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3819817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

2、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 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

4、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

5、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

6、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起来复习记忆比第一次学时容易得多,他们也认识到,再认过去看过的刺激项目比回忆这些项目容易得多。 5岁学前儿童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力要比过去成人估计得要高,但他们的心理理论还不成熟,还有待于发展,如:他们还不认识某些心理状态之间的细微差别,当问5岁以下的幼儿“知道”和“忘记”两者有什么不同时,他们往往回答不出来,又如:幼儿认为只有亲眼直接见过的事情才能认识,而不懂得心理的推理也是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5岁学前儿童不知道一个人在等候或不能做什么事的时候,也继续在思考,他们甚至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明

7、显的外部迹象表明他正在思考,那么他的心理活动也就停止了。 5岁学前儿童已开始会运用一些外部手段来帮助记忆,如一个5岁的幼儿怕她妈妈第二天早上忘了把她送给幼儿园的图书带上,睡觉前她会把图书放在显眼的地方;当她妈妈在写去商店购物的清单时,她会提醒妈妈把自己要的物品写上。 5岁学前儿童往往还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记忆能力,如:要他们背一首儿歌,或记一组图片实物,他们学几遍后,马上说:“已经记住了”,实际上他们还没有记住,也就是说,年幼儿的儿童往往高估自己的记忆能力。 5岁以下学前儿童对任务的知识还非常有限,如:只有年龄较大的儿童才能认识到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个故事比逐字逐句地按原样复述故事容

8、易得多 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也能解决简单的类比推理任务。如一个仅岁的幼儿手中玩一个玩具,这个玩具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小门,要打开这些小门,就必须用与门的颜色相匹配的钥匙:黄钥匙开黄门,红钥匙开红门幼儿发现了一把额外的白色钥匙,他问父母:“白色的门在哪儿呢?”也就是说,幼儿能抽象出门和钥匙的颜色必须相同这一关系,并进行类比推理:白钥匙必须配白门。 部分5岁儿童能通过成人的暗示回忆听过的故事,联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表明,幼儿不是没有能力运用类比推理,而是不能回忆听到过的有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来完成当前问题。 自控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1岁的时候,成人会吩咐他做什么或不准他做什么,这些

9、吩咐和指令通常十分简短、明确,也不做任何解释,因为学步儿童理解能力较差,较为复杂的语言指示就理解不了或不容易记住。 12岁儿童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拒引诱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如一个1岁1个月的儿童去拿盘子里的食物,手已经伸出去了又缩回来,一边摇着头一边说:“不能拿”。 1.5岁3岁儿童的行为是受别人的外部的言语调节的,如:成人经常吩咐儿童干这干那,不许干这干那等,儿童也逐渐学会遵从成人的吩咐、要求,这称为“别人外部”的调节。 23岁时儿童的自控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如:成人对一些岁幼儿说:“盒子里装的是小甜饼,但你现在不能吃,要听到我哨子一吹,你才能拿出来吃”。孩子等待的时限是从几秒到50秒钟范围内

10、变化:当这些幼儿到2.5岁时又重复了这一次,儿童抑制并推迟执行的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如:能等到50秒钟过后听了哨音才去动食物的儿童数量是2岁儿童的两倍。 34.5岁儿童已开始能用自己的言语对行为发出各种“指令”,监督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但在性质上这种语言仍是外部的说出的言语,如:儿童会对自己的行为发出指令:“我现在就去拿”,“我现在搭积木等”,这称为“自我外部”调节。 大多数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还没有掌握有效的延缓策略,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他们想取得、但目前还得不到的东西上,倾向于要按终止等待的信号。 少数4-5岁儿童能运用许多分心的策略而不去碰终止等待的信号,如:有的儿童会小声地唱起歌来,有的把

11、头藏在手臂里,有的用脚敲打地板等。 4岁以上儿童执行调节的言语仍然是自我发出的,但其性质已发生了变化,即由外部的出声言语变成内部言语,儿童借助内部言语进行思考,做出决定,并调节自己的行为,执行,这称为“自我内部”调节。 5-6岁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机作用,并初步具有抵制外界诱惑的能力,比3-4岁幼儿更能实现自控行为。 年龄较大的5-6岁儿童已懂得将要获得的报酬盖起来,而不使它们成为一种看得见的诱惑,让等待变得容易一些。 类别关系的发展 1岁多的儿童已开始发展了类别的概念,如:他们把挂在客厅上的灯叫做“灯”,把书桌上的台灯也叫做“灯”,他们已学会将同类的事物用一个词来标志,并知道一个词代表某一类的

