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集锦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3858696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常识集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化常识集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化常识集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化常识集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化常识集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常识集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集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十人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C.除、擢、拜:提拔任用。李密陈情表中有:“拜臣郞中”“除臣洗马”“过蒙拔擢,宠命优渥”。D吏部尚书:吏部的最高级别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5、B(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用“行伍”泛指军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台辅,指三公或宰相之位。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2、,西汉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为三公。B孝廉,“孝”是孝顺父母,“廉”是敬爱兄长,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通过选举孝廉,在社会上造成“孝顺父母,兄弟和睦”的舆论和风尚,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C. 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多指在泰山顶上筑坛祭天;“禅”多指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D九族,泛指亲属。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5B(廉,是指为官廉正)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3、会试考取后,通过中央政府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B服阕:古代居丧时穿丧服。古代官员如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俸禄等职事,长官为户部尚书。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B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是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B“迁”,官职变动。“左迁”是升迁的意思,文中“迁越州刺史”的“迁”就是“左迁”。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D“以疾陈乞”中的“乞”,即“乞骸

4、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B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B.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C.烽堠,是古代战争重要的辅助手段。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烟叫“燧”,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叫“堠”。D.疏,是古代大臣写给皇帝的用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的奏议,多以抒情为主,如谏太宗十思疏。D“多以抒情为主”错,应该是多以议论为主5.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判官”,古代设置的

5、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B.“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例如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5.D【解析】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冠,文中指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神宗、哲宗。D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D,

6、武官任免不是由吏部掌管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覃恩,广施恩泽。旧时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文中指皇帝祭祀之后施以恩惠。B糊名法,又称“弥封制”,是指把试卷上的籍贯、姓名等信息封住,以防评卷官员乘机作弊。C策论,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常用作科举试士的科目之一。D视事,是指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派到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文中即此意。D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5对以下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

7、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20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5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C古代诸侯王爷等死了就叫 “薨”,类似皇帝的“驾崩”。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5D【试题分析】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

8、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

9、礼仪礼合称三礼。C. 大功这里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服。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D.东宫在古代一般指太子居地,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借指太子。诗经有“东宫之妹,邢侯之姨”的诗句,说明至少在东周时,东宫就借指太子了。A( 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6. D( 世祖赐死江谧,是因为江谧的挑拨离间)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秩”,“秩”字从禾,从失;“禾”指五谷、俸禄,“失”意为“动态排序”。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在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品级”。句中“贬三秩”是指“连降三级官阶

10、”。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答案: B “劾死”指判决死罪。(劾:揭发罪行。谭嗣同:“荣遣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揭发罪行的文状。后汉书范滂传:“知意不行,因投劾去。”)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参知政事是我国古代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时是宰相官名,宋代是副宰相官名,

11、设此职以辅佐宰相,也有削弱相权的用意。B教授原来是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来成为学官名,在太学传授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儒学等课业,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C中国有丰富的丧葬文化,其中一些术语如“持服”指守孝、服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D“擢”指提升,是我国古代官职变动术语,文中类似的词有“补”“调”“转”等,其中“补”指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调”“转”指一般调动。8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古人二十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

12、壮,故男女此年岁称为“弱冠”之年。C司谏,是对君主、官吏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分左、右司谏,右司谏为大。D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上奏文书又称为奏疏。B,男子二十岁时称弱冠,女子二十岁时不称弱冠,也不行冠礼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童龀是指10岁以下的儿童,也有说成“髫龀”的。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B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儿子除了有长幼之分外,还有嫡庶之分,一般是传嫡不传庶。C草昧之臣指开国之臣。草昧即蒙昧,未开化;在这里引申为草创,创始。D乞

13、骸又作“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简作“乞骸”。5A(“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适,旧指女子出嫁。文中指崔弘度的妹妹之前嫁给尉迥的儿子为妻。B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如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C百工,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B“帙”的本意是根据

14、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C“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D“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5B(“秩满”,任职期满)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国子监是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同时作为当时国家教育的主管机构,隶属礼部。B我国古代名与字之间大致有三种:一是古人的字是对名的解释,二是古人的字与名之间

15、是同义关系,三是古人的字与名之间有相反关系。C在古代,常用“迁”“徙”等字表示升官,如文中“徙湖州、密州、果州”即表官职升迁。D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死亡也有专用词语。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故晁补之去世称为“卒”。5.C迁 徙表示官职变化,不一定是升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中“拜”指授予官职,“转”指平调官职,“行兖州刺史”中“行”指代理官职或兼职。B文中“河北”指黄河以北,与鸿门宴中的“将军战河北”中的“河北”所指范围基本相同,与现在行政区域“河北”不同。C“会越薨”中“薨”指王侯司马越的死。“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死。”可谓“死”之等级森严。D“邑万户”指食邑万户。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