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航运史述略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3776286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峡航运史述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峡航运史述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峡航运史述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峡航运史述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峡航运史述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峡航运史述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峡航运史述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峡航运史述略09-06-17作者:编辑:校方人员赵冬菊摘要:三峡航运始于新石器时代。巴人参加武王伐封之际,独木舟已被舫替代。春秋战国时期,巴、蜀、楚、秦等都利用和开发过三峡航运。秦汉间,三峡成为川盐粮运输的主干线。三国时期,三峡造船业空前发展。唐宋时期,三峡航运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干道。元明之际,三峡航运又成为移民的主渠道。清代则对三峡航运加以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近现代时期,三峡航运在社会生活和民族战争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根据考古资料,三峡航运始于新石器时代。这时,不仅有巴蜀先民开始在这里从事舟揖船筏的活动”,而且岀现了防护行船安全的设备一一石锚2、只不过这时的航运都是短程的,规模不大。到

2、了夏商或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巴、蜀、楚等先民在三峡地区的不断活跃,且巴人在选举首领时,还要以浮舟、掷剑的水平高低来决定首领的当选与否,从而促进了航运的发展。据南朝范晔后汉书西南蛮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廩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同时,由于巴、楚数相攻伐,在楚的紧逼下,巴人又沿三峡向西迁徙,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到了先王墓多”的枳(今涪陵),后在川东一带定居下来。1989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万县高梁村发现的一件虎钮钅享于上有船形符号”船上有鸟状神树,船头高翘,设有望楼,并有建鼓”和茅旗”表明巴蜀水上居

3、民(夷)用船交通与捕鱼,用船作战与祭祀,死后又用船为棺(也可能以舟为居)”。可见,三峡之水、之船对巴人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对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华阳国志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解,浮江伐楚”在巴人参加武王伐封之际,长江水系又进一步发展,重要标志是:独木舟已被舫替代,水上运载工具获得更新”5,给巴人的活动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当时的秦国、楚国等也利用了三峡的水利之便。公元前316-277年,秦军四次从巴蜀岀发,顺江东下,由水路讨伐楚国。楚国由于在初期阶段的经济文化落后,被称为荆蛮”于是,楚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在后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舟师

4、,以西通巴蜀,与秦国抗衡”6。同时,楚国还视三峡为重要的交通航运线至西南。他们循川江线路,经夔巫而达枳与渝,再经汉之僰道、以达南中”可见,巴、蜀、楚、秦等先民都充分利用了三峡水运的优越条件。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发了三峡。水经注卷33载: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使令凿巫山峡通水”,华阳国志蜀志亦载:开明,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浇尧舜禅让之义”。蜀国开发三峡,是为了使长江在三峡畅通无阻,顺水东流,船能行走,目的是便于作战。因此,当时开发三峡的目的,可能主要就是战争的需要。其次是为了民族的迁徙和生活的定居开辟道路,袁庭栋著巴蜀文化中说:古代的巴蜀很早就有了鱼凫氏、开明氏的大规模西迁”。到了战国,自秦白起

5、火烧夷陵之后,使西通巴蜀的天险三峡门户逐渐被敲开”8,三峡进一步走向开放。战国策楚策载,张仪在向楚王分析秦朝在巴蜀备战的情况时说:秦西有巴蜀,方船载粟,起于汶山,至郢三千余里,不费马汗之劳”。可见,战国时期的三峡航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有了一定规模。到了秦代,秦朝十分重视三峡的航运事业,秦始皇还亲临三峡。据清人梁启超考释秦始皇第五次岀巡线路,舟行最多,盖由巴乐循江而下”9。到了东汉,由于中央对经济的高度重视,四川的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三峡的盐业也因此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其盐运主要依靠三峡航运运岀。汉代巫县盐官所辖区井盐顺江东下”1。同时,四川的粮食除了自给外,也通过三峡运岀,以支援粮食生产不足的

