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3782768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吴川市第一中学历史科组 林赵梅一、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课标解读(1)知识与能力说出从汉至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历史材料,初步学会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各项措施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汉初的“削藩”和汉武帝的“推恩令”的不同结果,认识到影响政治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学会从历史中借鉴经验。通过分析我国古

2、代政治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初步认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三、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补充重要的历史资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从汉至元各个朝代政治制度发展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更容易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另一方面,达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效果;(2)通过问题探究、创设情景和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3)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多结合现实生活以及当下最受欢迎的历史电视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个制度的主要内

3、容包括几个方面?生: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管制:三公九卿制还有地方管理制度的郡县制。师:很好。此外,我们还知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形成后,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发展和完善,那么,它是如何发展完善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新课学习】一、总述师:大家还记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里始终存在的两对矛盾是什么吗?生:皇权和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师:非常好。既然存在矛盾,那历代统治者肯定要想方法解决矛盾的,因此,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两对矛盾,那么是如何解决这两对矛盾的呢?统治者通过不断调整地方管理制度,以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最后结

4、果是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调整中央官制,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后加强君主专制。二、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西汉:中央集权削弱加强(1)【问题探究】最近大热的美人心计讲的是窦漪房帮助自己的丈夫刘恒登上帝位的故事,刘恒登上帝位前,是代国的大王。我们知道,秦始皇已经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那为什么汉初的时候还会出现诸侯王呢?生: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2)师:郡国并行制带来了什么影响?生:发生了“七国之乱”,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师:刘邦企图通过分封同姓诸侯国,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可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是,同姓诸侯国的危害更大,如果天子姓

5、刘,我姓张,我要取代天子做皇帝,我就是造反,天下人都不同意,我心里就打鼓。如果天子姓刘,我也姓刘,论辈分我还是叔,我能不想当皇帝吗?我哥死了轮到我了,凭什么你小孩子当?天底下人无所谓,反正都是你们刘家人当皇帝,我在家里该干嘛就干嘛,哪有空管你们。当时,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造反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藩王联合起来,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景帝在众臣

6、的压迫下腰斩了晁错,但是,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刘濞还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问题”是否解决了呢?(3)【材料分析】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从材料中可以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生:建多一些诸侯国,可以削弱它们的实力。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师:结果如何?生: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师:“推恩令”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呢?从客观上,诸侯国实力变小,无法抵抗中央;从主观上看,列侯们对汉武帝感恩戴德还来不及,怎么会反抗呢?(4)【问题探究】无论是“削藩”还是“推

7、恩”,都触及了诸侯王的利益,为什么一个结果是引起“七国之乱”,另一个却成功了呢?如果你是从政者,你可以从中得出怎样的解释?提示:方式不一样:前者强制削夺,后者渐进的缓和的; 结果不一样:前者触及大部分人利益,只有皇帝获益,后者大部分人获益,取得广大的支持者。2、唐朝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学生自主学习为主。3、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1)【材料分析】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赵普对曰:“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结合材料思考: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

8、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了怎样的“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具体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地方收权后又出现了什么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总结归纳:赵普认为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君弱臣强”。 措施: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军事上: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的精兵强将充实到禁军,由皇帝直接统领;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的全部由中央掌握,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作用:改变了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问题:导致冗官、冗兵

9、和冗费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2)拓展分析:最近正在热播的造王者就是以宋朝为背景的故事,在电视中,宋朝是个软弱无能的朝代,边境不断有少数民族来侵犯,少数民族对宋朝虎视眈眈,太子赵贵成沦落金国十年,受尽折磨,宋朝皇帝却无能为力。这跟北宋地方政策有着莫大的联系,北宋把地方的精壮队伍都充实到中央禁军,强枝弱干、守内虚外、重文轻武,这样,地方军的实力就可想而知了;此外,还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有统兵权的无调兵权,有调兵权的无统兵权,这样打起仗来就会指挥不灵,严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北宋虽然有百余万军队,但战斗力不佳,从而加剧了边患危机,影响了统治的稳定,北宋最终在少数民族的打击下灭亡。4、元朝:实行

10、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1)阅读元朝行省图和秦朝疆域图,分析元朝地域有什么特点,元朝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生: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5、总结: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请同学们用函数图画出大概的趋势图。三、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说明: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归纳总结重要知识体系的方法,因此这一部分以自主学习为主。(1)【问题探究】阅读教材,总结归纳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师:引导学生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2)师: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是什么样的趋势?生: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阅读教材,完成下面表

11、格。朝代制度标准方式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2)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察举制:汉朝的主要选官方式。所谓“察举”,就是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期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朝廷。这些被推荐的人,经过考核授予不同的官职。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孝廉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科目之一,凡是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人,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愚孝”的行为非常常见。例如二十四孝中的孝子郭巨“为母埋儿”的故事说“东汉时,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再得。”这种残酷的愚孝,当时被渲染为大孝的典型,郭巨遂被荐举为孝廉。可见,察举制是不科学的。九品中

12、正制: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相当于现在的评审、面试官等。中正官主要依据一个人的门第去确定这个人的品级,门第指的是祖父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因此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由此看来,当时就是真正的“拼爹”的时代,这种选官制度是非常不公平的。科举制:A、阅读课本,找出它的发展历程以及作用。B、【问题探究】当今的高考还有公务员考试(国考、省考),都是借鉴了科举制的经验,但又比科举制更加的科学。科举制存在哪些弊端?当今的考试比科举制进步在哪里?(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选官制度发展的规律。六、板书设计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

13、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 (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西汉:中央集权削弱加强(1)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3、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2)措施:军事上: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的精兵强将充实到禁军,由皇帝直接统领;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的全

14、部由中央掌握,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3)影响:积极:改变了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导致冗官、冗兵和冗费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1)背景:元朝疆域辽阔(2)措施:大部分地区实行行省制(3)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官制的演变;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西汉:中外朝制度(1)背景:丞相位高权重(2)措施:中外朝制度中朝(决策),外朝(执行)(3)影响积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消极:权利过于集中,导致宦官、外戚专权,

15、政治动荡。2、隋唐:三省六部制(1)萌芽:魏晋南北朝(2)结构和职责(3)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4)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相权独揽大权,加强皇权;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3、北宋:二府三司制4、元:中书省(1)目的:提高行政效率(2)措施:设中书省,代替三省(3)结果:相权加强,皇权削弱。(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1、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朝代制度标准方式汉朝察举制品行举荐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评定授官隋唐以后科举制才能考试2、发展规律(1)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2)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3)选择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