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3734176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能让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心情,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因而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思想,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正确处理好现代教学体系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这四个要素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并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拓展训练。在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教师:激趣导入点拨导议拓展导

2、创 过程: 学 议 练 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开展。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2、能力性目标; (1)培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培养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媒体: 校园网络,多媒体计算机。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重点及分析: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情感,并为之而感染,并能迁移于自己的写作之中是难点,也是重点。针对这一难关,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原理,运用设置疑惑,推荐网站,组成小

3、组,相互探讨,相互揣摩的办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也是关键阶段。 目标:1、激发兴趣。 2、查找资料,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一)情境创设: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朱自清?春的境界,感悟到春的妩媚;进入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去感受夏热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进入阳光下的雪景中,去领略毛泽东?沁园春雪的“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再展示一大片金黄的桦树,一地的落叶,随风飘舞的画面,打出秋又是如何呢特别是郁达夫心中的秋味又怎样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的愿望。 分析:要学生进入学习气氛,调动其求知的欲望,就要注意调动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美感思维,

4、让学生的思想随着美的画面动起来,到秋的意境中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对象。 (二)自主学习 1、教师指导 (1)展示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及背景。绘画或寻找文中秋景图。 查找北京风景图。品尝秋味。设景创作。 (2)推荐网站。 (3)指导查阅,解决查阅资料时所遇到的困难。 (4)指导编辑。 2、自主学习 (1)独立学习或自愿组成小组学习。 (2)查阅资料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3)设置场景,感悟秋天。 分析:在此过程中,注重了恰如其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充沛利用网络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不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辅助学习的工具,而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

5、感谢励工具,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沛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第二阶段:协作阶段,成果展示阶段。 学习目标:l、品尝故都的秋味。 2、写作训练。 一、围绕故都的秋味,展开了下列的讨论。 (1)围绕秋味体现于何处。 有人说在景中,并出示图片,有人说在作者的心中,并表明理由。 (2)围绕着以情驭景的手法展开讨论: A、A同学首先上台展示自己成果,抓住一细节“秋声是静用“蝉声,扫帚声,闲人声等来说文章借用反衬手法,来写故都的秋味是“静,并引证了?荷塘月色的蛙声。 B、B同学也不示弱,讲到文章借南国的秋味缺乏来反衬北国的秋味十足。 C、C同学抓住秋院中的“破,

6、蝉声中的“残,秋果中的“淡,落蕊中的“寂来品出了秋的清、静、悲凉之味。 D、D同学从视觉(“白色、“浅黄色),听觉(“扫帚声、“蝉声),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中感受秋的味道。 E、E同学却只抓了“都市闲人中的“闲字,从衣着入手,品尝秋的悲凉。 同学们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了讨论,悟出了作者景中的秋,心中的秋。 (3)围绕着故都的景点,作者的选取景点展开讨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一幅幅画面展示出香山红叶的美,故宫的历史文化,北海的迷人风光,长城的古老文明,老胡同破旧的四合院,秋天的落叶,寒蝉于树的悲凉等,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得出了景由情定,情驭于景的结论,得出了本文的作者以消沉,

7、悲凉的笔调来表现对故都的一种独特的颂秋情感,并引证了文中的开头与结尾。 分析:在此过程中,充沛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发明性。在查阅的资料整理过程中,要进行再发明,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必然离不开思维与创新。香山红叶与破旧的四合院上白色的牵牛花,形成鲜明的比照,为何舍红叶而取白色的牵牛花呢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作者心中的秋味,正是在这交流研究中,学习他人研究成果中充实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也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在乐趣中感受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爱。 (四)拓展训练: l、联想:同学们想到了杜甫?登高的悲凉,想到柳永?雨霖铃的凄苦,想到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壮丽。 分析

8、:翻开了学生的思路,思维一下子活泼起来,很快联想到所学的秋文之中,体味了秋的丰盛多彩,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2、感悟秋天。交流作品(附文一篇) 秋 (重庆市石柱中学高2022级一班 黄静) 秋天的美,在一份明净,一份韵味,如少女的眸子,少女的丰姿,而最动人的却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烘托着天边苍茫的暮色,晚风带领丝丝的凉意,随着暮色的浸染,形成一种艳丽的凄楚之美,不禁让你流几滴伤怀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震慑,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分析:设置情景,将自己所感受的秋景用制作画面或选取画面来展示,并用语言文字来叙述、交流,不仅能体会作者的写秋之感,理解文意,更能使学生进一步开展、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教后感 第一次尝试以探究性学习来展开教学活动,在整个课堂中,我没有向学生灌输知识,但学生所学到和所悟到的东西,仿佛要比平时还多,此时,我想到了一部好电影,不仅要有好的导演,更主要的是有好的演员的出色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