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精算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385283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精算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精算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精算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精算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郑州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宋俊伟一、当前存在的问题成本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但目前不少建筑企业成本 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流不能有效流转,导致技术与经济的脱节,使得整个成本管理缺乏系统 观念。如技术人员提出的施工方案虽然能够完成设计要求,但从经济方面考量,却不是最优 化的,进而大大缩小了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从项目成本测算上来看,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还存在项目成本预测滞后的现象。按照国际 通行做法,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在投标报价阶段完成前,先行完成投标项目的成本测算。但事 实上,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在投标阶段仍是按照政府规定的预算定额跳过项目成本预测,而直 接计算

2、项目投标价格。这种对完成投标项目所需的成本只是一种平均的、粗略的估计,若项 目中标,再重新对这个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详细的测算或直接简单地按照中标价确定一个降 低比率,以此作为目标成本。这种作法是无法精良地测算出工程实际将产生或实际发生了的 成本。再从考核机制上看,目前相当部分企业考核机制落后,责、权、利并不真正对称。由于 制度不健全,考核不力,或只奖不罚,或奖罚不到位,给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加强与完善的途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不能将成本管理仅仅局限于施工过程中的 管理。事实上,从项目的投标开始,一直到竣工保修,项目成本管理始终贯穿于项目的全过 程。投标阶段

3、:对于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主要是进行成本测算,以确定投标报价。成本测算是一项具 体而系统的工作,要根据施工现场踏勘,结合工程的特点,确定工艺流程、选用合适的施工 技术措施、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措施、进行机具的配置、工种结构和人员的选配;根据招投 标文件确定材料到场的实际价格;根据工程所在地与现驻地远近,计算人员机械调遣和现场 管理费用;根据项目工期要求计算工程总体施工费用;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类税金、计算投 标费用、预计保修服务费,从而测出工程的直接支出,并以此作为投标的最低底价。施工准备阶段:项目中标后,应及时组织人员对项目成本进行细化测算,以确定目标成本,作为施工过 程控制的依据。测算每道工序

4、(单元)应消耗的时间、投入的劳力、材料、机械等生产要素, 进行成本倒逼,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依据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客观、公正、合 理地确定工序单价和该项目的目标成本,以便指导施工和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施工过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各项费用的控制和成本分析。1、人工费控制:对作业层人工费的控制,应依据定额、施工组织设计和分解的目标责 任成本,以班组为基本考核单位,推行工料单价承包并签订承包合同,明确班组的责、权、 利。在班组之间进行竞标,调动积极性达到控制和降低成本的目的。2、材料费控制:材料费占项目成本的75%左右,因此对材料费用的控制更显得十分重 要。材料费用的控制主要控制价

5、格和数量两个方面。首先要通过货比三家降低材料价格,采 购量较大的材料可以采取招标方式进行采购或尽量从厂家直接进货,减少中间环节;零星材料可实行代储代销,减少现场库存积存;班组领料和配比发料,严格控制材料浪费。3、机械费控制:合理地选用机械,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合理地安排施工段落,以期 提高现场机械的利用率,减少机械费成本;定期保养机械,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对于必须外 租的机械设备,要搞好市场调查摸底。4、非生产性行政费用控制:要精减管理机构,尽可能一个多岗;各项费用采取费用包 干、指标控制等方法,最大限度节约非生产性开支。工程结算阶段: 工程结算阶段的成本管理,包含工程验收后的结算和工程款的回收

6、工作。要做好工程技 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归档,及时办理竣工决算,以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同时应指 定专人负责与业主方联系,力争尽快回笼资金。建立系统的成本分析机制也非常重要。平时项目核算人员应按月做好原始资料的收集和 整理,核算月度实际成本,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差异,并及时反馈到各 个责任部门,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纠正偏差。在项目完成后,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成本进行 全面分析,进而建立项目成本管理档案。此外,施工企业还应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根据不同的管理层次,要逐级分解下达任务, 明确制定各个层次的考核指标。本着先进合理的原则,实行成本倒算,所下达的指标必须在 相应层次的可控范围内。考核指标下达后,要制定配套的考核制度,将各个层次的责、权、 利加以明确。企业在考核过程中应当数据准确、核算细化、奖罚分明,维护考核制度的严肃 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