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73009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分类汇编-古诗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届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分类汇编-古诗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届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分类汇编-古诗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届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分类汇编-古诗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届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分类汇编-古诗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届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分类汇编-古诗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分类汇编-古诗阅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阅读专题北京市大兴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二)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11-12题。(共7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词虚实结合。首句写实,似醉非醉中“”的行为展现了作者想要重返战场的内心世界;然后由实转虚,先写军旅生活和点兵盛况,接着以马奔跑速度之快和弓弦声音之响从形声两个方面写出了,最后写行军用兵所取得的胜利成果;结句在写实中与首句呼应,深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全词既表达了词人的爱

2、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也抒发了词人。(3分)12.本词与渔家傲秋思都对边地乐声进行了描写,请结合两首词,说说你从画线句描写的乐声中各读出了怎样的情感。(4分)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答:(二)古诗阅读(共7分)11.答案:挑灯看剑行军作战的疾风迅雷之势(战争的激烈)壮志难酬的感慨(悲愤)(共3分。共3空,每空1分)12.答案示例:“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写乐器演奏出的塞外歌曲,我从这乐声中读出了词人渴望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悲壮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写边地传来的悠

3、悠羌笛之声,我从这乐声中读出了征人思乡的愁情。(共4分。每句分析2分,分析诗句中的乐声1分,分析乐声传递出的情感1分)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二)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第89题。(共4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8.诗人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之景,最能表现羁旅行人之情的10个意象入曲,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主旨。(2分)9.在这支散曲中,诗人运用了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一个个意象,如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山村秋景,并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意象之中。请任选一首运用类似手法的诗词,简要分析其效果。(2分)蒙

4、太奇,本为电影术语,有剪辑和组合的意思,指把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使其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8答案示例:凄凉萧条乡愁(孤苦惆怅)(2分)9答案示例: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前两句运用了6种意象叠加,让读者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游子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北京市平谷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和天净沙秋思,完成10-11题。(共5分)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5、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0.渔家傲秋思的上阕开篇“异”字起笔,统领全景:先用大雁的“无留意”,表现,再用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暗示。(3分)11.这两首诗都借秋景来抒发愁绪,结合内容比较两首诗“乡愁”的不同。(2分)答:(二)(共5分)10.“无留意”反衬边地的荒凉,暗示边塞将士的悲凉心境(塞将士生活苦寒)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战事吃紧(或各森严防守任务重大)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11.答案示例一: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

6、燕然未勒归无计”句中,作者借一杯浊酒来写乡愁,但这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壮志难酬(渴望建功立业)的忧国之情形成矛盾,他的愁中有悲壮的色彩;而马致远“夕阳西下,新肠人在天涯”借秋天萧瑟凄凉景色,借夕阳只是表达游子深沉的思亲念乡之情,他的愁是单纯的悲愁。答案示例二:(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都表明诗人戍守边关,想为国建功立业,但因战功未竟,有家不能回,因而生成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洲”表明,诗人因漂泊在外羁旅天涯,不能回家,因而生成思乡之情。评分标准:具2分,两首诗的分析各1分。(三)共B分)北京市通州区2022年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二)阅

7、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8-9题。(共5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8.本首词开篇用一“_”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发豪情,接下的四句写出了_的雄壮场面;“_”一句表明词人并不在乎自己发白的两鬓,体现了他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3分)9.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本词“亲射虎,看孙郎”都写到了三国人物孙权。请简要说明两位词人借孙权的典故分别表达的情感。(2分)答:_8.狂出猎又何妨(共3分。每空1分)9.示例:苏轼借

8、孙权表达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威武豪迈的气概;辛弃疾借孙权表达了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或蕴含着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共2分。分析苏轼1分,分析辛弃疾1分)。三)(共8分)北京市2022年中考语文模拟仿真试卷(二)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8-9题。(共5分)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8这首诗三、四句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表

9、现诗人内心的_;中间四句,运用象征和典故,展示了诗人心理上_变化交替。(2分)9为了纪念李白,全国多处建有他的雕像。下面几个雕塑,你认为哪一个最符合行路难(其一)中李白的形象,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理由。(3分)甲乙丙8(2分)【答案】悲愁、苦闷、抑郁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9(3分)【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乙最符合李白形象。雕塑乙中腰间佩剑,双手背后,极目远眺,能够表现他具有远大志向;同时,人物站在船头,大船风帆展开,人物衣摆飘动,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展露无余。所以,我认为乙最符合。示例二:我认为丙最符合李白形象。雕塑丙中人物右手高举,大袖翻飞,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显得自信

10、而张扬;人物背后的圆环,我觉得像一轮太阳,让人联想到“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句子。所以,我认为丙最符合。北京市202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阅读浣溪沙,完成8-9题。(共5分)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8.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起笔“新”“旧”对比,表达出景物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B“几时回”三字折射出词人内心那种企盼西下夕阳返回又知其难返的复杂心态。C“独徘徊”的“独”意为“独自”,道出词人独享徘徊于小园香径的欣喜之感。D整首词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

11、,又不乏深沉,耐人寻味。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包含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三点(3分)。(二)(共5分)8.(2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道出词人独享徘徊于小园香径的欣喜之感”表述有误,“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写出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故选C。9.(3分)【答案】(1)对繁华易尽感到无可奈何;(2)看到旧识重来感到欣喜;(3)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的情感交织在了一起。【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承接上句的“夕阳西下”,体现了对美好的事物终将逝去的一种无

12、奈,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似曾相识燕归来”,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管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这一句回应前面的“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惆怅的复杂情感。北京市2022年中考第二次

13、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阅读浣溪沙,完成8-9题。(共5分)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8.下列对登幽州台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北楼、燕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筑。从诗题看,这是一首古体诗。B.联系诗人的境遇和心情,可将“古人”理解为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是指自己这样有抱负、有才能的文人。C.“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涕”就是眼泪。D.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岁月漫长;第三句写天高地迥;第四句描绘苦闷情绪;全诗笼罩一股悲壮苍凉的气氛。9.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3分)8.(2分)

14、【答案】B【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B.“来者”应理解为“后来的贤明之主”。因此,B项理解不准确。A、C、D正确。故答案为:B。9.(3分)【答案】表达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陕,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