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校史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3801728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大学校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东北大学校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东北大学校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东北大学校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东北大学校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北大学校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大学校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大学校史校史演示文稿(含图片)1.云涛日破(1923-1931)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孕育着富庶,也引得列强垂涎。日 本以其地理条件的便利,将魔爪伸向东北,不仅进行残酷的经济侵略、资源掠夺、还进行文 化控制。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局下,诞生了东北大学。1921年初,东北仍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几位知识分子的内心却充溢炙热的激情。他 们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 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他们就是当时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 对于他们的建议,奉天省议会于当年10月25日进行讨论,通过联合吉、黑两省

2、创办东北大 学以储备人才、振兴教育的议案。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 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在原文学专门学校旧址开办文法科大学,在高等师 范学校旧址开办理工科大学,王永江为首任校长。王永江出任校长后,坚持他一向的严谨作 风,聘名师、招学生、购设备,学校顺利起步。建校之初东大呈请奉天省公署,拨地另建校舍。省公署很快批复,拨昭陵前白桩外陵地并 毗邻民地共500余亩,作为新校址。经一年多建设,1925年9月,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 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在新校址竣工。理工科先行迁入,与仍在原址的文法科大学遥相呼 应,形成南北

3、两校区。1926年的东大一览曾对当时的校园环境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理科工科 校址,偏南一带地势高阜,土质坚厚,中建正楼一座,形如蛱蝶,南瞰城郭,北倚昭陵,而 新开河环抱楼前洋洋西去,瞻眺环境爽垲葱茏诚胜地也。这方圣地孕育了东北大学蒸蒸日上 的未来。学校按照现代大学的格局设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较为齐全的学科,各学科之学会 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文法科成立自治会、夏声社、社会科学研究社;工学院成立矿学会; 理工预科成立英语研究会;孙国封院长为促进科学进步,发起科学教育协进会。这一时期校 内各种学术讲座开展的红红火火,主讲人不仅有国内的名师、大家,还有来自英法美等发达 国家的学者、专家,所讲题目从

4、“火山现象”,到教育的变迁”;从“东三省农业发展与中国民 生关系”,到“列国对华之联合政策”,内容涉及政治、人文、科技等多个领域。“知行合一”是东北大学当时的校训。为力戒纸上谈兵,东大建成工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 中求得真知,巩固所学,留学德国归来的杨毓桢任厂长。1926年11月,文法理工各科组织 学生参观华北机械厂及纺织厂,以增长工业方面知识;同年12月,俄文系学生抵达哈尔滨, 实地考察;1927年,理工科学生参观奉海路、抚顺煤矿。实地参观考察、创建学会、开办讲 座,刚刚诞生的东北大学已经开始运用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术文 化。这些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东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1927年11月,东北大学首任校长王永江因病逝世后,大学委员会公推奉天省省长刘尚清 继任校长,踵事增华,历有建设。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恨的东北保安 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一直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的少帅对东大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明确提出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 办学宗旨,在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为改善办学条件,张学良校长先后共捐献180万现洋,建筑文法学院教学楼各一座、可容 数百人的凹字型学生宿舍一座、教授住宅38栋、化学馆、纺织馆、图书馆、实验

6、室及马蹄 形体育场等。时任建筑委员会技术部主任的孙国封院长曾言:本校此次建筑实为东三省伟大 工程。对于东大的建筑,一位老校友这样深情回忆:东北大学学堂的教室,建筑宏伟、工精 料美,样式新异,斜阳夕照,辉煌美丽,眩目夺神,而我们得在这个教室里受课,是何等的 荣幸!何等的快乐!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张学良校长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 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各国留学深造。同年秋,文 法两院学生迁入北陵校区,东北大学羽翼渐丰。/东北大学宏伟校园不仅留下了学子求学的脚步,也留下了众多名师辛勤耕耘的身影。张学 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章士钊、

7、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执教东 大,可谓英才荟萃,俊彦云集。1928年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应张学良校长邀请来东大,着手创 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破除男女之隔阂,并给予妇女界以研究高深学术之机会,张学良校长 上任伊始便极力倡导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从此开 创东北大学男女同校之新纪元。张学良出任东大校长之后对体育教育异常重视,增聘体育教员,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 体育比赛。1929年第14届华北运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东大健儿大显神威,破数项全国纪 录,夺得男子田径赛第一名。东大足球队、篮球队还远征日本进行比赛。东大学子以其强

8、健 的体魄驳斥了“东亚病夫”的谬论。到1930年秋,东大有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舍宇壮丽、设备充足,经费充裕,良 师荟萃,学风淳穆,极一时之盛。正当学校蓬勃发展之际,“九一八”的炮火炸碎了东北大学的强校之梦。2:风雨载途yC、(1931-1949)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陷未几,日本南满公学学堂堂长来 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悲愤已极,严词拒绝,被迫走上 流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一路求 学,一路斗争。1931年9月26日东北大学大部分师生迁往北平,教授们组织“教授代表会”,推动学校

9、复 校事宜,学生也成立了“东大临时学生会”,协助教授们工作。10月18日,学校借北平南兵 马司旧税务监督公署为校舍,勉强复课。因条件所限,部分系科停办,同时添加边疆政治系、 家政系等实用学科。1932年,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霸占我国东北合法化的阴谋,艰难办学的张学良校长出资 8000现洋资助我校学生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此举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有力的还击。1932 年7月30日,刘长春手执中国国旗阔步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是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 奥运会。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旨在侵吞我国华北的一系列事件,而南京国民党政府却一再退 让,并准备于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关于

