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分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3799504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分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四十七 期8月18日西宁市记录局编 签发:赵秋荣西宁市“十一五”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分析“十一五”时期,是西宁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都市的核心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加快推动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十一五”以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在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带动下,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据国家记录局西宁调查队资料显示,全市都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03元,比增长53.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8.6元,比增长82。一、“十一五”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特点(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

2、增长据调查,分别实现都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6元、934.3元、106.00元、1129.10元和1911.03元,增速分别达到.1%、1.2%、13.%、%和82%,年均增速达到1.1% 。-分别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92.元、295.99元、339.0元、94.60元和4696元,增速分别达到1.、3%、15.2、1.%和19.2%,年均增速达到1.2%。(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随着多种惠农政策的实行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动,西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农”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民得到的多种社会保障和补贴增多。粮食综合直补、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3、稳步增长,西宁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收入增幅均超过都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城乡收入比由的41缩小为的2.71。(三)工资性收入仍然是支撑城乡居民增收的重要动力“十一五”以来工资性收入仍是支撑城乡居民增收的重要动力,西宁都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26.3元,比增长54%,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的58%下降到582,下降.6个百分点,继续占据都市居民收入构成的主导地位。西宁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54.1元,比增长89.69元,增长77.8%。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41.20元,比增长72.34元,增长211%,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由的38.1%上升到的687。 (四)经营性收入推动城乡居

4、民收入较快增长随着西宁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居民从事个体经营的效益逐渐提高,加之西宁各地不断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切实减轻了个体工商户创业承当和经营成本,促使经营净收入迅速增长。西宁都市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30元,比增长1.0%,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的6.0%提高到6.6%,提高0.个百分点。随着以猪肉、蔬菜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游等利好因素的影响,西宁农民家庭经营钞票收入稳步增长。西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69.元,比增长888.1元,增长49.0。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92.2元,比增长676.9元,增长54.1%;第二、三产业收入772.26元,比增长211元,增长37.%。(五)转移性和财产性

5、收入得到新发展 “十一五”以来,西宁采用多项政策性增收措施,增进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调查资料显示:西宁都市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922.06元,比增长57.2。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的34.5%提高到39%,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4509.24元,比增长6.8%;人均赡养、捐赠收入27元,比增长1.3。随着资我市场波动, 、财产性收入由降转增,增速分别为9.%、2.7%。、都市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分别为4元、4元,增速有所下降。 政府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民得到的多种社会保障和补贴增多,退休金和养老金、粮食综合直补、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

6、入稳步增长。调查显示,西宁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3702元,比增长281元,增长33.;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57.79元,比增长418.2元,增长6.%。 二、西宁市城乡居民收入面临的重要问题(一)工资性收入增长受经济环境、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工资性收入是都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其增幅大小直接影响到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十一五”前两年由于政策性增资因素影响,都市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我市都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低1.9个百分点,一是由于政策性增资幅度有所缩小,二是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某些公司特别是中小公司面临困难较多,部分公司处在停产半停产状态,公司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影响公司职工工资收

7、入。因此,都市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幅回落。但我市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速仍逐年保持小幅增长,较提高.5个百分点。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基数较低,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6.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4.7元;都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95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263.97元。较低的基数和较低的增速将影响我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有所缩小,但差距仍然较大由于城乡二元构造得不到主线解决,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乡收入差距始终较大。城乡收入比由的3.41缩小为的2.51。差距虽有所缩小,但仍维持在2.75:1的高位上。如若考虑到都市居民的福利性收益和农民的实物性收

8、入、扩大再生产支出,城乡实际差距更大。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的这一差距远高于国际上.6的一般水平。“十一五”以来西宁市城乡收入比 都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收入比87.36 52.3.24:1933463 295099.16:110636.0 397.70 3.13:1192910 394.63.02:211.0 4698.3 275:1 (三)物价水平不稳定,居民实际收入不拟定因素增多“十一五”以来,西宁城乡居民收入都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价频繁波动,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不确性增长。一是农产品生产价格。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增

9、收增长了不拟定性。二是居民消费价格。西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为11.8,为106,为10.,为1022,居民消费价格波动,对居民的实际收入影响较大。三是通胀预期增长。随着扩大内需措施成效逐渐显现,以及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国内货币流动性增长,国内居民水、电、气价格上涨预期增长,加之国际经济的复苏,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开始大幅上扬,增长了通胀预期,将对居民实际增收带来一定的影响。三、推动西宁都市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 一是西宁经济“十一五”以来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显现和西宁强有力“保增长”措施的实行,西宁经济发展平稳增长。同步,随着着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的出台,为西宁发

10、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政策支撑,西宁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迅速发展,从主线上保证都市居民稳定增收,保障“十一五”目的的顺利完毕。二是创立全国卫生都市、创立全国文明都市的活动为西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立全国文明都市作为西宁发展的新目的、新追求,是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随着创立全国文明都市的加快建设,将为西宁汇集更多的人气和商气,增进西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将逐渐获得改善。 三是市委市政府把“保民生”始终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一是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公司,发挥好政府投资、公益性岗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对稳定就业的导向作用

11、,努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公司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逐渐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继续提高下保水平等等。这些保障措施的出台,将增进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四、保持西宁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收的对策措施 (一)继续“扩内需、保增长”,扩大居民增收基本 西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居民增收的基本,在目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坚持“扩内需、保增长”的信念不动摇,一是合理指引投资重点,充足运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投资,将投资重点投向关乎国计民生方面,如医疗、教育、农村基本设施、社会保障、就业等。二是采用有效措施,拉动城乡居民消费。采用措施继续激活城乡居民衣、食、

12、住、行等商品性消费需求。三是想方设法“调构造、增后劲”。以产业规划为基本,积极支持优势产业和公司发展,出台扶持优势产业和出名公司的措施,引导公司立足西宁市场,面向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以研发为先导,引领产业升级换代,哺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二)减少价格因素对城乡居民增收的影响 虽然“十一五”以来城乡居民的增收平稳增长,但价格波动导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不拟定性增长,因此减少物价水平对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意义重大。特别是目前市场流动性增长,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上升幅度加快,通胀预期增强,要避免物价的大起大落,要在保持经济迅速增长与避免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平衡点。物价部门在控制价格时

13、要在找准合适时机,特别是在通胀预期增长时涨价要谨慎。控制物价水平过快上涨,要从基本性、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控制抓起。目前特别要遏制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之间“剪刀差”趋势的进一步发展,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避免农产品价格的下滑和农资价格的上场,增强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 (三)增长就业,提高城乡居民增收能力 “十一五”以来面对经济增长转型的挑战,要增强我们的信心,除了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外,还要积极运用市场压力,变压力为动力,从提高就业技能入手,培养城乡居民适应产业构造调节的能力,增进城乡居民再次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目前要特别关注农民工和失业工人的就业问题。一是要摸清状况,掌握因公司关停导失

14、业人员数量、技能、再就业倾向等状况;二是提供劳务与就业信息,搭建公司与待业者劳务交易平台,尽量缩短其待业时间;三是对就业技能专业不对口的按“阳光工程”措施进行再就业培训。(四)效率优先,突出公平,再分派政策上强化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倾斜力度收入分派的问题,事实上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公平和效率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了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最优平衡点,求得社会和谐,需要在政策上有所调节。一是千方百计增长农民收入,努力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派构造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国民收入分派要向农业和农民倾斜,进一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提高下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财政支出构造,加大对失业、贫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加大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支持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