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不饱和烃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3815153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不饱和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三章不饱和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三章不饱和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三章不饱和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三章不饱和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不饱和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不饱和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不饱和烃一、学习要求:1掌握sp2杂化的特点,形成键的条件以及键的特性。2握烯烃的命名方法,了解次序规则的要点及Z / E命名法。3掌握烯烃的重要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H的反应)。4掌握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马氏规则和过氧化物效应。二、计划课时数 6课时三、重点:烯烃的结构,键的特征,烯烃的化学性质及应用,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马氏规则的应用。四、难点:烯烃的结构,键的特征,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烯烃的结构对亲电加成反应速率和取向的影响。五、教学方法 采用模型和板书相结合的课堂讲授方法。教学过程:3-1 单烯烃备 注一、烯烃的结构烯烃分子中,组成双键的碳原子为sp2杂化,分别用一个

2、sp2轨道相互重叠形成一个CC键;由于双键两端碳原子上还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2pz)轨道,其对称轴垂直于这五个键所在的平面,且相互平行,侧面(肩并肩)重叠,形成键(图3.-2)。图3-1 乙烯分子中的键 图3.-2 乙烯分子中的键和键CC的键长0.134 nm(乙烷分子中的CC键长0.154 nm)。 键能 611KJ / mol, CC 347KJ / mol键 264KJ / mol键的特点:不如键牢固;不能自由旋转;电子云沿键轴上下分布,不集中,易极化;不能独立存在。不饱和烃是指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或叁键的烃类化合物,包括单烯烃、二烯烃、环烯烃和炔烃。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不饱和开链烃,

3、称为单烯烃,简称烯烃,通式为CnH2n。碳碳双键是由一个键和一个键组成。二、烯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1、异构现象(1)构造异构 1-丁烯 位置异构 2-丁烯 构造异构 2-甲基丙烯 碳干异构 (2)顺反异构顺-2-丁烯 (沸点3.5) 反-2-丁烯 (沸点0.9)产生顺反异构的必要条件:构成双键的两个碳原子各连有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否则就不存在顺反异构现象。当分子中含有两个或多个双键,且有符合产生顺反异构的条件时,其顺反异构体数目等于或小于2 n个(n为双键数)。2、命名(1)烯烃系统命名法烯烃系统命名法,基本和烷烃的相似。其要点是:选择含碳碳双键在内的最长碳链为主链,根据主链上碳原子数目称为“某烯

4、”。从靠近双键的一端进行编号,以较小数字表示双键的位次,写在名称之前。2,5-二甲基-2-己烯其它原则同烷烃的命名。(2)几个重要的烯基烯基:当烯烃当烯烃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下基团。由于碳碳双键的存在,烯烃异构现象中除碳链异构外,还有位置异构(因双键位置不同引起的)以及顺反异构(由于双键两侧的基团在空间的排列不同引起的)。由于碳碳双键不能自由旋转,而双键碳上所连接的四个原子或原子团是处在同一平面的,当双键的两个碳原子各连接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就能产生顺反异构体。(3)顺反异构体的命名A、顺反命名法:在系统名称前加一“顺”或“反”字。(双键两端碳原子上如相同基团在同侧为“顺”,相同基

5、团在异侧为“反”。 例如: C、Z、E命名法:当两个双键碳上连接了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IUPAC规定,用Z、E命名法来标记顺反异构体的构型。一个化合物的构型是Z型还是E型,要由“顺序规则”来决定。两个优先原子或基团在双键同侧的为Z型,异侧的为E型。顺序规则的要点: 按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原子序数大的为优先基团,排在序列的前面,孤电子对位于最后。例如: I Br Cl S P F O N C D H 孤电子对 如果直接相连的第一个原子相同时,再按原子序数由大到小逐个比较其次相连的原子,并依次类推。例如:因直接相连的第一个原子均为C,故必须比较其次相连的原子,其次相连原子: (C、C、C) ;

6、(C、C、H); (C、H、H);(C、H、H)。接着比较(CH3)2CHCH2- 与CH3CH2CH2CH2- 的再次原子,再次原子: (C、C、H) (C、H、H) 当基团中有双键或三键时,每一双键或三键当作连着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基团。例如: 注:顺反命名和命名Z、E是不能一一对应的,例如: 顺-2-丁烯 顺-2-氯-2-丁烯(Z) -2-丁烯 (E) -2-氯-2-丁烯顺反命名法有局限性,在两个双键碳原子上所连接的两个基团彼此应有一个是相同的,彼此无相同基团时,则无法命名其顺反。Z是德文 Zusammen 的字头,是同一侧的意思;E是德文 Entgegen 的字头,是相反的意思。三、烯烃的

