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铺前中心渔港工程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386093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文昌铺前中心渔港工程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海南文昌铺前中心渔港工程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海南文昌铺前中心渔港工程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海南文昌铺前中心渔港工程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海南文昌铺前中心渔港工程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文昌铺前中心渔港工程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文昌铺前中心渔港工程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南文昌铺前中心渔港工程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一、项目概况海南文昌铺前中心渔港项目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美港村近岸海域,海口铺前 海湾东岸,西向距海口市区25km,北与琼州海峡相对,工程地理位置坐标为11034E, 2002,N。总体项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铺前中心渔港,拟建工程主要包括陆域形 成,码头、防波堤、护岸、临时护坡的建设,港池、航道疏浚,辅助建筑物、港区道 路堆场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项目申请用海总面积为94.3352hm2,其中码头用海 面积为43.8381hm2,港池用海面积为50.4971hm2;陆域形成利用水域疏浚土吹填形成, 项目基槽开挖量为124.6万m3,港

2、池、航道疏浚量为158万m3; 口门位于港池西南 角,西、南防波堤堤头段局部相互遮挡,西防波堤长度为813.1m,南防波堤长1139.3m, 北防波堤长379.9m,北护岸长431.8m,临时护坡长1596.5m。口门南侧的码头岸线 为远期码头岸线,向北依次建设600HP渔业码头10个,包括卸鱼码头4个、供冰供 水码头2个、物资码头4个,码头岸线长度495m; 200HP渔业码头8个,包括卸鱼 码头4个、供冰供水码头1个、物资码头3个,码头岸线长度215m;渔政码头2个, 岸线长90m;远期码头岸线长675m。避风锚地布置于港内水域的西部,中心渔港核 心区布置于港区的东北部,近期工程总投资为6

3、9232.7万元。二、工程分析结论1. 污染环境影响施工期可能会对水域产生污染的污染源包括基槽开挖、港池、航道疏浚产生的悬 浮物,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施工船舶含油污水和含油废物。其中对环境造 成影响的主要是基槽开挖、疏浚、抛石等施工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生物的损害。营运 期重点考虑工作人员和船员生活污水、冲洗废水、渔船产生的含油污水对水环境、生 态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主要为工作人员和渔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及船舶少量含油废 物。2. 非污染环境影响填海、防波堤、码头建设改变了海域自然属性,基槽开挖、港池、航道疏浚工程 改变了海域自然水深。项目建成后将引起工程区及附近水动力的变化,进而导致地形 地

4、貌和泥沙冲淤环境的变化。项目建设破坏了底栖生物赖以生存的底质环境,并造成 部分底栖生物的直接死亡,基槽开挖、港池、航道疏浚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浮游生物、 游泳动物等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工程改变区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可能对 工程区域局部海域的生态适宜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此外,本项目南侧与规划铺 前大桥港航道区相邻,项目建设将对通航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可能诱发环境风险事故。三、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结论1. 水环境质量现状2010年10月大潮期水质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部分站位石油类、铅超相应的 海水水质标准,超标率分别为61.7%、41.9%,其余各监测指标均符合功能区划要求 的海水水质标

5、准。2010年12月小潮期水质调查结果显示:6号站位无机氮超一类海 水水质标准,超倍数为0.03, 2、6、10、14号站位铅超一类水质标准,超倍数分别为 0.02、0.28、0.31、0.15,其余各站位各监测指标均符合相应的水质标准。调查海域污 染物主要来自铺前湾众多的渔排养殖向海域排放的养殖废水和部分沿岸居民排放的 生活污水及港内渔船排放的含油废水等,且由于铺前渔港内作业船舶较多,湾内水动 力交换较差,从而造成石油类、铅、无机氮超标。2010年7月大潮期和小潮期两次调查结果显示石油类和铅超标严重,其余各监测 指标均符合相应的水质标准,大潮期石油类和铅超标率分别为74.1%、14.8%,超

