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安全基础知识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3867542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气安全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煤气安全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煤气安全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煤气安全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煤气安全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气安全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气安全基础知识(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2023年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文档 齐鲁斌创作煤气安全基础知识2012年7月第一章 煤气种类及特性第一节 煤气的种类工业上所讲的煤气,是指含有H2、CH4和CO等多种可燃气体成份的混合气体。我国煤气种类是按其形成原因进行分类的,包括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三种。天然气的主要成份是甲烷(CH4),按其含量的不同,天然气又分为气油气(纯天然气)、油田伴生气和煤矿矿井气三种。人工煤气主要成份是一氧化碳(CO),按照制气原料和方法的不同,又分为三种: 1、固体燃料干馏煤气,如焦炉煤气; 2、固体燃料气化煤气,如水煤气; 3、油制气。液化石油气是开采和特制石油过程中的副产品,主要组成成份有丙

2、烷、丙烯、正异丁烷、正异丁烯。工业煤气主要指的是人工煤气,如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发生炉煤气、铁合金炉煤气。第二节 煤气的性质 一、煤气成份 成份(%)煤气种类COCO2H2CH4N2O2CmHn高炉煤气23-3016-182-40.2-0.551-560.81焦炉煤气5-81.5-355-6023-283-50.4-0.82-4转炉煤气60-7015-201.510-202二、煤气的理化性质 特性类别主要性质爆炸极限(%)着火温度()热值(KJ/m3)理论燃烧温度()比重高炉煤气剧毒、易燃、易爆、无色、无味46-687303349-418715000.9-1.1焦炉煤气有毒、易燃、易

3、爆、无色、有味5.6-30.4550-65016800-1890021500.3623转炉煤气剧毒、易燃、易爆、无色、无味20.3-71.55306800-100001.04高炉煤气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含有CO等可燃物质,有剧毒却无色无味,比重接近空气比重; 2、热值较低、燃烧温度也低,爆炸下限较高; 3、煤气中含有大量水份(一般为50 - 80g/m3),水份能降低煤气热值,在流速较快的情况下进入燃烧室还可引发爆炸事故。焦炉煤气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含CO有毒,还含有氨和苯等有毒气体,但有焦油味,比重较轻; 2、易燃易爆,爆炸下限极低,一旦泄漏与空气中的O2混合极易形成爆炸性混

4、合气体; 3、热值高,由于煤气中H2、CH4和CmHn的含量之和高达80.2% - 88.6%,因此有很高的热值。转炉煤气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CO含量较高,剧毒; 2、无色无味; 3、比重略重于空气比重,泄漏后不易上升扩散而附着在地表。第三节 煤气的危害 一、中毒煤气中的CO成份,是造成人身煤气中毒的根本性成份。 基本概念是: 煤气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CO气体对人体的危害属于血液窒息性气体,少量的CO气体存在被人体吸入,便可对人体各组织器官造成损害,而煤气中的CO含量都比较高,大大超出了人体的所能承受的极限。二、着火和爆炸煤气是由一些单一气体混合而成,分为可燃气体、不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三

5、部分。成份分别是: 可燃气体成份:CO、H2、CH4、CmHn 不可燃气体成份:CO2、N2 助燃气体成份:O2煤气中可燃气体成份是形成煤气着火和爆炸的成份,可燃气体成份一旦与空气中的氧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在无限空间遇火源可发生着火事故,在局限空间内遇火源可发生爆炸事故。三、腐蚀和磨损 1、腐蚀 煤气中的硫化氢(H2S) 、二氧化碳(CO2)及氧气(O2),是煤气设备设施产生腐蚀性的主要成份。因为H2S、CO2在水中呈酸性, O2在水中则具有氧化性腐蚀,所以降低煤气中的水份,是减轻煤气对设备管道腐蚀的基本方法。2、磨损 煤气中的含尘量在荒煤气时较高,干式除尘后的含尘量也在10% - 15%以上

6、,在流速的驱动下,能对设备和管道的拐弯部位和煤气流动易产生摩擦的部位造成磨损,使壁厚变薄甚至出现孔洞,煤气外泄。设计上的合理性是减轻煤气磨损的根本方法。第二章 煤气常用的计算及概念第一节 煤气浓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换算 一、煤气浓度的表示方法 1、重量、体积混合表示法。用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煤气的毫克数表示。符号:mg/m3 2、体积表示法。用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煤气的毫升数表示。因为一立方米等于一百万毫升,故常用百万分数表示。符号:ppm 二、相互换算 1、 mg/m3 与 ppm 的相互换算。可通过摩尔体积和一氧化碳的分子量进行换算。换算公式: mg/m3MPPm 或 PPmmg/m322.4