12、事物。 2-3岁的幼儿会口头计数,他们喜欢唱“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但他们会唱数,并不等于他们已理解数量。 幼儿最先发展的是按基本类别分类的能力,如3-4岁幼儿已懂得把不同大小款式的鞋子称为“鞋子”,但幼儿对如家具、交通工具等上级类别的认知较为困难。 幼儿的知识结构也是像成人一样按层次等级结构的类别形式组织起来的,如:我们会说“这条狗饿了”而不会说“汽车饿了”,3岁儿童也具有这一知识结构。 3-4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别标准分类,按上级类别标准的分类能力也在发展中,如3-4岁幼儿展示四张图片:方桌、折叠椅、小猴、长臂猴,让幼儿将相同的归成一组,幼儿都能分成:“方桌、折叠椅”和“小猴、长臂

13、猴”两组。 3-4岁儿童对家具类的类别关系还不能从概念上认识。 给3岁幼儿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棍,他们一般还不会将小棍排序。 4岁儿童不理会问题中关于整体与部分比的要求,幼儿不能摆脱知觉现象的束缚,把整体从个别中抽象出来。 给4幼儿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棍,他们可以排列3个。 大部分5-6岁儿童能在直观水平上将类和子类相比较,儿童在入学后才能在抽象水平上将类和子类做比较。 给5岁幼儿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棍,他们能排列5个以上。如不经过启发,绝大多数5-6岁儿童则连简单的数列课题也不能回答 数概念的发展 一两岁的幼儿已具有关于数量的模糊概念,如:两个苹果,知道哪个大,哪个小;一粒糖果和一堆糖果,知道一堆糖果较

14、多等。 3岁幼儿已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 3岁儿童对于序数没有“第四”的概念。 幼儿对排序的能力较差,3岁儿童一般不会排列5根长短不同的短棍。 3-4岁儿童一般还不会排列画有1-10个圆点的10张卡片。 4岁儿童按数取物的成绩平均在5以内。 4-5岁儿童按数取物的方式大部分为逐一点数取物。 4岁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对于序数能正确指出“第五”。 4岁和5岁儿童对基数的认知成绩明显优于对序数的认知。 4岁儿童可以将5根不同长短的小棍排列出3根左右。 5岁儿童按数取物的成绩平均在15以内。 5岁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对于序数能指出“第十四”。 5岁儿童可以将5根不同长短的短棍进行排列。 5岁儿童排列画有1

15、-10个圆点的10张卡片的数目平均不超过5张。 6岁儿童按数取物的成绩平均在30以内。 6岁儿童按数取物的方式已能两个两个或五个五个地按群计数,按要求的数量取物。 6-7岁约有半数的儿童对于序数能掌握到“第二十”。 6岁儿童对基数和序数的认知成绩趋于一致。 运算能力的发展 一般3岁半以前的幼儿还不懂得操作实物进行运算,他们不会自己动手将实物合拢或或分开,取走作加减运算,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演示。 4岁儿童一般能用动作对5以内或10以内的容体作加减运算。但他们采取的是逐一加减的计数方法,如在加法运算中,向儿童提供数量分别为2和4的两堆扣子,问:总共有多少扣子?幼儿懂得将两堆扣子连起来,用手指从头

16、,一个一个地逐一点数,然后说出总数是6;在减法运算中,问儿童:这里有5个苹果,小明吃掉2个,还剩下几个?儿童也必须把减掉的部分先拿走,然后用手指逐一点数剩下的部分得出差数了,这一水平的儿童在做实物运算果离不开动作和对实物的直接感知,还不懂得按群计数,即数群概念还没发展起来,表现出“直觉行动思维”段的特点。 4岁以后的幼儿有的能将两堆实物合拢起来,然后两个两个或五个五个地按群计数,有的不用点数实物,而是在头脑中默数,在表象中将两堆实物合拢或分解进行加减运算,表现出“具体形象”阶段的思维特点,表象运算开始脱离了对实物的动作操作,是智力内化的开始。 4-5岁儿童一般能进行10以内的实物加减。 4岁儿童大部分处于不能解决问题或答案错误水平,少数儿童处于动作操作水平。 对于同一年龄的4-5岁儿童,数字运算能力低于表象运算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