6、标 倍数范围分别为0.21.4、0.140.78;小潮期石油类和铅超标率分别为92.3%、19.2%, 超标倍数范围分别为0.21.6、0.171.74。造成石油类和铅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进出该 海域的船只排放的含油废水、向海域排放的养殖废水和部分沿岸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 等。2. 沉积物质量现状2010年11月沉积物监测结果显示:所有监测站位中,除1号站位有机碳超沉积 物质量一类标准之外,其余各监测指标均符合功能区划对沉积物质量的管理要求,表 明调查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2010年7月沉积物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监测站位的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锌、 镉、铅、铜、砷、铭和汞等监测因子均达到相应的沉积

7、物标准,表明项目所在海域沉 积物环境质量优良。3.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1) 2010年秋季生态环境调查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范围是0.611.99mg/m3,平均值为0.98mg/m3,根据生物 学参考标准(叶绿素a含量低于5mg/m3为贫营养,1020mg/m3为中营养,超过 30mg/m3为富营养),海区水质属贫营养化。调查海区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是4.56 20.28mgC/m2.d,其中表层初级生产力平均为11.62mgC/m2d。 浮游植物根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样品,共调查发现浮游植物72种,其中硅藻类居首位 为48种,占总种类的66.7%;其次是甲藻类15种,占2

8、0.8%;绿藻类5种,占6.9%; 蓝藻类2种,占2.8%;黄藻和针胞藻各1种,分别占1.4%。浮游植物优势度yN0.02 的共有6种,其中硅藻类6种,分别为曲壳藻、小环藻、辐射圆筛藻、佛氏海毛藻、 中肋骨条藻以及布纹硅藻,浮游植物生物密度范围在0.01x102ind./L 11.15x102ind./L,平均生物密度为4.31x102 ind./L;浮游植物多样性范围为1.823.94 之间,平均为3.20;丰富度范围为0.943.69之间,平均为2.69;均匀度范围在0.430.83 之间,平均为0.71。 浮游动物共调查发现浮游动物33种,其中桡足类最多有12种,占总种类的44.4%;其

9、次 为腔肠动物为5种,各占18.5%;浮游幼体4种,占14.8%;甲壳类和毛颚动物各出 现2种,各占7.4%;原生动物和介形动物各出现1种,各占3.7%。浮游动物优势度 N0.02的有6种,浮游幼体1种为溞状幼虫,桡足类4种分别为小拟哲水蚤、小哲水 蚤以及瘦长真哲水蚤,腔肠动物1种为水母。浮游动物生物密度范围为 1.04ind./m319134.09ind./m3,平均生物密度为2634.79 ind./m3。浮游动物多样性范围 为1.203.69,平均为2.47;丰富度范围为0.762.30,平均为1.44;均匀度范围为 0.360.94,平均为 0.68。 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调查发现

10、大型底栖生物99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各39种, 占39.4%;脊椎动物为10种,占10.1%;环节动物为7种,占7.1%;棘皮动物2种, 占2.0%,纽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各1种,占1.0%。底栖生物总的生物密度优势度y0.05 有6种,分别为皱纹蛤、肋娈角贝、豆形短眼蟹、长大刺蛇尾、黄短口螺和中锐吻沙 蚕。底栖生物总的生物量优势度y0.05有8种,分别为花斑纺锤螺、伶鼬榧螺、黄 短口螺、亨氏仿对虾、红线黎明蟹、口虾蛄、周氏新对虾和皱纹蛤。大型底栖生物生 物密度范围为10ind./m265ind./m2,平均生物密度为29.6ind./m2;大型底栖生物生物 量范围为0.90g/m218.50g

