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1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373316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其中第卷第27、28、29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此司法原则A确保了明代司法的公正 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 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2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

2、显等级差别;而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3西汉海昏侯刘贺当过27天皇帝,后被辅政大臣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为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事件说明当时 A外戚宦官势力专权乱政 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制约 C“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D分封诸侯威胁中央集权4钱穆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冲破了旧有

3、的官吏来源 B标志着贵族权力的丧失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D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局限5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 C分割相权以强化皇权 D加强对“三司”的约束6有人将南京条约中有关香港岛的英文官本、中文官本及其中文译本整理成为下面表格。表格中的信息反映出 A鸦片战争推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 C中英两国围绕香港问题展开激烈斗争 D英国曲解条约实现霸占香港岛的企图7晚清载泽说:“我国道光以前,财权操自户部,各省不得滥请丝毫。咸丰以后

4、,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这反映了晚清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8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A对于外来文明并不排斥 B缺乏先进革命纲领的指导 C斗争目标转为反清灭洋 D未完全放松对清廷的警惕9法国1875年宪法的一条补充条款:“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当时孙中山将让位于袁世凯的情况,将政体确定为责任内阁制。这两项规定A因人设法,特殊条件下的特别产物B釜底抽

5、薪,终结了本国的君主制度C有的放矢,剥夺了权贵的政治权利D高瞻远瞩,确立了两国的共和制度10据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朱批原件,针对日本提出在内蒙古课税、开埠、合办工农业等要求,袁批:“办不到”;他还写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接受,签订民四条约。这反映出A袁世凯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日本妄图将中国完全殖民地化 C民国初年外交处境非常艰难 D北洋政府的对日政策日趋强硬111935年前后,蒋介石极为重视西南地区的建设与稳定,多次敦促在财政金融上向四川倾斜,指出:“此时方针,当重在先定川局,再图大局之挽救。”这说明他 A对抗战艰巨性有较充分的认识 B在为战时工业的内

6、迁积极准备C在抗战相持阶段实行消极防御 D“围剿”红军取得阶段性胜利12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布公告:“饲养员已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凡规定有专门公马人员因公外出时,均酌发车马费。今后各方人员,乘马来本府时,须自带饲养员喂养,本府概不负责,特此声明。”“公马改革”主要意义在于A发扬民主作风,反对专制主义 B充实生产人员,发展边区经济C扩充边区军队,增强军事实力 D 减少行政开支,改善干群关系 131978年邓小平谈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谈话的目的是A改

7、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14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15他倡导的这项改革内容是地地道道的“金权政治”,虽然是对“血缘政治”的改变,但它还不是“民权政治”,“民权政治”是到伯里克利时期才出现。这项改革是指 A抽签选举法 B按财产

8、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 C陶片放逐法 D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16“古希腊法律制度涉及社会各领域,而其中很突出的便是在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与中国秦代的书同文极为相似,古希腊也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加强文化思想的大一统,从而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材料表明A古希腊是西方民主政体发祥地 B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C秦朝与古希腊的立法精神相同 D思想文化专制曾盛行于东西方17公元前287年,罗马通过霍腾西阿法案,规定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准,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从此,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平民获得了可以担任各种官职的权利。这意味着罗马 A自由民内部的关系

9、得到调整 B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制度C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 D平民会议成为最高权力机关18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在国会代表权的问题上分歧严重,部分代表提议设置两院制而非简单众议院制,以平衡大州与小州的利害冲突,但这一提议最终被搁置。这说明A中央集权的呼声较高 B大小州之间矛盾尖锐C大州的力量举足轻重 D分权理论还不够成熟19有史家认为,法国大革命实际上并不是发生在受压最紧的时候,而是发生在原来压得很紧,然后逐渐放松的时候。路易十六时期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突兀,从而引发了法国大革命。该史家认为法国大革命是A弱化专制统治的结果 B改革进程不平衡的结果C封建高压

10、统治的结果 D改革目标不实际的结果201847年,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小工业家、小商人、学者、医生)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虽然马克恩、恩格斯把他们的理论称为共产主义,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名称。这反映出马克思和恩格斯A调整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对象 B认为“社会主义”目标也是共产主义C有联合中等阶级革命的要求 D还未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21186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他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益的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由此可知,在当时的英国 A旧贵族等封建保守势力力量强大 B资产阶级日益走向保守 C自下而上才是民主

11、化的主要形式 D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221908年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帝国议会A无法挑战皇帝的权威 B政治作用得到了增强C最终获得了立法大权 D可决定宰相政治命运23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大国关系图,其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读图,可知甲乙丙分别指A中国、美国、苏联 B英国、美国、苏联 C中国、苏联、美国 D美国、中国、苏联24下列表格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情况。变化的主

12、要原因是 朝鲜战争(19501953)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伊拉克战争(2003)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 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A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大的后盾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最终反目成仇D西欧国家开始坚持正义,反对美国打过强权政策第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2分。其中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7、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其一按照要求做答。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

13、。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深刻影响着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材料二 现在保留下来的早期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法律碎片本质上都是习俗,尤其是百户法庭和郡法庭,都宣称习惯法的裁决是从习俗中产生的。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他的邻居认定有罪时,他将通常受到若干经济惩罚,同时还需上缴给政府一定的罚款。如被他人杀死,则罪犯必须按照法律赔偿被杀者人身估计价值。百户法庭每月至少开庭一次,判决应该通过百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