6、地区。从四川运粮,三峡是漕运首先经过的航道。西汉元鼎二年,武帝刘彻两次下诏运粮,一次是山东发生黄河水、患,令巴蜀运粮顺三峡岀江经漕运转运至江淮赈灾。一次是江南遭涝灾,又从巴蜀运粮岀三峡,至江南”11。其它如四川的铁、茶、布、竹、木、漆器、枸酱等,还运到南海与外国商人交换珠宝、象牙和犀角等,其航线便是顺长江岀三峡人湘水经灵渠进离水,然后人珠江到达南海郡(今广州)”12。楼船、蒙冲、斗舰由于这个时期战争的频繁,14,其中,南阳流三国时,三峡航运更是迅速发展,其造船业在西汉的基础上空前发展,和走舸等各类战船均经改制”13,增强了稳性,也增加了重量。同时,往来于三峡地区的移民也增多。东汉末年,南阳、三

7、辅流民数万家避乱入蜀民就是经三峡入蜀的。建安19年,诸葛亮、刘备、赵云率荆兵万人经三峡入蜀15。西晋灭吴的时候,晋军起兵成都,顺江东下,摧毁吴军在三峡的拦江铁链,进入长江三峡,兵不血刃威逼建业、吴军望旗而降”16。三峡航运线成为当时战争的重要交通干道,在战争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唐宋时期,由于经济的高度繁荣,三峡及其周围地区的商业贸易亦十分发达,三峡成为转输川米、马钢、蜀麻、蜀布、吴盐的重要水路”17,其中的盐业尤为发达,其运输量也最大。据明四川总志载:每年用木帆船运往恩施的川盐就有2000万斤”8,三峡水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三峡航运交通业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一代文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

8、玄奘、杨炯、陈子昂等都纷纷取三峡岀入四川,他们中有不少人对三峡的波澜壮阔和商业贸易的繁荣景象作了细致的描述,并留下了大批的诗作佳句。如,李白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佳句。杜甫有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的诗作,既反映了三峡的舟楫航运,也反映了三峡商业贸易的兴盛。当时,三峡地区的贡赋也经三峡方舟而下”19。三峡航道成为唐王朝的一条主要交通干道。宋代,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同样给三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峡州至喜序记载:贡输商旅之往来蜀者,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20,尤其是川益诸州金帛及租市之布”以十纲取三峡水运至

9、荆南21,使三峡航运成为通西蜀之宝货,传南土之泉谷。建帆高挂,则动越万艘;连檣直进,则倏越千里”22。三峡航运业的发达和贸易的兴盛,令大批的文人赞不绝口。杜甫在夔州歌十绝句中称: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冈”李复在登夔州城楼称:舟帆远自吴越来”范成大在夔州竹枝词中说:大昌盐船入巫峡”当时,有不少人搭乘商船入峡,陆游在入蜀记中说:窦群便在荆州雇峡中船而上”此即人随商贾船”商业十分活跃。在这种形势下,往来于三峡一带的商船、商人、名人、文人和珍奇异货等,都纷纷云集于这里,仅夔州城就停泊着清秋万估船”23。商业的兴旺,贸易的发达,有力地推动了这里经济的发展,成为三峡历史上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元明之际

10、,由于战乱的影响,使这里的经济一度从繁荣走向了萧条,人口也大为减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央政府便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其中的一条是向四川移民。仅云阳县内,就迁去了向、韩、曾、邹、殷、谭、孙、蒲、丁、程、张、贾、李、于等姓,他们是以湖北经三峡迁去的24。故明代四川有各省流民一二万,在彼砍柴以供大宁盐井之用”25。同时,也由于战争本身的因素,通过战争来到四川(包括三峡)的人亦不少。女口,元末徐寿辉红巾军起义时,一些富豪大族为避乱而入蜀。明玉珍占据四川时,大批湖北人到了四川。明初“李来亨)率众走川东,分据川湖间耕田自给,川中旧将王光兴、谭弘等附之众犹数十万”26。这些移民。大都经过三峡人蜀,三

