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375649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街道的美学读后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街道的美学读后感导读:街道的美学读后感(一)街道的美学是一本关于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书。作 者芦原义信是日本建筑协会主席,并着有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作 者对于外部空间的尺度、比例以及一些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上的应 用颇有研究。在本书中,作者从文化角度出发,将日本街道空间与西 欧的街道空间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同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了中 西方街道格局的图底关系,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 出发论述了如何发掘城市空间中的视觉秩序规律。本书写作于1979年,上世纪60 年代欧美建筑界正在刮起一阵 人本主义风潮,亚历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简雅各布斯的美 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

2、与复杂性,他们的理 论虽然各有倾向,但他们都关注到了工业和科技对人的异化,提倡对 人性本身的观照。芦原义信在书中这样写,“所谓外部空间的构成, 就是让巨大的城市达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间还原成小空间,把空间充 实得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可以说,作者提倡的“街道的美学”,是 以肯定人的存在为基础的。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讲街道空间的构成,下篇侧重城 市景观的分析。对于书中的内容,做如下总结:(1)内部和外部作者开篇发问,为什么西欧的街道总是整齐划一、充满秩序感, 而日本的街道总是杂乱无章?这是东西方街道的一个显着差别,西欧 的街道总是由建筑构成连续的街景立面,而类似日本这样的东方式国 家却没有这

3、样的传统,我们的街道往往缺乏组织,建筑也鲜少面临街 道,都是以院落或者围墙作为屏障的。作者认为这是东西方文化对空 间的理解不同,我们对“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认识有偏差。 对日本人来说,穿着鞋进入的空间是“外部”,脱了鞋进入的空间是 “内部”,而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 外部秩序的一部分。作者举了旅馆的例子,日本的温泉观光旅店夜间 大门上锁,房间不上锁,西欧的饭店则是大门人人都可以进去,里面 的房间则要上锁。他认为,”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他是城市或 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相对的,日本住宅的基本思想, 在于它是家庭私用的内部秩序,结果在欧洲的家中和外边一

4、样地要穿 着鞋,而在日本的家中则要脱鞋。“由此作者得出的结论”具有内部 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 淡薄的。这颇有点像许多人多国人“公德”与“私德”的看法,认为 中国人“私德”很好,对外的“公德”却很差。对此有点存疑,这是 对现象的总结,因果必然性却不尽然。作者还有一段“坐的文化论”来解释日本为什么没有形成欧美 式的秩序街道。传统的日本住宅没有家具,甚至没有椅子和床,一切 日常活动都在地板上进行,因此衍生出与“坐的文化论”相对应的“地 板型建筑“,在这样的建筑中,”空间不是由厚重的实墙限定的,而 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场(地)观念加以限定的。因此,作者认为“日 本这

5、种墙的观念淡薄的地板型建筑在街道的形成上是分厂困难的。(2)街道的构成 对街道构成的分析,芦原义信引入了一些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主张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并认为现象的经 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作者分别给出了意大利和日本古代江户的地图 黑白反转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在意大利的对比图中,建筑内部空间 与街道的外部空间,在质量上市近似的,而江户的对比图中,道路与 建筑之间还有很多用途不明确的剩余空间。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意 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具有轮廓清晰的图形性格。常常能看到有人 用图底反转的方法来做一些城市空间的比较与

6、分析,我至今都对这种 分析方法表示疑问,好像是一种为论据而论据的过程。(3)“一次轮廓线”和“二次轮廓线” 东京银座等最繁华的街道,立面往往都被巨大的招牌所占据, 如果“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 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二次轮廓线”, “二次轮廓线”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对街道的认知和观感,映入眼帘 的往往是杂乱和无序,作者认为应该把二次轮廓线整合在一次轮廓线 中,例如把侧招牌按照同样大小等间距设置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 手段。由此可见建筑师对于秩序感真是谜一般的痴迷。新生代的日本建筑师BOW-WOW犬吠工作室却对现实是一种“解构”而非“建 构”

7、的姿态,他们欣赏这种“非秩序“的东京景观,对本土文化也表 现出更多额自信。两代建筑师的观点对照起来看也非常有趣。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二)近日终于读完了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非常精彩。 尤其为作者芦原义信漫布于全篇的对日本城市街道环境不佳的关注、 呼吁的一片拳拳之心所感动,作者又以一个建筑师的专业知识做出有 理有据的分析和具体的改善方案,看起来真是过瘾!作者在“内部与外部”中说:“日本的传统是在家的内部建立起 井然的秩序,以家族为中心,在一幢建筑里保持着内部秩序。具有内 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 是淡泊的。“日本人将家看作内,把街道看作外,不像西欧人 那样

8、在空间领域上加以统一。换句话说,外是外部,这就意味着 它的整洁漂亮由谁来管是和人们无关的”。作者提到的这些“日本人” 的特征和问题,因其源流于中国,也同样是中国人的特征和问题,而 在中国建筑学者的文章中,却尚未见到阐述得如此切中要害的观点。 不管是所谓“大师”还是一般的“业内人事”,多是以个人好恶或人 云亦云的观点来肆意谩骂甚至是人身攻击。能够像芦原义信在文中对 日比谷公园所做的那样提出具体改善措施的,更是少之又少。街道的美学成书于 1978 年,当时日本“正处于举国上下 同心协力,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作者认为:“为 了要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光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够的,还应该 “提倡都市的文化和美好”。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好,现在的中国也正 在迈入“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不能再像改革初三十年那样“不顾衣 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了,也应该在努力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 题的同时,创造更美好的都市的文化和景观。借用作者书中的一句话:只重视内眺景观而对外眺景观 不太介意的“中国人”,作为文化高度发达国家,也该把街道的美学 提到日程上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