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导学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380499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导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种群和群落 预习【考纲内容】1.种群的特征() 2.种群数量的变化() 3.群落的结构特征() 4.群落的演替()【根底知识梳理】一、种群概念: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的根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的根本单位。二、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_,是种群_的数量特征。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_;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季节种群密度_。(2)调查方法适用X围:_与活动X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_和跳蝻:取样方法:法和法取样的关键是,另外,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适用X围:活动能力_,活动X围_的动物b.标志重捕法:计算方法:种群密度=标记个体

2、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的标记个体数。须知事项: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_的比率。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的重要因素。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数总数的比例。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注意:_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4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增长型:种群中_个体很多,_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_。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_,种群正处于_时期。衰退型:_个体较少,而_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_。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

3、的未来的变化趋势5、性别比例:种群中_个体数目的比例。注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_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二种群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包括三种方式,即、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1)方法: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_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_形式对事物性质进展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展_。(2)意义: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_等。(

4、2)数学公式:_。N0为该_,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表示_。(3)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呈_型。3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1产生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加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种群的增长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_的增长曲线。(3)K值:又称_,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_。(4)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即环境最大容纳量)后将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_。思考: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4、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1原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形

5、式: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实验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注意: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_的酵母菌。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展计数前,需将试管_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_,减少误差。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_。 溶液要进展_。四、群落的结构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的集合。各种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群落2物种组成 (1)丰富度:群落中_数目的多少。(2)特点:不同群落_不同。(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

6、究,常用进展采集调查。3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竞争: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等。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4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现象。(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_分布。五、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代替的过程。2类型 (1)初生演替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

7、_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_,但被_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2)次生演替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条件根本保存,甚至还保存了植物的_或其他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和_进展。预习自测:如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如下问题:(1)如果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和_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2)除上述影响外,在一定环境中,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_

8、的影响,生物因素有_和_等。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_。(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即该种群的_和_、_和_。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种群和群落 课后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衰退型,乙是增长型,丙是稳定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2、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

9、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3、如下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表示,正确的答案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展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X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4、如下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答案是 ()没有迁出和迁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 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

10、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 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 B C D5、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如下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答案是()ABCD6、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拟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拟密集

11、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 B C D7、如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展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A150只 B300只C200只 D大于300只8、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答案是 ()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

12、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捕捞后的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适宜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K值D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6年后开始的9、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表示不正确的答案是 A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型增长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D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10、如下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表示,正确的答案是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 cm2 B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蜈蚣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与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