7、物理性质(自学)四、烯烃的化学性质1、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由亲电试剂进攻而引起的加成反应。亲电试剂:具有亲电性质的试剂。(1)与卤素加成烯烃容易与氯、溴发生加成反应。碘一般不与烯烃反应。氟与烯烃反应太剧烈,往往得到碳链断裂的各种产物,无实用意义。检验碳碳双键是否存在的一个特征反应:将乙烯通入溴的CCl4溶液中,:溴的红棕色迅速褪去,生成1,2-二溴乙烷。 1,2-二溴乙烷烯烃与溴的加成反应历程:(两步) 当溴与烯烃分子接近时, 在烯烃电子的影响下,溴分子发生极化,并与烯烃作用生成溴鎓离子和溴负离子,这一步反应活化能高,反应较慢,决定整个反应的速度。溴鎓离子与溴负离子反应,生成1,2-二溴化物

8、。步:步: 说明: 实验证明:当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在氯化钠水溶液中进行时,得到的产物为混合物,说明加成反应历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生成溴鎓离子,第二步是溴负离子和氯负离子竞争与溴鎓离子发生反应。(2)与卤化氢的加成 a、HX的反应活性:HI HBr HCl 。b、不对称烯烃的加成产物遵守马氏规则。马尔可夫尼可夫(Markovnikov)规则: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加成时,进攻试剂中带正电性的部分进攻双键电子云大那个碳原子,而带负电性的部分进攻双键两头两有关当局电子云小那个碳原子。例如:2-溴丙烷(主要产物) 1-溴丙烷(次要产物) 诱导效应:有机化合物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影响,使分子中成

9、键的电子云向某一方向发生偏移的效应(常用符号I表示)。 吸电子的诱导效应(-I)顺序:斥电子诱导效应(+I)顺序: 碳正离子中间体的相对稳定性解释:烯烃与卤化氢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是形成带正电的中间体碳正离子;第二步加负性基团。第一步 第二步烷基具有+I效应,带正电荷的中心碳上所连烷基越多,正电荷的分散程度越大,体系就越稳定。不同类型碳正离子的相对稳定性顺序如下:当丙烯与HBr加成时,可生成两种碳正离子: () () 碳正离子()比()稳定,所以主要产物为2-溴丙烷,符合马氏规则。如:马氏规则是由实验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则,可从两方面对其进行理论解释:诱导效应;碳正离子中间体的相

10、对稳定性。如:由于氯原子的电负性强,C-Cl极化,C1带上部分正电荷,吸电子的诱导效应沿着键传递,使C2、 C3也带上少量、更少量的正电荷,诱导效应逐渐减弱。根据诱导效应,丙烯与HBr加成时,甲基的+I效应,使双键上电子云发生极化,含氢较多的双键碳上电子云密度较大,有利于亲电试剂的进攻,氢原子主要加到这一碳上。其中生成碳正离子的一步,涉及键断裂,反应较慢,是决定整个反应速度的一步。此步生成的碳正离子越稳定,反应越容易进行。注:当有过氧化物(如H2O2、R-O-O-R等)存在时,丙烯或其他不对称烯烃与HBr加成时,其产物是反马氏规则的。而过氧化物存在,对HCl、HI的反应无影响。(3)与硫酸的加

11、成烯烃与冷、浓H2SO4反应,生成硫酸氢酯,加成取向遵循马氏规则。硫酸氢酯水解得到醇。 (4)与水的加成在酸的催化下,与水进行加成反应,直接生成醇,加成取向也遵循马氏规则。(5)催化加氢烯烃在催化剂作用下,低温低压即可与氢加成生成烷烃。顺-2-丁烯和反-2-丁烯氢化后的产物都是丁烷,反式比顺式少放4.2KJ/mol的能量,意味着反式的内能比顺式低4.2KJ/mol,也就是说反-2-丁烯比顺-2-丁烯稳定。2、氧化反应(1)催化氧化工业上生产环氧乙烷的方法是在银的催化下,空气中的氧直接和乙烯反应。 (2)KMnO4氧化这种制备醇的方法称做直接水合法,设备要求高。氢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烯烃与催化

12、剂结合,氢分子在催化剂上发生键的断裂,形成活泼的氢原子,氢原子与双键的碳原子结合还原成烷烃,脱离催化剂表面。此反应是放热反应,1摩尔烯烃氢化时放出的热量称为氢化热。不同烯烃的氢化热不同,可根据此数据分析不同烯烃的相对稳定性。环氧乙烷性质活泼,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用冷的稀KmnO4碱性或中性溶液与烯烃作用,可将烯烃氧化成邻二醇。反应中KMnO4褪色,且有MnO2沉淀生成,故此反应可用来鉴定不饱合烃。用酸性KmnO4氧化,得到碳链断裂的氧化产物(低级酮或羧酸)推测原烯烃的结构。(3)臭氧化反应将含有臭氧(68%)的氧气通入液态烯烃或烯烃的四氯化碳溶液,臭氧迅速而定量地与烯烃作用,生成臭氧化物的反应,称为臭氧化反应。3、-氢的反应在有机分子中,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碳原子通常称为-碳,-碳上所连的氢原子则称为-氢。烯烃分子中的-氢受到双键的影响,表现出特别的活泼性,易发生卤代、氧化等反应。 4、聚合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