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杨梅玉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3856657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杨梅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杨梅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杨梅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杨梅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杨梅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杨梅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数学年 级八年级教学形式教 师杨梅玉单 位济源市克井镇第一初级中级中学课题名称等腰三角形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教材通过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叠合操作,得出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并对性质1进行了证明,从性质1的证明过程中,得出等边三角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2,这里“等边对等角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方法之一,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运用观察、操作来领悟规律,以全等三角形为推理工具,在交流中突破难点。采用直观教学发现法和启发

2、诱导教学法,与学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两个推论。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体验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性图形。经历操作、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精神,使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活动1: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的是什么样三角形?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3、师生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教师说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因此不能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是它的对称轴。(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活动2: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字母如图所示:把边AB叠合到边AC上,这时点B与C重合,并出现折痕AD,观察图形,ADB与ADC有什么关系?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AD与BC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回答:ADB与ADC重合,B=C,BAD=CAD,ADB=CDA,BD=CD活动3:由上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如下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板书)活动4:提出问题:

4、从性质1的证明过程可以知道,BD=CD,ADB=ADC=90,由此,你能得出等腰三角形还具有什么性质?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所发现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板书)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板书)(三)反馈检测 如图在ABC中,AB=AC,BAC=120,点D、E是底边的两点,且BD=AD,CE=AE,求DAE的度数分析例1,剖析推理方法及依据,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例1过程,解略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

5、垂直平分底边作业或预习预习检测:在ABC中,AB=AC(1)ADBD _ = _; _ = _(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与_、_重合)(2)AD是中线_ _;_= _(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_、_重合)(3)AD是角平分线_ _;_= _(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_、_重合)作业:课本P143页练习第2题、P149页习题14.3第1、3、4题自我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步入主动想学的习惯。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素养。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