7、22.4 M 式中:M 一氧化碳的分子量,M=28 22.4 分子摩尔体积 计算要快捷,可用比值的方法进行计算。 比值为:1:0.8 mg/m3=1 PPm=0.82、体积百分数与mg/m3的换算。换算公式: mg/m3C2810 103 或 C M 22.4 22.4 2810103式中:C=气体百分比浓度(当0.01%时,只取0.01); M= mg/m3; 28=一氧化碳分子量; 22.4=分子摩尔体积; 10=常数。3、体积百分数与ppm的换算。换算公式: ppmC106 或 Cppm100 106 式中:C 体积百分数。4、不同单位表示同一数值的对照: 30mg/m3 = 24ppm

8、 = 0.0024%三、煤气卫生标准 一氧化碳CO 最高容许浓度 30mg/m3 甲烷CH4 空气中浓度才有毒 25-30% 硫化氢H2S 最高容许浓度 10mg/m3 苯C6H6(皮) 最高容许浓度 40mg/m3 二氧化碳CO2 空气中浓度有危险 1.25% 氧气O2 空气中浓度不低于 18% 第二节 煤气安全常用的符号和名词解释一、符号 1、气体类 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碳:CO2 氢气:H2 氮气:N2 氧气:O2 甲烷:CH4 碳氢化合物:CmHn 硫化氢:H2S氨:NH3 苯:C6H62、单位类重量、体积混合表示法:mg/m3 体积表示法: ppm 体积百分数表示法: 速度:m/s

9、 温度(摄氏度):压力表示法: 工程上一般用公斤力来表示压力,通常简称为公斤:1kgf(1kg) 帕:Pa 千帕: kPa 兆帕: MPa 换算关系如下: 1kgf(1kg) 100000Pa 100 kPa 01 MPa二、名词解释 1、名称类煤气:泛指一般的可燃气体。通常指由固体燃料(或重油)经干馏、气化或其它方法所获得的气体产物,主要成份为可燃气体。燃气:可燃气体的概称。也可指燃料燃烧后的高温气体。温度:温标上的标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物体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增加或减少。压力:也称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垂直作用力,称为压力。气体的压力是分子紊乱运动

10、对器壁频繁撞击的结果,其法定计量单位为帕斯卡(Pa)。表压力:以大气压力为基准算起的压力称表压力(表压),又称相对压力、计算压力。压力计测得的压力值一般是表压力。比重:煤气的质量与同等体积空气的质量之比。这时“比重”没有量纲,因而没有单位。介质:即媒介。物体系统在其间存在或物理过程(如力和能量的传递)在其间进行的物质。介质也可泛指一般物质。强度试验:为鉴定计算压力0.1MPa的煤气管道和设施在工作压力下能否产生不正常位移、变形、倒塌,以确保投运时的安全,需要在气密性试验前做强度试验。气密性试验:为确保煤气管道和实施有较高的密封性,需要在投运前按照国标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的规定,对煤气管道和设施

11、做气密性试验。要求气密性试验的压力不应高于强度试验压力。可靠隔断装置:凡在系统无异常状况下,处于关闭、封止状态,其承受介质压力在设计允许范围,具有煤气不泄漏到隔断区域功能的装置称为“煤气可靠隔断装置”。 目前,煤气可靠隔断装置只有(5种): 1、插板(预压式插板、叶形插板); 2、蝶阀或闸阀加水封; 3、密封蝶阀或闸阀加眼睛阀; 4、盲板。 5、双板切断阀(平行双闸板切断阀、NK阀)。可靠接地:为防止煤气管道及其它设施因雷击、带电产生火花导致煤气着火和爆炸事故,必须可靠接地。对地电阻不得超过10,煤气管道在300m范围内至少设置一处接地装置。水封击穿:当煤气压力超过排水器或水封器的有效高度(实

12、际水封液面高度)时,水封作用失效,煤气冒出水封液面外泄,或进入被封止区域的现象。煤气排水器(也称冷凝水排水器):由于煤气一般都处于水气饱和或含湿较高的状况下输送,且因管壁散热使温度渐降,部分水气凝结成水,并有酚、氰、萘、焦油、尘粒等随水沉降,如不排除,将使管道载荷过重而坍塌、折断,造成严重事故。因此必须设置冷凝水排水器,并使其始终处于有效排放状况,同时又要能有效地封住煤气,防止煤气外泄或水封被击穿。 煤气排水器分为单式和复式两种。水封有效高度:水封的有效高度为煤气计算压力至少加500mm,并应定期检查水封高度。2、现象类导热:是由物体内部分子和原子的微观运动所引起的一种热量转移方式。如热量从固体的高温部分传送到低温部分。导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能发生。自燃:可燃物质不依靠外部提供的点火能量,自行氧化发热直至燃烧的现象。如含有焦炉煤气的设施内腐蚀沉积物自燃现象,主要是硫化氢与钢材起腐蚀作用,产生含有活性硫化铁的棕褐色海绵状物质氧化发热所致。扩散:由于微粒(分子、原子等)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转移现象即为扩散,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在气、液或固相的同一相内或不同相内进行。它主要由于浓度差或温度差所引起,而以前者为较常见。一般从浓度较高的区域向较低的区域迁移,直到相内各部分的浓度达到均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