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震与应对》教学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3735975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震与应对》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震与应对》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震与应对》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震与应对》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震与应对》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震与应对》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震与应对》教学设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震与应对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本课是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地震与应对一课的内容。教材围绕着地震知识的了解、地震来临时的应对措施等环节展开。通过学生听一听、说一说、看一看、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对地震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而我根据学生实际和社会当前形势,着重进行了震后自救的教材处理。设计意图: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很多人来不及躲避被困在废墟中,每个人都受了伤,没有食物,也没有水,但他们却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如12岁小学生龚辉咬破腮帮饮血自救,崔昌会被困216小时靠吃蚯蚓、野草、尿液维系生命。对于这样一份份材料,我以为这是对学生进行生命和生存教育的

2、良机,因而设计了为地震自救而寻找最佳方案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理念: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超越教材,来自生活,亲身实践,提高综合能力的特点,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体验,锻炼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时的设计中力求体现以上课标精神。同时,在各个环节安排上,努力做到有收有放,有静有动。活动背景: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0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7万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失踪,十几万人受伤。学生遇难比例相对很高。

3、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安全事故已经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导致以上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自救互救教育不够,特别是少年儿童,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现在我国认识到急救和自我保护教育重要性的人越来越多,已有一些学校把这方面内容列入教学计划,但总的来说,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缺乏系统性、经常性,不少地方仍是空白。在青少年和儿童中普及这方面的教育,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活动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危急事件及探讨一些处理危急

4、事件的方法。2、初步培养学生遇事能动脑筋想办法、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能力。3、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救意识及生存能力。4、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过程:一、 呈现活动素材: 一个真实的故事 龚辉是洛水小学五(1)班学生,他回忆:地震发生后,大家正准备上课,突然教室开始摇晃,墙上的东西往下掉,他立即往外跑。刚跑到拐角处,楼梯间一下子塌了下来,龚辉马上被砖块和预制板压着,双手被砸伤,无法动弹。“我被压倒时,感觉房子还在动,过了好一会才停下来。”龚辉说,他马上就听到哭喊声,有人喊救命,自已也跟着喊了起来。细听周围的喊叫声,龚辉很快发现在他前面的是班长张玉婷,后面是肖佩

5、林还有很多同学在周围。“我们喊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看到有人来师:废墟中龚辉和他的同学们在受了伤、没有食物、没有水,也没有人及时救援的情况下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吗?二、议一议:当学生观看了“地震自救”后,组织学生讨论和想象当时的情景。在那种环境中龚辉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样开展自救?(1)按照先后顺序说一说,龚辉和他的同学们面对当时的情景应该先做些什么?(2)以小组的形式模拟一下龚辉和他的同学们开展自救情形。(3)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设置这一环节,让学生置身于地震废墟中,面对饥饿、恐惧,带着伤,没有食物,无人救助应该怎样处理比较合理。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要尽快

6、想出较合理的处理方案,尽快脱离困境。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能力。三、写一写: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设计“地震自救”方案自救方案食物问题求救问题自救问题其他1、比一比: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让学生在众多不同的方案中学会选择最佳方案,或集各方案的优势重组新的方案。2、说一说:假如你自己被掩埋在一个废墟中,你会怎么做?小组交流。3、演一演: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合作,演绎各种求救、自救的方式。4、评一评:在众多求救、自救的方式中哪些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通过设计方案、选择方案、演绎方案、评价方案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应变、学会合作、学会借鉴、学会鼓励、学会欣赏。四、活动延伸:

7、1、 想一想:在野外迷路了,天已经很晚,应该怎么办?2、 调查、收集生活中有关危急事件以及一些自救的方法并把方案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五、附:活动片段1:如何自救生1:老师,从龚辉喝血自救一事中,我认为他们能够生存下来的首要原因就是他们能够相互勉励,大家就不害怕了,产生了对生存的渴求,树立了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脱离险地,所以我认为拥有自信心最重要。师:对,坚强的信念是我们摆脱困境的原动力。生2:老师,我认为还要冷静。龚辉他们在被废墟困住时,他们不是大声疾呼,而是分散呼叫,一个接一个的呼叫,这样就保存了部分体力。师:你想的真周到,保持清醒的头脑是进行自救的前提,而保存体力,则是延长生命的好办法。

8、生3:我觉得在废墟中一动也不动的等待援救也不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自己尽可能的挪动我们的身体,比如手脚。给自己弄一个比较宽松的空间,让自己尽量能活动一下。师: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生4:要是地震再次发生怎么办?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让自己再次受到伤害,比如找个墙角、或者是找个坚固的支撑物躲起来。师:嗯,你的办法又有了进步。师:同学们想出许多抗震自救的法子。但我们最主要的要根据当时情景而选择最好的办法,也可以几个办法综合使用。活动片段2:如何解决食物生1:可以找一找自己的周围是否有食物和水,如果有的话应尽量节省使用。生2 :如果我们被废墟掩埋住了,动弹不得,我可以像小龚辉学习,咬破自己的腮帮止渴。生