11、/m2,平均生物量为8.23g/m2。 潮间带生物4个潮间带断面共采获了 4个生物类别中的17种生物。其中多毛类有2种、软体 类有8种、甲壳类有6种,头索类1种。断面A出现了 4种生物,断面B有6种生 物,断面C有7种生物,断面D有5种生物。从生物的个体数和出现率分析, 潮间带最主要的生物种类有 青蛤Cychina sinensis、纵带滩栖螺 Batillaria zonalis、韦氏毛带蟹 Gomphina aequilatera、短指和尚 蟹Mictyris brevidatylus等。4个断面的生物量差异很大,断面C生物量为143.836g/m2 断面B生物量(112.15g/m2)断

12、面A生物量(16.16 g/m2)断面D生物量(9.50 g/m2),4 个断面的平均生物量为70.41 g/m2。潮间带生物的栖息密度有断面B密度为201.25 ind/m2断面 C 密度 138 ind/m2断面 A 密度(58 ind/m2)断面 D(26 ind/m2),4 个断面 生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05.81 ind/m2。断面C的多样性指数值为1.42断面D的多样 性指数值0.85断面B的多样性指数值0.59断面A的多样性指数值0.50(表5-54)。关于 断面生物种类的均匀度,断面C的均匀度指数值为0.71 断面D的多样性指数值0.37 断面B的多样性指数值0.30断面A的多

13、样性指数值0.25的状况。 游泳动物调查发现,调查站点区域内共有渔业资源品种47种。其中:鱼类38种,虾类3 种,蟹类3种,贝类1种,头足类1种,这些品种隶属于17目13亚目45科8亚科 56属。调查渔获中,各个站点的数量分布除1#站外,差异不大。站点单位渔获量较大的 站点1#站,达7.1gE2、6307.7gmin,是资源密度高站点,其余站点属资源稀疏站点。 各个站点的品种分布差异不大,相对于其他站点,3#、6#站点的品种分布密度较高。 调查中各站点的渔获,有个别品种的单位渔获量(gmin、g,E2)较高,占有较大的比例, 是站点渔获的优势品种。如1#站点中,截尾白姑鱼占总渔获量的87.8%

14、,海鲶鱼占 5.9%。 鱼卵仔鱼调查垂直网没有发现鱼卵和仔鱼,水平网发现181.31X10-2尾/ m3,水平网中7 号站位最多为43.76X10-2尾/ m3,其次9号站位为25.01X10-2尾/ m3,11号站位最少 只有3.13X10-2尾/ m3。从鱼卵仔鱼数量分布图上可以明显的看到,近岸区域站点鱼 卵仔鱼数量明显高于外海区域调查站点,说明该区域产卵场主要在近岸。 海洋生物质量2010年10月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中的鱼类、甲壳类、贝类、软体类的汞、砷、铭、锌、镉、铅、铜和石油烃含量均未超标。(2) 2010年夏季生态环境调查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范围是0.018

15、.32mg/m3,平均值为2.35mg/m3;根据生物 学参考标准(叶绿素a含量低于5mg/m3为贫营养,1020mg/m3为中营养,超过 30mg/m3为富营养),海区水质属贫营养化。调查海区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是0.5 151.5mgC/m2.d,其中表层初级生产力平均为,65.65mgC/m2d。 浮游植物调查所采集到浮游植物共有54种(属),其中,硅藻种类最多,合计为38种(属), 约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0%,优势种是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出现率为 83%,密度为6.53x103个/L;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出现率为

16、75%,密 度为 7.29x103 个/L;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paxillifera),出现率为 83%,密度为 8.35x102 个/L;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 a),出现率为67%,密度为2.16x103个/L;菱形 藻(Nitzschia sp.),出现率为 67%,密度为 1.25x103 个/L;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出现率为67%,密度为1.02x103 个/L。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2.59 3.97,均匀度指数0.650.83,丰富度指数0.471.25。由调查结果可知:浮游植物群 落均匀度指数高,丰富度指数均偏低,多样性指数偏低,海域有轻度污染。 浮游动物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30种(属),其中,原生动物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