11、峡航运对他们的移民迁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了清代,三峡仍然得到了开发和利用。由于经商之风仍然在这里盛行,当时的归州(今秭归)呈舟船为客商载货物往来川楚者颇多,其滨江傍滩居民恒习操舟之术,或为船户挽舟弄桡佣值度日”巴东商人依川江之便多逐末或为负土货岀境往来荆南以佣资其生”大宁客商挽运货物上而万县,下而荆楚”27大批的商人、商船利用三峡航行的便利而在三峡络绎不绝。同时,这个时期三峡的航运还得到了开发。当湖北分巡南道观察使李拔在兼管三峡水利事业时,还于乾隆33年(1772)亲自率众进三峡开凿水陆纤道,疏通导航”28。这个时期,不仅官方非常重视三峡航道的整治,而且也岀现了民间自费整治三峡航道的人,大

12、商人李本忠即是。他为了改善三峡航行条件,仅一人捐金银二十余万两,以治理三峡航道:从清嘉庆十年(1805)至清光绪二十年(1840)止,历时36年,先后对三峡航道进行了开凿治理,整治滩险、礁石和开凿纤道计54处,耗资达十八万七千余银两。同时,于道光六年(1826)捐资购买了秭归对岸的阴、阳二山,奏请州府,封山禁垦,以防土石注人江中而成险滩”9。这位第一个自费开凿治理三峡航道的李本忠,至今还为三峡的人们所称颂。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用炮弹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长江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一位英国商人说:长江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匹东方丝绸,它实在是够宽够长的,它的西头还系着一个美妙的瓷器,那就是有名的天府之国。

13、可惜的是,上帝在三峡那儿缠了个死结”30。可见,三峡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航运,但直到近代,那里仍然有许多险滩、暗礁让帝国主义望而生畏。但是,由于帝国主义贪婪的掠夺本性,他们还是在三峡跃跃欲试。清光绪十年(1884),英国商人阿基包尔德立德,为开拓通往川江的轮运通道,开办了汉口至宜昌的冬季轮船航运”31,但却失败。之后,德国人在三峡试航,却翻沉江底。之后,英国人又在三峡试航,于1900年走通三峡,直抵重庆。这位第一个走通三峡全段航程而直达重庆的英国商人就是蒲兰田32。到了20世纪初期,当孙中山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均遭失败以后,他便把革命的成功寄予在实业的振兴上,即实业救国。于是,在他的建设方略之二一

14、一实业计划中,就改良现成的水路及运河问题”谈了关于三峡的第一个设想: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涤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3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把国府迁往重庆,湖北省府迁往恩施,以凭借三峡天险这一自然屏障来躲避日寇的进攻,三峡航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是后来被国民党吹嘘为鄂西大捷的战斗即石牌大战中,也是国民党利用三峡天险才得以抵住日军的西进,也才得以保住国民党首府重庆的东大门。其间,日军的狂轰滥炸,也曾给三峡航道带来障碍,国民党也曾整治过三峡航道,但收效甚微。

15、三峡航道得到彻底地治理和开始大规模的航运,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纵观三峡航运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几个问题(一)三峡航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最早在三峡从事舟楫船筏活动的是巴蜀先民。他们较早地认识了船和水对他们的生活所起的作用。于是,制造了早期的船只一一独木舟,以便在峡江从事捕鱼等早期的生产劳动。而且,他们还在文化信仰上,对船有着特殊的认识,以致于在他们的生活器物上刻下了船纹、渔纹等符号在人死亡之后,又用船棺来埋葬,即船棺葬。船纹、渔纹符号的刻绘和船棺葬的岀现,表达了巴蜀先民对早期渔业生活的深深眷恋,说明船与巴蜀先民生活的密不可分。特别是巴蜀先民在迁徙和战争中,三峡之

16、水、三峡之船都给他们提供了生存和作战的先决条件。正因如此,促使巴蜀先民对三峡航运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从而成为三峡航运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巴蜀先民较早地开发和利用三峡航运,是由其特定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但在客观上,却推动了三峡航运业的发展,为三峡航运作出了重要贡献。春秋战国之际,当这里战争频繁的时候,他们开发和利用这里的航道、航运,乃是战争的需要。巴、蜀、楚、秦等都竞相争夺这里,谁争得了这里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此,对三峡航道、航运都极为重视。汉唐盛世之际,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达,三峡航道、航运的作用就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元明之际,由于战乱的影响,经济的削弱和人口的减少等,三峡航道、航运也受其影响。明清之际,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相对繁荣,三峡航道的治理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