10、“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市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发动了“一二.九”学生抗日 爱国运动,在其他学校师生受军警围困,未能及时到达的情况下,东大师生冲破手持大刀的 军警包围,孤军出动,从崇元观到西四北大街,再到东郊民巷,他们冒着严寒,一直坚持到夜晚,成为斗争中的主力和先锋。尽管有人被捕,有人受伤,但学生们仍然顽强斗争,紧接 着又举行了 “一二一六”示威游行。斯诺曾这样评述“一二九”运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 国知识青年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勇气,情景振奋人心,无论对参加者还是旁观者来说都是如 此”。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音乐教师阎绍璩也亲身经历了这次斗争。1936年,阎绍璩

11、以著名诗人 光未然的诗作五月的鲜花为词,谱曲一首,将他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真实感受,化作悠 远的旋律一一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 们曾顽强的抗争不惜这首从东大校园唱出的歌一问世,就在抗日民众中引起强烈共鸣, 并被迅速传唱,而这首歌也连同那次振奋人心的爱国运动一起载入史册。而今,每到12月9 日,东大校园就又会传出那熟悉的旋律,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也伴着歌声走进年轻东大人的 心里。/“一二九”运动以后,华北局势危在旦夕,“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各大学 于是纷纷准备外迁。1936年初,张学良校长在西安西门外选定陕西省立农林职业专科学校旧 址为

12、校舍,东大工学院及补习班率先迁往西安,成立西安分校。2月24日,西安分校正式上 课。在这抗日的大后方,两度迁校的东大师生,渴望安宁的环境,渴望潜心治学。正在西安任职的张学良将军,为给东大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筹资15万元,修建校舍。 在修建大礼堂时,张将军有感于“九一八”后国破校散的处境,在礼堂基石上题词:“沈阳设 校,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懊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辗转之中东大师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的洪流之中。1936年,“一 二.九”运动一周年那天,西安一万多青年学生,举行了以“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为中心内容 的请愿游行。东北大学西安分校的学生,走

13、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高呼:“枪口对外,打倒 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打回老家去!”等口号,在向陕西省主席邵力子请愿未达到目的 的情况下,冲出军警戒严的中山门,高唱救亡歌曲,向临潼进发,向正在那里的蒋介石请愿。 得知学生们要来临潼的消息,蒋介石下令堵截学生,武装镇压,格杀勿论。张学良校长深恐 学生遭到伤害,驱车追上学生请愿队伍。劝阻学生返回校园。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 转折点。但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校长却从此失去自由,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1937 年1月,南

14、京国民党政府委臧启芳为代校长,根据国民党政府南迁东北大学的指令,在开封 河南大学内设东北大学办事处,东北大学迁到开封。同年5月,东北大学改为国立,臧启芳 来西安接收西安分校,6月,开封学生迁来西安,集中办学。1938年春,日军轰炸西安,东大不得不再度迁校,由陕入川。东北大学暂借四川三台县旧试院和草堂寺及县属联立高中之一部分为校舍,工学院迁出, 重点建设文、理、法、商学科。在东北大学当年的校址上,而今一所国家级示范中学三台中学,已在川内声名赫赫。当时一批名师齐集东大,陆侃如、冯沅君、金毓黻、高亨、杨荣国、姚雪垠等先后来校任 教。1940年,著名学者金毓黻先生到东大筹备“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尽管

15、经费困难,物资缺 乏,但在先生的苦心安排下,极短的时间内研究所便初具规模。一批研究生追随先生不仅钻 研历史,亦关注现实,成果颇丰。194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令:改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为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给予硕 士学位。东大的研究生教育,由此发端。这一时期东大编印的学术刊物东北集刊、志林收录了师生数百万字的论文,研究 课题从“大学精神”到“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从“三台物价”到“东北人口发展的特点”,涉猎之广泛,调查之缜密,论证之严谨,令人叹服。学术研究欣欣向荣,学生活动蓬勃开展。学校通道两旁一直延伸到大门口的壁报都是学生 的创作,以宣传抗日,抨击腐朽政治,揭露社会黑暗为主要内容。“学声”、

16、“黑土地”等社团聚集了一批热血青年,成为进步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剧团不仅 在校内演出,还走出校门,举行义演,所得款物,捐赠前线,支援抗战。在三台这座川北小城,东大度过了8年时光,在物力财力两感窘迫的岁月里,师生们直面 困苦,笑对艰难,追求学术发展,传播进步文化,那段日子因此而熠熠生辉,三台小城,因 而平添万千气象。老校友刘黑枷在文章歌声琴韵中曾这样回忆当年的情景:“我们那时在学校里最爱唱 的歌,是东北流亡三部曲、在松花江上等,每次唱歌都心潮激荡,怀念故乡,遥想前线,对 真正领导抗战的先进政党激起无限景仰”。半个世纪过去了,东北大学80年校庆前夕,学校 的记者赶往三台采访的时候,我们的老校友,把记者们领到了当时东大组织修建的防空洞里, 在那里,老人们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当年的歌。. 1945年8月14日,东大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