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文本解读一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3790479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本解读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本解读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本解读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文本解读一(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文本解读一、关于课文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岀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 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 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而现象所迷惑;不要偏 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划人逸事。 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

2、时代,只能是 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岀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 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二、内容分析第1段,进谏的缘起。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岀他不 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冬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 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 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 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岀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

3、心 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 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 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蕊出奉承 的意味。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淸醒的 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 寝而思之”。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 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岀国君不易听 到直言的道理

4、,于是入朝见威王”。第2段,进谏的内容。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 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 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 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 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 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 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 一是邹忌曾任

5、齐相,是国家 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 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第3段,进谏的结果。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 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 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 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 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淸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

6、”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三、写作特色1. 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肖。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 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 別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肖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 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 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2. 叔事简洁,剪裁巧妙。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 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

7、 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枳弊之多,以及具体 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而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 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 丰。3. 语言繁简适度。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亳无重复 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 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4. 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 词

8、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 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 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 快的接受。5.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说理】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 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趙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 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 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 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 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