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小抄精简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3829224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小抄精简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小抄精简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小抄精简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小抄精简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小抄精简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小抄精简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小抄精简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名词解释1、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2、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3、 形式化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4、 学制: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特征。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

2、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5、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6、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7、 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是在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8、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复杂整体的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换为现实个性的过程。9、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

3、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10、 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11、 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12、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13、 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14、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

4、认知因素的教育。15、 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16、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17、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的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的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18、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19、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5、20、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一门学科。21、 学科课程是分别从不同的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22、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23、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24、 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门课程。25、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他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

6、在管理及学习方式上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26、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27、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28、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得统一活动。29、 教学任务是受人们追求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30、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及学生的心身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

7、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31、 教学规律是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32、 教学原则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33、 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34、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35、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36、 谈话法是教师

8、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37、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38、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39、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40、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41、 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42、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得

9、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43、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44、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45、 道尔顿制 柏克赫斯特1920年在美国的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其显著的特点是,教师不系统的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向教师请教。46、 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

10、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47、 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48、 特普朗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有教育学教教授特普朗创立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49、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得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50、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

11、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51、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52、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53、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54、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55、 课外活动是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的有目的、

12、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二、1.终身教育主要是成人教育。答:错。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是片面的。2、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答:对。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个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的发展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意义。

13、3、课外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答:错误。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课外活动主要作用是:(1)充实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4、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答:对。(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2)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

14、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的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3)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于教学内容、也与在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4)学生所学的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而自然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而且还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作用。5、一堂好课的标准只要看是否完成了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答:错。上好课的具体要求包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6、现代教育中普通

15、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答:错。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二战前双轨制教育制度使两种教育相互隔离,普通中学中不能升人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7、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代名词。答:错。教育对文化的功能,不仅表现在教育对文化的承传上,还表现在教育对文化具有改造作用,体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教育对文化还具有创新作用。8、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答:对。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

16、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学,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9、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答:对。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他们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