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3784659 上传时间:2024-03-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 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1 陈景润小时候常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殊。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简单发觉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兴致勃勃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遗忘了别人,而别人也遗忘了他。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仔细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仔细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一直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常缄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怯和害怕。他的求教方式很特别: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中学部到初中部

2、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倾听了清华高校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诞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缺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许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方,他把数学比方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方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

3、陈景润。很多年之后,陈景润最终得偿所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探讨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探讨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振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当怎么去做呢?这里供应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协作。2、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需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并且可以

4、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示自己 。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2路温舒是西汉时人。他幼年时家里特别贫困,靠放羊为生。他很有志向,虽然买不起书,但常常从别人那里借书来看。可借阅的书总是要归还的,路温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有一天,路温舒去放羊,偶然发觉蒲草的叶子很宽。他灵机一动,心想:蒲草的叶子这么宽,要是把它们编成席子,这样不就可以在上面写字、抄书了吗?于是,路温舒趁着放羊的时候割草、编席,然后再把借来的书抄在编好的席上。通过这种方法,他积累了许多学问,最终成为西汉出名的法官。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只要从小立志,并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朝着目标奋斗,信任

5、总有一天会胜利的。西汉路温舒幼年贫困,但他擅长想方法,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成为了出名的法官。青少年置身于现代化文明管理的监狱中,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要珍惜一切学习时间,用学问充溢自己,用技能武装自己,为出监后就业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3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位聪慧而又干练的帝王。少年时代,他曾任职于宋太祖所指挥的宿卫军。由于经验频繁战事,了解民间疾苦,继位后他澄清吏治,整顿朝纲,使得人民安家立业,天下大平,被后人称为一代贤君。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有“贤君”之称的赵光义的登基却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案。根据封建社会的传统,宋太祖赵匡胤应当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他却传给了

6、弟弟赵光义,实在出乎意料。据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有些不舒适,就躺下休息。赵光义让全部人都离开,自己来照料哥哥。外人只远远望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什么,接着烛影摇摆,好像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铁斧戳地的声音,听见赵匡胤高声说:“你好好去做。”天快亮时,赵光义连忙叫人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天亮后,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这件事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始终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闻,但是无法证明。尽管世人对赵光义取得政权的方式心存疑虑,却不得不承认,历史上的赵光义的确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太平兴国二年

7、(公元977年),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宋太宗命宰相李昉等十四人编纂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的重大贡献。太平御览原名太平编览,书编成后,献给宋太宗批阅。宋太宗极为重视,仔细阅读。他规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假如因一时政务繁忙,没完成安排,那么其次天肯定要补上。当时,有的大臣认为皇帝日理万机,还要这么刻苦读书,未免过于辛苦,就劝皇帝放慢安排,每天少看些。宋太宗却笑着说:“只要打开书就会有收获,我不觉得辛苦啊!”宋太宗用大约一年的时间,最终看完了全书。因为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所以这部书又叫太平御览。读书可以使人聪慧。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少年不知勤学苦,老

8、来方悔读书迟”,还是西方先哲的“志向的书籍是才智的.钥匙”,都反映了书籍作为学问载体的巨大作用,表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在今日这个学问爆炸、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读书仍是我们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之一。多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学问面,提高我们的修养,增加我们的才能和才智。因此,开卷有益应当成为每个人的格言。名人读书的故事及感想4匡衡是西汉闻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爱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艳羡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就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那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

9、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假如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耀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他兴奋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之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赶忙从床头翻出了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珍贵的光亮处,用心致志地苦读起来了。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是如此的刻苦,都感到特殊的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从今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就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代学者。这一个故事告知了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胜利的确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胜利的关键。学习之中遇到了困难是常有的事。但是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育自己的学习毅力。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页 共1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