教育的地方就是其经济地位的日益突出:本土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民族竞争力;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促进农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哪个战略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相比而言,职业教育的接受者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子女,实际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和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和引导舆论宣传,要刨造一个重技术,重技艺”的社会氛围,国外博士可能失业,师傅永久吃香”的现象值得

11、深思。只有把正确的认识与政策和制度一致起来,职教才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用经济杠杆和就业准入证书制度的手段,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的鄙薄观念,导向作用才算到位。二、扩大生源,辐射周边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兼收,江苏人与外地人兼顾,在校学生与社会成员兼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并行。江苏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今后几年初三毕业生逐断减少,普高和高校扩招的形势有增无减,人才学历层次高移也是一种趋势。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作用逐渐淡化,因此仅是学历教育的单一功能必须改变。职业学校更重要的是发挥资源优势承担非学历的职转岗及其他培训都是职业学校67:33,而到2005

12、年,初三在48.6:51.4。在适当调整江苏城区业培训。普通高中生、大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的在岗、的重要功能。既为学生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和社会服务。据统计,2001年江苏城区和郊区的职业高中学校比例是校生的城乡比例是45.6:55.4,初中在校生的城乡比例将是和郊区县的学校布局的同时,还要考虑城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城区孩子的追高”现实,应充分利用城区优势资源满足农村孩子的求学需求,更多地吸引和接收农民子弟到职业学较学习,从而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现代化服务。据涠查,首都的特殊位置对外地人有很强的吸引力,江苏应适当放开招生政策,允许有能力的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向外地辐射,既为江

13、苏服务,又为全国服务。据资料,江苏每年约有2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待就业人员约有7万多人,再加上现有企业人员也需要培训,这些人员为学校吸引受培训者提供了众多的对象。三、多种形式升学,多种面向就业一一探索中职升学的新模式,适当扩大职校生对口升学的比例;就业重点面向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现代制造业,并打入国外劳务市场。中职不再是终结性教育已被认同,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改革的重要举措。江苏省规定,到2008年,参考资料:1 胡思旭;高职院校营销效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刘莉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4朱丹;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2陈胜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困境、成因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