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386816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湖北省潜江市园林高中 文元武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考生“要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作为一项能力要求,给我们生物教学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挖掘生活实践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感悟生物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学呢? 一、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 理论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是对生活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学

2、生学习课本知识,就是要能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一些问题。高中生物知识,很多知识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如果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行教学,毫无疑问会提高学生的能力。 每年腊月,家家户户都有腌渍鲜肉、鲜鱼的习惯。结合这一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植物水分代谢的知识,我提出了问题:“腌渍的鱼、肉为什么不腐?”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总结出:“不腐是因为细菌在高浓度的盐溶液中会过度失水死亡,根本不可能在高浓度的盐溶液中生存。”学生通过学以致用、兴趣浓厚、记忆深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口头禅,“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讲授完“免疫”一节后,让学生对这一句话进行认真分析。学生

3、中有的认为这句话是对的,也有的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这时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开放思维。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我最后总结出:同学们的说法各有道理,前者强调了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被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后者强调了人的免疫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病原体突破了人的“防线”,进入人体后大量繁殖就会使人致病。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学校有整洁的环境,对师生来说至关重要。我在讲授“生态系统”一节后,要求学生探讨:“如果你是学校的管理者、班主任,你如何使学校环境美?”并引导学生从下述问题讨论:1、园林高中这个“生态系统”对外界“生态系统”有哪些依赖性和干扰性?2、食堂每天学

4、生进餐后的残羹如何处理?3、教室里的废纸、塑料瓶如何废旧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从用剩菜剩饭养猪到卖塑料瓶做班费,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讨论,也使自己明白了,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二、生物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 高中生物中有很多知识都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如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生物固氮等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潜江主要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等农作物。在教学中,我以种植的经济作物“棉花”为例,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生物学知识有哪些?这样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与植物生理代谢有关的一些

5、生物知识,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自己所见的棉花中得到了体现。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分析,农民在管理棉花的过程中,又有哪些生物原理呢?学生这时开动脑筋,谈到了合理密植提高了作物的光能利用率;锄草减少种间竞争;打顶心去除顶端优势;整枝打叶除去老的枝叶,降低细胞呼吸,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棉桃上去;中耕松土增加土壤中氧气有利于棉花植株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同进也有利于固氮菌、硝化细菌的活动、增加了土壤肥力等等。通过上述讨论,我又更深层次提出了问题:“棉花作为我市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你能有哪些措施,使农民既减轻劳动强度,又能增产呢?”学生这时思维更加活跃,有的同学说,可以将“营养钵”改为“无土栽培”培育棉花

6、苗;可以间作玉米,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可以种植转基因植物“抗虫棉”,既防治害虫,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由浅入深,从整体的知识构建到细微的知识探究,无不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三、生物知识与生态环境联系教学 生态环境,作为国家的重要国策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环境对我们每个公民来说至关重要。在生态环境的教学中,如何把生态环境教学与生态危机的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了解家乡的环境,树立牢固的生态观念,在现今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泽口是我市的重点经济开发区,当你走进泽口,其空气中弥漫的刺鼻气体味道,真叫人难以忍受。我们城郊的城南河臭水夹着制药厂

7、的废水,流敞已有十余年,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和市容市貌。象这样的环境污染,在我们市还有很多的地方。通过给学生讲述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危害,给学生敲响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警钟,教育学生要时刻把环境保护铭记在心。 为了改造好潜江环境,政府出巨额正在改造城南河和百里长渠,并在城南河下游准备修建一个污水处理厂,不仅如此,还对环境有污染的一些企业从潜江城里搬迁到了农村。通过这些举措,使城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净化。通过这些身边事的讲述,使学生明确,保护环境,政府花了大力气,如果我们每个公民,从我做起,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那潜江的明天不是会更好吗? 四、生物知识与成语结合教学 成语作为一种简洁的语

8、言,其中蕴含着许多生物学知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使学生既可学习语文知识,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山不容二虎”从语文的角度解释,是两只凶悍的老虎不可能在一座山上生存。但从生物的角度理解,是老虎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太高,当能量流到老虎这个营养级时,已经不能满足两只老虎的生存。“作茧自缚”是学生常见的贬义词,然而里面却包容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其中既有生物的变态发育,同时也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作茧”是对蛹自身的保护,是为自己变态为成虫做准备。又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等成语,充分体现了神经调节中的“条件反射”。“红杏出墙”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蜻蜓点水”反映了动物的个体发育不能离开水。我在教学中,通过这些趣味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生物知识都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仅构建了和谐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磨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好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