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3729882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6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 先秦文论概 述(1)文学尚未独立。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2)文论亦未独立。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

2、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

3、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形式“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巧言佞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内容与形式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4、子。”论语雍也 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3) 思无邪:论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孟子(1) “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乐也。”孟子梁惠王(2)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是指文学释义时,不能因为文采修辞而妨害对辞句意义的理解,也不能因为辞句的表层意义而妨害对诗人创作意图的理解,要通过揣摩整首诗的诗意,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读者心解与作者本意的会通,即“视界交融”。“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

5、其世也。”孟子万章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中国释义学的开山纲领“以意逆志”从解文到观辞更进到释意,重在文本内部研究;“知人论世”从论世到知人再落实到释意,重在文本的外部批评。(3)“知言养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所谓养气,指道德修养。孟子所养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上的气,是经过道德修养达到一种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气与言的关系是身心修养与文学的关系。对“文气”说有奠基作用。4、荀子(1)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2)“乐得其欲”与

6、“以道制欲”(二) 老庄及道家文论1、老子(1)尚质弃文,道法自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提出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自然等,对中国文论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巨大的影响。(2)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凭借有限、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通于道自然无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就是艺术意境的特征。(3) 有无相生,致虚守静“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7、,恒也。”“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虚”,是指排除与至道无关的杂念与欲念;“静”,是指心境的平和宁静。“虚静”是主体排除主观成见和偏见,超越身心欲求,宁静专一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子所启示的创作心理规律,对后代文学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庄子“心斋”、“坐忘”;宗炳:“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刘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2、 庄子(1)“朴素为美”,“法天贵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顺物自然”(应帝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庄子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故崇尚“天籁”之美,要求文艺创作剔除人为的雕

8、琢和华伪,恪守自然本性,达到“功成之美,无一其迹”,出于人的自然流露而与客观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学效果。渔父篇:“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之天也,自然不可夺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崇尚真诚,反对虚假矫情。(2)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

9、物内涵:“言”不能尽“意”外之“道”,要从言外、意致之外才能体悟“道”。因而,要真正理解文艺作品的意思,就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本身,而要充分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透过有限的语言文字去领悟无限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论述了道与语言的关系,涉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指出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这种局限性的途径,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产生了深刻影响。(三) 易传儒道兼综的文论思想(1)象与意“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其神

10、。”系辞上立象可以尽意,通过具体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可以让人领悟或感受到无限深隐丰富的“意”。作为美学命题,对“意象”范畴的提出具有启迪意义。(2)阳刚与阴柔“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对文艺范畴的影响:美丑、虚实、真幻、动静、情志、形神、文质、哀乐等对立范畴。对文学风格论的影响:曹丕:文气“清浊”;阳刚雄浑、健劲、豪放、壮丽;阴柔淡远、高远、飘逸、温柔。(3)通变入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说卦二、两汉文论概 述(1)文化脉络:黄老之学经学

11、谶纬神学(2)文论特点:围绕诗与辞赋展开;基本特征:依经立论(一)诗大序:儒家文论的总结1、情志说对诗歌本质的认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提出情志统一的诗学观,发展了“诗言志”,更准确全面的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2)继承乐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念以解释诗歌的本质和起源,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朱自清诗言志辨)2、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变风变雅为怨刺之诗,发乎人

12、性人情,所以刺者,欲回归于礼义之世。3、教化与讽谏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4、主文而谲谏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主文:注重文采,讲究形式;谲谏:“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主文而谲谏”符合人对批评的接受心理,易为统治者接受,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附:对“六义”的总结1、六诗和六义说周礼春官大师称“六诗”:“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毛诗序称“六义”:“诗有六义

13、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2、关于六诗的解释孔颖达毛诗正义将“六诗”分成三体三用:“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其它:六诗皆体。3、关于风雅颂以政教美刺说诗。“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风,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雅,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颂,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4.关于赋比兴(诗大序未作解释)几种有代表性的阐释: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

14、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於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郑玄周礼注)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以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卷一)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语)诗重比兴感物兴情;比兴寄托;兴寄、兴象、兴趣;诗可以兴。清吴乔围炉诗话:“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实句变成死句。”(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1、理论内涵和意义“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最能产生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一创作的普遍现象和规律。2、理论背景魏风园有桃:“心之忧兮,我歌且谣。”、小雅四月: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论语阳货:诗“可以怨”、屈原惜诵:“发愤以抒情”3、“发愤著书”说的影响韩愈送孟东野序:“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三)汉代的屈原论1、西汉刘安、司马迁肯定屈赋,崇尚屈原的人格美。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