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3867680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 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文史不分家,诗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在历史中引入诗歌的必要性,作用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来简要阐述诗歌在历史中的运用。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整合 诗歌 浅析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正文 现在,新课程改革,立足于学生终生发展,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家教育的发展。由此,课程与课程的整合,学科与学科的整合被提的很响亮。从高考的文综、理综到某一学科与其他学科越来越紧密的联系都可以看出。下面本文对诗歌的引用做了以下的探讨:一、引用诗歌的必要性 文史不分家,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

2、作品都产生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诗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表达报国理想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用诗歌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感揭露社会黑暗等。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二、引用诗歌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

3、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据此,教师应注意诗歌要:简单易懂,朗朗上口。诗歌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有的或韵味十足,有的或朗朗上口。例如在讲诗经时,可以引用记录了劳动者愤怒的呼声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它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格律,引人入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如:在讲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可以引用导入语: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散在他州。老师说:“同学们,这是1127年开封城破,北宋灭亡时流传的一首诗歌。你知道反映了当时怎样

4、的社会现实吗?学了这一课的内容后,你就会全明白的。”这样,简简单单的一首诗歌,一上课就能吸引住学生,使学生马上对本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力求探索。 符合教材,情境贯通。 诗歌的选择不能舍本逐末,走上形式主义。而是必须符合教材内容,符合所讲内容的历史情境。如:“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是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赵州桥的名句。从这句诗的描绘中给学生展示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仿佛这座桥就在眼前。学生会产生急切想了解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可以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情境,让学生多感觉得到刺激,就如身临其境,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

5、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所学内容有极强的认同感。如:在讲杜甫诗的特点时,可以将一首 春 望显示在大屏幕中,并加上配乐朗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时,学生的情绪会沉浸在那恰如其分的古筝配乐,充满悲怆情感的朗诵中。使学生体会到安史之乱,长安城破时杜甫写下这首诗的心境。从而,也能使学生从知道杜甫到能结合所学历史进一步的了解杜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由于统编教材限于篇幅限于教材的严肃性,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和多样性的背景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诗歌来充实教

6、材。例如讲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时,怎样让学生理解军机处的设立是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这一难点呢?这时可以引用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与其间”让学生先分析这两句的含义,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材料一说明军机处对于事关国家军政要事的谋划、安排,没有不全面掌握的,而材料二说明军机大臣的任务只是传达抄写皇帝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这样,学生就能结合这两句诗,进一步认识到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三)、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文史本来就是唇齿相连,血脉相通的学科。诗

7、歌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此。现在,课程改革追求课程综合化,强调学科间相互整合。单纯的孤立的学科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诗歌在历史学科中的整合是必要的。可形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势必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在讲辉煌的隋唐文化李白诗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将其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显示出来,对诗句进行分析,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三、引用诗歌的几点注意:应立足于课本中出现的诗歌。这些诗歌更贴近于教材。如开元盛世中课前提示所提到杜甫的忆昔,其中有几句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

8、出。”诗中描写出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富庶景象,天下太平,远行走路,也很安全。教师完全可以用这几句诗来导入新课。 又如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中引入唐代诗人杜甫对李白才华、性格和爱好的描写的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几句诗已将李白这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学生面前。教师完全可以在介绍李白这个人物时,将其作用于课堂上。 诗歌的引用应做到简明,精准。在诗歌的选择上“难、繁、偏、长”的诗歌,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不适应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对历史学科兴趣的激发。诗歌的引用首要的是让学生能看明白,因此引用的诗歌应尽量简单

9、明了。其次,学生能通过所引用的诗歌,准确联系理解教材。因此引用的诗歌应尽量精要准确。 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成果。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了不少的诗歌,教师在引用诗歌时,可先考虑选择学生已学过的或是众所周知的一些诗歌。这样,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更便于教师的教学,顺水推舟。如在提及李白诗的时候,学生们会很自然的背诵出很多。此时,课堂气氛会变得很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涨,教师的教学活动自然会很顺利。又如:在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中,讲到蒙古族时,教师可以引用学生已学过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因为学生早已会背诵这首民歌,所以教师只需

10、一提,课堂上便出现“得意”的琅琅的背诵声。接着,教师提问:1.这首民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很美的草原图画,那么图画里面有什么呢?(草、牛羊) 2.大家能从这些想到蒙古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这样,借助于学生已学过的诗歌,教师的提问、学生的作答就变得很流畅。 综上所述,诗歌引入历史课堂,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需要,是学科整合的必然趋势。历史教师如果能巧妙的引用诗歌,那么,你的课堂内容会变得很丰富;你的学生会变得很积极;你的课堂效果会变得实实在在。书本上叙述性的历史事件会因为你的点睛一笔的引用而变得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会因为你的简明、精准的引用,而变得轻松愉悦。总之,运用好诗歌,将会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张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