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成因分析类》导练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3747040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成因分析类》导练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成因分析类》导练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成因分析类》导练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成因分析类》导练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成因分析类》导练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成因分析类》导练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成因分析类》导练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成因分析类导练案地形成因分析类最新考纲: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2.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一、高考真题 例题1、2016全国丙卷T36(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答案:气温高,湿度大(

2、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解析:首先明确该题要从河水腐殖质多和含沙量少两个方面回答,其次注意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流域的主要差别:一是有无沼泽,二是流域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腐殖质是生物遗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因此分析腐殖质多的原因既要考虑当地有适合大量生物生存的气候条件,又要考虑有腐殖质形成的场所即沼泽;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一方面从不利于泥沙产生的地形条件考虑,另一方面从沼泽对泥沙沉积的影响考虑。例题2、(2013高考全国卷,T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

3、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

4、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选其中一种观点,并提供论据即可)解析:首先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为河北北部及其附近地区。(1)从图中看出,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沉积物提供了沙源。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河流水量不稳定,枯水季节沉积

5、物露出水面变成干燥的沙源。(2)选择一种观点,关键是论据能够支持自己的观点。二、知识要点回顾:1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2.内力作用与地貌形态(1)内力作用与地貌(2)三种地质构造类型3.外力作用与地貌三、练习题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闽江自西向东流入东海。闽江上游是山区性河流,其特点是两岸多高山峡谷,溪流密布,流程短,落差大。闽江流域多年平均入海泥沙量约为750万吨,大量的泥沙在波浪和南下沿岸流的作用下向入海口南岸移动。闽江口南岸多沙丘,其形成与我国内陆的沙漠化过程类似。下表是闽江口南岸历年各月主导风向、风频和平均风速示意表。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记录年代主导风向东北

6、东北东北东北东北东北西南东北东北东北东北东北东北19551979年风频(%)36363331281813203244423831平均风速(m/s)6.96.76.76.66.05.16.47.66.97.58.07.16.9分析闽江口南岸沙丘形成的原因。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天漠”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它的形成要有“丰富的沙源”“强劲的风力”,这种形形色色的“迷你沙漠”,却会出现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带,与江河湖海如影随形。下图中M地附近有20多万亩(1亩666.7平方米)沙丘。材料二鄱阳湖附近的水系。指出上图中M地最有利于形成“天漠”的季节,并分析该季节形成“天漠”的主要条件

7、。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图a为Q地地貌景观示意图)材料二:图中P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小,具有“天旱年河水不少,多雨年河水不多”的特点。每当夏季来临,图示区域的大部分河流明天都会出现一次洪峰。指出图中Q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4.读世界某区城图(图6),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M河甲地以上河段流经的峡谷地区,高峰和峡谷咫尺为邻,几千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简要分析大峡谷形成的地质作用。5.图4为我国两个不同区域图,读图并运用相关知识回答问题。图4 C地形区地表形态特征是 ,简述形成该地表形态的原因。6. 意大利大理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

8、分布广泛,开采历史悠久,开采加工技术先进,是世界上最有实力的大理石资源国和生产国。从板块运动的角度分析意大利境内大理石分布广泛的成因。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河流分布图材料二:下图是云贵高原著名的石灰岩地貌石林,石灰岩是海底形成的沉积岩,是形成石林的物质基础,石灰岩地貌区不仅地表崎岖,而且地下环境复杂,多溶洞和地下暗河。读下图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二描述云贵高原石林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8.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理环境独特。读图回答问题。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阐释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9.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问题试分析图中荆江河段成为“地上

9、河”的原因。10.图9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图10为M河段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9图10简析乙段和丙段河床沉积物颗粒大小差异的成因11.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等高线(单位:米)。 简析河流在A、B两地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答案与解析:1.答案:自然原因:闽江入海泥沙量大,大量的泥沙在波浪作用下向入海口南岸移动,沙源充足;海滩宽广,为大风提供了足够长的风区;闽江口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东北风风力强劲,大风日数多;东北风盛行的季节降水稀少等。人为原因:历史上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不断增长,以及由此引起的垦荒、放牧、围垦规模的不断扩大,砍伐森林、不合理的

10、土地利用方式等导致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使入海河流泥沙量增大,沿海防护林的破坏导致风力增强。解析:可迁移内陆地区的沙漠化成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主要是分析沙源、动力条件。人为原因侧重于分析人类活动导致森林破坏,一是增加了沙源,二是增强了风力。2.答案:冬季。形成的条件:冬季为枯水期,湖泊水位下降,湖边的泥沙出露,形成沙源;冬季受偏北风的影响,北部无高大山地阻挡,风力强劲(或大风日数多),风力搬运、堆积作用明显。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天漠”的形成需要有“丰富的沙源”和“强劲的风力”,鄱阳湖地区具备这些条件的季节应该是冬季。冬季,湖泊水位低,泥沙出露,沙源丰富;冬季偏

11、北风大,且没有高大地形阻挡,风力搬运、堆积作用强。3.答案: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答题要点:流水堆积、山区出山口、流速减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冲积扇的判断及形成过程分析。冲积扇主要是形成在河流山区出山口;三角洲主要形成在河口处,要注意二者的不同。4.答案:大峡谷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峡谷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抬升,地势起伏较大,岩石破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河流水量丰富,水流湍急,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强烈。5.答案: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势起伏大,黄土疏松,植被破坏严重,流水侵蚀作用强。解析:

12、C地形区是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特征最突出的特点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与这一地区的气候多暴雨;地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等密切相关。6.答案:历史上该地区地势低,沉积有深厚石灰岩层,随着地中海两侧板块的不断碰撞挤压,地势逐渐升高,同时由于岩层的挤压破碎岩浆侵入(或变质作用)而形成大量的大理岩。解析:大理岩是变质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这里大理岩分布广泛,说明历史上该地区地势低,沉积有深厚石灰岩层,随着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碰撞挤压,地势逐渐升高,同时由于岩层的挤压破碎岩浆侵入,高温高压变质而形成大量的大理岩。7.答案:石灰岩是海底形成的沉积岩,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形成

13、石灰岩高原,经外力流水侵蚀形成石林。解析:根据材料,石灰岩是海底形成的沉积岩,所以先有海底沉积,形成石灰岩。再有地壳运动,隆起形成石灰岩高原。然后经过外力作用侵蚀、溶蚀形成石林地貌。8.答案: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造成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相互碰撞,印度洋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欧板块下插入,逐渐隆起形成世界最高的高原。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青藏高原是由于板块的挤压而隆起。9.答案: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该河段进入平原,河道变宽(坡度较小),水流变缓;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沉积,导致河床逐步抬高;人为加高堤坝。形成地上河10.答案:乙段

14、为河流出山口,流速较快,流水沉积作用较弱,较大颗粒的沉积物在此沉积,沉积物颗粒较大;丙段水流较缓,流水沉积作用较强,沉积物颗粒较小解析:河床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和水流速度正相关,水流速度大,流水沉积作用弱,颗粒大的能够沉积;水流速度慢,流水沉积作用强,小颗粒会沉积。11.答案: A处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沟谷地貌;B处河流水流平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谷冲积平原解析:河流的外力作用有堆积作用和侵蚀作用,主要是地形、地势的影响;落差大的地区,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沟谷地貌;地形平坦的地区,河流流速小,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谷冲积平原。结合图中信息可知,A处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沟谷地貌。B处河流水流平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谷冲积平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