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总结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3845591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学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医儿科学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医儿科学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医儿科学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医儿科学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学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总结(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论一、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 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西汉名医淳于意:记录了儿科最早的医案3、隋唐时期:专设少小科4、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将妇人、小儿方列于卷首5、颅囟经:最早的儿科专著,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6、“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其学术观点1)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四诊中尤重望诊3)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4)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7、明代万全:1)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等2)倡

2、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 其疾”3)提出“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4)治疗上重视保护胃气8、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麻疹专著,首次提出“肺炎喘嗽”的名称9、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小儿生理特点二、小儿年龄分期1、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2、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3、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4、幼儿期: 13周岁5、学龄前期: 37周岁,也称幼童期6、学龄期: 7周岁后

3、至青春期来临7、青春期:受地区、气候、种族等影响,有一定的差异三、小儿生长发育1、体重:一岁以上体重(kg) = 8 + 2 *年龄2、变蒸学说:变蒸是古代医家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四、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颅囟经将小儿这种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2、病理特点(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为病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较成人突出,也即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五、儿科诊法概要1、望诊(一)察舌1)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者,常见于猩红热2)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

4、现,经久不愈,多为胃之气阴不足所致3)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 (二)察口1)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是猩红热征象2)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三)察二便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常为肠套叠(四)察指纹1)小儿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第1节为风关,第2节为 气关,第 3 节为命关2)方法:医生用左手食指、拇指固定患儿食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命关向风关轻轻推几次,使指纹显露3)辩证纲要:“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4)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

5、2、闻诊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者为顿嗽(百日咳)3、问诊1)睡中惊惕、梦中呓语者,多为肝旺扰神,或胃不和而寐不安2)睡中露睛,多为久病脾虚4、切诊1)囟门隆凸,按之紧张,为囟填2)囟门凹陷,为囟陷3)颅骨开解、头缝增宽、头大颌缩、囟门宽大者为解颅六、儿科治法概要1、内治法1)健康小儿不必靠药物来补益,长期补益可能导致性早熟2)由于小儿服药时常有浪费,所以中药的用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 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之剂更是如此2、外治法1)敷贴法a敷贴法是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b.举例:在夏季三伏天,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

6、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丁香末,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穴上,治疗哮喘2)推拿疗法:捏脊疗法是儿科常用的一种推拿手法各论第三章 新生儿疾病第三节 胎黄一、定义: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二、病因病机1、病因: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血瘀2、病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3、病位:肝胆、脾胃三、治疗原则: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根据阳黄与阴黄的不同,分别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 气滞血瘀证以化瘀消积为主四、证治分类(一)常证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味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

7、中汤加减3、气滞血瘀-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加减(二)变证1、胎黄动风-平肝熄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加减2、胎黄虚脱-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第四章 肺系疾病第一节 感冒一、定义 :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二、病因病机1、病因:感受风寒;感受风热;感受暑湿;感受时邪2、病机:肺卫失宣3、病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三、治疗原则: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清热解毒。 治疗兼证,在解表基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导、镇惊之法四、证治分类(一)主证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2

8、、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4、时邪感冒-清热解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二)兼证1、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三拗汤、二陈汤;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桑菊饮加减2、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3、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第二节 咳嗽一、定义: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二 病因病机1、病因:感受外邪;痰热蕴肺;痰湿蕴肺;肺气亏虚;肺阴亏虚2、病机:肺失宣肃3、病位: 在肺,常涉及于脾三、治疗原则:咳嗽治疗,应分清外感、内伤。外感咳嗽以疏散外邪

9、、宣通肺气为基本法则,内伤咳嗽应辨别病位、病性,随证施治四、证治分类(一)外感咳嗽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加减2、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二)内伤咳嗽1、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2、痰湿咳嗽-燥湿化痰止咳-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3、气虚咳嗽-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加味4、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加减第三节 肺炎喘嗽一、定义:肺炎喘嗽是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甚至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 色苍白、口唇青紫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病证。是一种外 感热病,以痰热炽盛,闭阻于肺,肺失宣降为病机特点的病证二、病因病机

10、1、病因:感受外邪,邪气闭肺;邪热炽盛,热邪闭肺;正虚邪恋2、病机:热邪炽盛,闭阻于肺三、治疗原则:开肺化痰,止咳平喘四、证治分类(一)常证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3、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4、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二)变证1、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2、邪陷厥阴-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第四节 哮喘一、定义:哮

11、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疾病。哮指声响 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吼 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唇口青 紫为特征。常在清晨或夜间发作或加剧。二、病因病机1、病因: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之夙根 外因-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2、病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 发为哮喘三、治疗原则:应按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施治。发作期当攻邪以治其标,治肺为主,分辨寒热虚实而随证施治。缓解期当扶正以治其本,调其肺脾

12、肾等脏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四、证治分类(一)发作期1、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2、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加减4、肺实肾虚-泻肺补肾,标本兼顾-偏于上盛者,苏子降气汤加减;偏于下虚者,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2、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加减3、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加减第五章 脾系疾病第一节 鹅口疮一、定义: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 口,故称鹅口疮;

13、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二、病因病机1、病因:心脾积热;虚火上浮2、病位:心脾三、治疗原则:治当清火。实火证应治以清泄心脾积热;虚火证应治以滋肾养阴降火 病在口腔局部,除内服药外,当配合外治法治疗四、证治分类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加减或导赤散2、虚火上浮-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加减第二节 口疮一、定义: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 发热为特征。若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 称为燕口疮二、病因病机1、病因: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浮2、病位:心脾胃肾三、治疗原则:实证治以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虚证治以滋阴降火

14、,引火归原 并应配合口腔局部外治四、证治分类1、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2、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散加减第三节 呕吐一、定义: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常见病证 古人谓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由于呕与吐常同 时发生,故多合称呕吐二、病因病机1、病因:乳食积滞;胃中积热;脾胃虚寒;肝气犯胃2、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3、病位:总属于胃,且常与脾失健运、肝气横逆有关三、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吐四、证治分类1、乳食积滞-消乳消食,和胃降逆-伤乳用消乳丸加减;伤食用保和丸加减2、胃热气逆-清热泻火,和胃降逆-黄连温胆汤加减3、脾胃虚寒-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丁萸理中汤加减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解肝煎加减第四节 腹痛一、定义: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包括大腹痛、 脐腹痛、少腹痛和小腹痛二、病因病机1、病因(*):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腑虚冷;气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