9、3:我看到电视报道中有的人是吃蚯蚓、卫生纸、衣服,喝自己的小便,坚持到最后得到解救的。“还可以吃人肉”。坐在教室一角的于洋小声的说。我被他的想法所惊骇。我马上回过神来,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教室立刻沸腾起来。大家都在争论这个问题。“吃人肉太残忍了,以上有那么多的办法,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学习委员张彤激动地说。“不能吃人肉,因为他们本来已经受了伤,身体很虚弱,割肉吃,身体更加支持不了,还会受细菌感染。”姜东浩说。郭永红站起来说: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后,认为这个办法是可行的。在实在找不到食物等死的情况下,还不如割人肉吃。但最好从胖子或身体强壮的人身上下手比较好。争论非常激烈。 师:同学们,于洋同

10、学说的到也是一个办法,但这个办法到了万不得已是不能这么做。活动片段3:如何求救生1:大声呼喊。师:这是一种方法,但是要注意保存体力。当听到或看到有人救援时再开始呼救。生2:老师,如果被掩埋的很深,别人很难看见或听见你的呼救的。师:对,遇到这种情况同学们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呢?生3:是不是可以用敲击水管或者是楼板来传递信号?师:这不失为一个巧妙的方法。师点评:同学们的办法真不少,能根据当时现有条件和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想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求救方法,老师也被你们感动,也为你们骄傲。六、活动反思:1、中国基础教育大环境制约了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11、。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而中国孩子则不。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美国孩子则不。一般说来,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轮到动手或研究时往往就不如美国人了。2、从整个活动来看,不难发现我们多数学生,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只有一小部分人独立能力比较强、知识面广、善于动脑筋的学生在唱主角。3、在模拟活动中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普遍薄弱的特性暴露无遗。4、社会现状和制度的制约。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的现状,上级安全责任事故的红头文件和事故追究责任制度、

12、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学校领导、教师受明哲保身等思想的影响,无形中束缚了学校一切正常活动的开展。如:野外活动和春游很难在学校中再现。学生几乎成了一只只关在棚里的鸡,陷入了越是怕出事,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就越差,反而越容易出事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漩涡。七、活动效果分析:1、锻炼了能力,培养了自信心,了解一些遇险处理方法。整个活动创设了情境,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学生们在为龚辉和他的同学们摆脱困境献计献策,还模拟脱困种种场景,以编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同学们共享。整个活动,人人参与,每一个学生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同学们学会了聆听,学会了借鉴,学会了创见,学会如何运用已学知识来克服困

13、难,摆脱困境,学会了分析,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第一要冷静,积极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寻找一个比较合理的处理方案,尽快脱离困境。第二要勇敢,不泄气,要有自信心,勇于接受挑战。2、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了合作。在活动和拓展延伸过程中,学生们从书内走向书外,从室内走向室外,走向社会,走向自然,通过上网、到图书馆、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收集生活中有关危急事件以及一些自救的方法,加以整理形成方案和同学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在需要知识时,通过什么手段从哪里去寻找,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懂得了要完成活动,应要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欣赏和借鉴。3、激发了学生敢于尝试独立生活的勇气,树立了敢

14、于挑战困难,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4、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发挥个人才能,又集集体智慧;既锻炼了能力,又提高语言表达和习作能力。5、在活动中还注意了以下问题:首先,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历告诉我们干巴巴的理论和说教是很难激起学生内心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共鸣。为了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思索,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历去阐述自己的处理方式。基于这种想法,我设置了一种场景: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呈现地震及人物面临的困难,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积极探索帮助沃特曼他们摆脱困境的办法。其次,注重探索和实

15、践过程。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起重要作用的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储存能力,还有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的形成等都是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因素。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一种方法尤为重要,即获取信息或知识的方法。这种技能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生存条件,是“学会学习”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智慧的火花得到碰撞,在比较中学会选择最佳方案。学会当遇到危险和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会沉着应对。最后,“动脑筋,有创意地生存和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新要求,它反映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儿童要学会“动脑筋、有创意地生存和生活”,就得学会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会收集与整理资料,会在研究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在需要知识时,知道通过什么手段,从哪里或从谁那儿去寻找,这种技能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生存条件,是21世纪“学会学习”的基本要求。附:汶川地震自救案例一、12岁小学生咬破腮帮饮血自救一个小学生,被压在废墟里口渴难耐怎么办?什邡市洛水小学的龚辉的办法是咬破腮帮,喝自己的血!在医院,这个不满12岁孩子讲述的自救经历令人惊叹。龚辉是洛水小学五(1)班学生,他回忆:地震发生后,大家正准备上课,突然教室开始摇晃,墙上的东西往下掉,他立即往外跑。刚跑到拐角处,楼梯间一下子塌了下来,龚辉马上被砖块和预制板压着,双手被砸伤,无法动弹。“我被压倒时,感觉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